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
1.计算机教育是我国教育方式的需要。
计算机教育不仅仅是普通的进行计算机运用知识教育,还应该积极的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并且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必须要全面提高中小学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2.计算机教育是现代教学手段的要求。
为了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它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能够让学生通过计算机交互对话来进行学习。计算机教育是其他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计算机不仅能够将图文声音以一种立体感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亲自参与有效地增加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记忆。教师借助于计算机软件,可以提供充足的课前备课资料,充足教学有关的信息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二、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措施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初中以及高中学校,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过渡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中小学学校必须要认识到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积极的进行改革,全面实施计算机教育。
1.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一些中小学校方对于计算机教育的重视不够。目前,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小学校方对于计算机教育的不重视,国家的相关文件中对于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目标以及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由于校方的忽视,在具体的操作中校方并没有完全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计算机教育。尤其是在初中和高中学校,受中考和高考的影响,极大的缩小了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课程。其次,中小学缺乏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师资问题是教育中最为严重的,在很多的中小学计算机教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并且相对安排的课程也比较少,甚至有时还会被用来上其他的文化课程。并且很多中小学的计算机教师不足,学校抽取一些没有专业知识的教师来教计算机。再有,设备上有很大的不足。很多中小学由于资金方面的原因,在硬件设施方面有很大的不足,不能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计算机设备,那么这就导致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这直接影响了中小学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尤其是对于高中生而言,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高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有效措施。
初中高中学校要加大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不仅要合理的安排计算机课程,还应该为学生配备具有专业技术的计算机教师,以及充足的计算机,为中小学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计算机教育环境。
(1)加大的计算机教育的重视。
中小学学校应该加大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积极的根据相关文件安排合理的计算机课程,并且明确计算机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在信息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师以及学校必须要加以重视,积极的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2)加大对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培养。
中小学学校应该积极的聘请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并展开对计算机教师的培训,全面提高计算机教师的教学素养,并且学校应该定期的安排计算机教师进修,提高计算机教师的教学素养。对于高中计算机教师而言,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同时还应该提高教师教导学生的方法,促进高中生素质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教育对于中小学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初中和高中,必须要积极的认识到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积极的对现行不足的计算机教育进行改革,并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提供充足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给中小学学生提供一个充分的教学环境。
作者:王红 单位:海门市证大中学
第二篇: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讨
1.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由学校课堂向家庭课堂延伸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12亿人,占网民总体的46.3%;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普及率达到60.1%,其中6一11岁的网民占7%;12一18岁的网民占47.2%。2010年,在家上网的青少年网民比例显著增加,从”.2%提升至86.5%,家庭做为中小学教育的第二课堂,对中小学生计算机教育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中小学生计算机教育定位由实用性课程目标向创造性工具目标转变
随着计算机课向信息技术课的转变,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定位在不断变化。
(l)计算机的实用性课程目标:偏重于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计算机的创造性工具目标:弱化对中小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计算机教育目标被重新定义为工具功能,即注重通过计算机这一工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主动学习热情和创新兴趣。
3.中小学计算机文化形态教育
计算机文化是人类社会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计算机应用把人脑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以便更多的去完成一些创造性的工作,创造和形成新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价值标准等文化观念。在计算机教育普及率不断提升的同时,应加大对学生计算机文化的教育,正确理解计算机在道德、文化、人性、科技等多方面的渗透。
4.计算机教育创新型教师的培养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组织和实施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l)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换教学思维,实现计算机文化在自己领域内自己课堂上的有效渗透,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学习计算机技术,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课程管理:依据课程要求和教学目的,将计算机文化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全过程。
(4)信息技术课程设置:除了教会学生基本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和应用技能外,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的关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5.结论
计算机课堂为培养和训练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平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战略创新的发展模型,打开思维,主动创新,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着力点,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为抓手,以计算机教学为辅助手段,不断创新中小学计算机教学过程,才能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推力。
