高校设计教师自我继续教育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设计教师自我继续教育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设计教师自我继续教育探讨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崛起,中国设计教育蓬勃发展,成果丰硕。但中国设计教育也存在诸多不足,例如与市场脱节、千校一面等,其症结与高校设计专业教师有较大关系。有效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与理论水平是迫在眉睫的现实要求,在岗继续教育是最为现实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设计教育;高校教师;继续教育

关于当下中国高等设计教育的讨论热火朝天且由来已久,影响设计教育的因素非常多,众说纷纭、仁智互见。其中,不容回避的焦点之一是从事设计教育的专业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明显缺乏前沿理论和实战经验。若干年前的技能与理论早已不适应今天的实际情况,尤其不适应新时代的学生和市场需要。因此,如何迅速提高从教人员的专业素质、更新其观念、充实其知识已成为迫在眉睫之事。选择性地挑选教师出国、出校进修不失为良方之一,然而毕竟进修人数有限、时间有限。笔者认为,让从教专业教师在岗自我继续教育,是更为现实、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自我继续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时展的要求

有人把当今时代称为信息时代,也有人称之为知识经济的时代。总之,今天的社会已经迥然不同于以前任何一个时代。以往没有哪个时代像当今一样,信息制造与传播如此便捷和广泛、知识更新换代如此迅速。因此,有人把当今社会称为终生学习型社会。

(二)专业发展的要求与教师职业的需要

设计作为一门专业和一个职业,只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在这不太长的时间里,无论是专业的深度还是广度,都发生着难以预测的深刻变化,甚至想要形成某种统一的学科知识体系和教育模式在设计学科中也无法实现。以前人们习惯从理论上把设计(这里特指艺术设计)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及网络与多媒体的渗透、人们生产生活领域的拓展,设计体系呈现多元化、交叉化的发展格局,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分类已经难以涵括当今设计之内涵与外延。教育工作是一项神圣的工作,教育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哈佛大学前任校长科南特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教师的质量。”可见教师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无论是教师职业自身,还是社会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知识和充分的能力,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并且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从业者应努力使自身的素质始终适应复合型教师的职业使命,担当起社会分工的职责。从学院教育的角度来看,今天接受设计教育的学生是成长在网络环境下的新生代,大量的网络教学资源不断取代着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的部分角色与功能,静态而重复的教学内容已经渐渐失去活力。教师不再是传播书本知识的先知,而应该是能够把握时展脉搏、综合国际国内前沿学术成果、整合学校教育与设计产业市场的智者。

二、自我继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

马克思说过,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设计理论在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说设计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设计方法论,它不仅有物质的一面,还有精神的一面,同时能够体现一个时代的价值观,而当今是一个设计理念不断被刷新的时代。例如,传统商业设计注重4P理论(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而当代商业设计强调4C理论(Custo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设计的价值观从以企业和产品为中心转向以消费者为导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对设计而言是全方位的影响。在今天这个民族复兴的特殊历史阶段,不能迷信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中国设计从业者必须立足自身的文化来认识西方的文化(包括设计),建立属于中国设计的价值观念,从根本上建立中国的设计体系。高校教师应承担起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同时,不能认为任何东西都是优秀传统,而是应该认识到传统的历史局限性,灵活运用、与时俱进、发展创新。比如,人们普遍认同的国粹——筷子几乎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没有发生变化,除了少量的材质改变外,形制和使用方式并未改变,而我国香港设计师设计了一种戴指套的筷子,从而使小孩和外国人能够很快地学会使用,新加坡南洋大学设计专业学生还设计了尾部弹性连接的塑料筷子,原理类似镊子。随着设计实践的广泛开展,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设计实践总结出大量新的理论,当代设计理论不断发展、更新。作为高校从事设计教育的专业教师,应责无旁贷地站在新的历史高点上开阔视野、融合中西,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实施在岗自我教育和教育理念更新。

(二)积极参加设计实践,积累实战经验

高校在开展设计实践与教学时,往往仅针对学生的设计实践,而忽视了专业教师的设计实践及对市场设计经验的探讨。很多教师“坐而论道”,较少进行设计实践,对学生设计作品的指导仅停留在艺术感觉的审美层面上,从根本上缺乏对目标客户、目标市场、市场定位等全面因素的考虑和审视。由于教师实战经验的不足,不仅在技术层面的教学上导致内容的欠缺,而且往往在设计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后期效果的预见性上产生偏差,造成设计教育唯美化、理论化、与社会需求脱节等。教师自身的设计实战经验是教育教学中生动、鲜活的教材,切身体会能够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和感染力。在谈到美国高等设计教育时,设计理论和设计史专家王受之说,他们的教师大概有三分之二是直接来自一线设计市场的设计师,不仅具有丰富的市场实战经验,还有敏锐的专业嗅觉,能够准确把握设计发展方向。另外,学生也积极参加设计实践,有一届毕业生中12位学习产品设计的学生,其毕业设计就是骑着自己设计、组装的摩托车来交作业。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教学相长”一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今天的学生是在网络文化环境下长大的,他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极其便捷和多样化,学习新知识和新方法十分迅速,教师应该摆脱高高在上的姿态,在设计教学或实践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师生共同学习和进步。在开展实际设计项目时,除了学生外,还有项目甲方、材料方、施工方以及政府相关职能工作人员等。教师如果不在设计一线,就会对设计表现及设计方法和观念产生滞后感。教师的设计实践经验还表现在处理客户关系、设计流程及设计沟通等方面。可喜的是,目前不少高校建立了校内外结合的多渠道设计实践与教学模式,同时鼓励开设产、学、研一体的教师设计与教学工作室或设计公司,教师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或者承接企业设计课题的研究与开发,在实践课题中获得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全面提升和积累。

(三)多渠道、多层次寻求自我教育与提升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技术创新,正在全球范围内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风潮,同时使教育迎来了深刻变革。移动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席卷全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习可以随时随地,注重非正式场景下的学习、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将学习机会嵌入实际工作生活中,可极大改善学习途径与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今天互联网已经颠覆了传统教育模式,极大地拓展了知识信息的承载与传播。互联网与教育融合实现了在线教育的大爆发,众多高校和专业公司都将自己的精品课程和教育资源实行远程共享,甚至一些国际学术会议也可网络同步。通过大数据技术,基于移动终端的特性,用户可以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沉浸式学习和同步跟踪。一个自制力足够强、目标足够明确的高校教师,出于节约成本和工作需要的考虑,可以选择一个随时随地学习的线上模式,促进自身教育体系的及时更新,完善知识结构。当下众多专业设计师和专业理论工作者都开设了个人网页、博客(微博)、微信等,报告相关专业活动及专业动态,不断上传最新作品和成果,形成了高质量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并且能够实现及时互动交流,这无疑是高校设计教师与时俱进地获取知识营养、扩大专业视野的方便途径。笔者长期阅读王受之的博客,其中提供了大量他从现场或设计师手中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还有他的讲座视频,而且其博客时时更新。高校设计教师也可以开设自己的网页、博客(微博)、微信等,上传设计作品和理论总结,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与建议,真正实现坦诚相见、平等交流。甚至可以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互动一体化的共享模式,汇聚海量资源,搭建一个知识共享、资源互换、共同提高的平台,它能为教育教学提供最新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的工作质量。总而言之,高校设计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新形势、主动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必须与时俱进地加强理论学习和设计实践,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不断更新观念、挖掘自身潜能、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更好地开展特色设计教育,贡献智慧、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5]尹定邦.设计学概论(修订本)[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作者:沈家英 单位:广东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