作者:田小鹏 单位:甘肃省通渭县碧玉初级中学
第三篇: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效益提高
近几年来,世界范围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飞速发展,微机的机型已从8位机为主要机型发展到以32位为主要机型,而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几乎是2-3年更新一种机型,机器的价格却大幅度降低。软件的发展也日新月异。这种计算机软硬件迅猛发展的大环境,大大促进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使得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近两年来,中小学的配机数量、机型、教师配备都有了令人可喜的改观,为开展计算机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面对如此高的资金投入,如何提高计算机教育效益的问题已是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深入、健康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是新兴的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同于其它传统学科的矛盾,了解这些矛盾,并逐步解决这些矛盾是提高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效益之前提。
一、开设计算机课的学校猛增与计算机教师供不应求的矛盾
面对迅猛发展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事业,计算机教师供不应求,且有一定的流失。实践证明合格的计算机教师是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事业得以发展,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根本保证。没有合格的计算机教师,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就没有质量可谈。因此,在领导重视、设备具备、课时保证的前提下,教师是提高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质量的关键。“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心”曾明确要求:教师培训一定要在配机之前。这样可避免先购机再培训所造成的机器搁置,甚至购了一种机器还没用,就面临淘汰的危险,这是很大的浪费,自然就没有效益可谈。为了教师培训有所遵循,国家教委已制订下发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计算机培训”指导纲要》,对计算机学科教师、非计算机学科教师提出了不同的培训目标,并据此编写了培训教材。但如何将培训工作层层落到实处目前还有很大的距离,需要加大宣传落实的力度,更需要有关部门协调、规划、明确任务和职责,以便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方法进行计算机教师的培训。
稳定教师队伍也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方面。由于计算机学科不是必修课,计算机教师大部分是由其它学科改行而来的,这使计算机教师的地位、待遇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师(如课时的计算、职称评定没有计算机系列等)。长此以往导致了一部分多年从事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流失。对此国家教委在92年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中已有明文规定,并在历次会议的讲话中加以强调,但至今在有些地方没有得到解决。随着计算机教师队伍的迅速扩大,在中小学职称评定中增加计算机学科系列已势在必行,这是稳定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计算机教师不可能满足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需要,随着计算机教育在中小学普及进程的加快,计算机教师的培训、提高将成为计算机教育深化、发展的主要矛盾,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进行超前的工作。
二、计算机课列入课表与课程计划中没有计算机课时的矛盾
《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下发以来,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原来的只讲BASIC语言的课程模式向基础知识、基本应用和程序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组合的课程模式过渡。几年来,《纲要》对规范教学起到了导向的作用,改变了BASIC语言一统天下的计算机课的教学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计算机课仍有很大的随意性,课时保证不了,有的只讲BASIC语言;有的只讲汉字处理、数据库等应用软件;有的在没有其它知识铺垫的情况下,只讲五笔字型等等。这种教学内容随意、课时随意、讲法随意的做法使学生受益少、兴趣小,机器的利用率低、教学质量不高,当然没有高效益可谈。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计算机学科发展历史短,各方面不规范、不成熟;二是受认识程度、设备、教师等因素的影响发展不平衡;三是不是必修课,在课程计划中没有计算机课的课时,在课程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中挂不上号,当然多学、少学没人干涉;四是受考试指挥棒的指挥,计算机课没有评估考核。尽管无论校长、教师、学生、家长都已耳闻目睹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发展之迅猛,应用之广泛,但都不得不因升学不考而忍痛割爱。这种状况与社会上计算机应用的迅猛发展形成很大的反差。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中失去了现代人最应具备的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思想方法和能力。
计算机课程是目前中小学实施计算机教育的主要渠道,保证课时是上好计算机课的基本前进。从我省课时计划执行情况的调查中可以看出,配有计算机教室的学校都将计算机课列入课表作为必修课开设,但课程计划中却没有计算机课课时,这是一个矛盾。虽然目前无机少机学校很多,但这些学校也应程度不同的开设计算机课,因此应考虑将计算机课列入课程计划给予一定的课时,并逐步建立考核和评估制度。这对已经开课的学校可促其规范发展、提高效益;对没开课的学校也可促其创造条件开课。
三、辅助教学亟待发展与质量高的辅助教学软件少的矛盾
辅助教学作为计算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它的应用和推广将大大提高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效益。目前,软件市场上CAI软件琳琅满目,但销售的教学软件大部分是习题集、单元练习、同步训练等书籍的照搬,这种应试教育的软件面孔对孩子缺乏吸引力,激不起太大的兴趣,体现不了辅助教学的特点和优点。而配合大纲、教材适用于教师课堂教学,能充分体现辅助教学特点的高水平的辅助教学软件较少。
计算机辅助教学将是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应用最多的方面,它的发展将极大地提高中小学计算机的利用率,对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手段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将有利于发挥计算机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为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服务。因此下大力气研究辅助教学的开展,将是提高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效益的重要方面,也是最难的一方面。
四、计算机教研课题多与计算机教研网络没形成的矛盾
计算机教育包括计算机学科教学、辅助教学、辅助管理三方面的内容,每一方面都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研究课题。由于计算机科学和软硬件技术大环境的不断发展,新东西层出穷,使得学校计算机教育环境、教学内容和方法也都处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发展中,这就使计算机教研工作具有不同于传统学科的许多特点:计算机教研面广,知识密度大,新的课题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大纲、教材不稳定,这些都给教研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就必须加强计算机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的力度,探讨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目前国家与各省市之间的教研网络已经形成,但各省与地、市、县级的教研网络还没有形成,个别地市配有专职计算机教研员,少数地市配有兼职计算机教研员,这种状况显然不可能投入更多的精力顾及计算机教育的研究。另外关系没有理顺,各地市主管计算机教研工作有的是教研部门,有的是电教部门,这对教研工作的协调、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这种教研网络的现状,与计算机教育面临的任务和众多的教研课题不相适应。
对于理顺计算机教育的关系,国家教委已就基教司、人事司、师范司、财务司、条件装配司、电教办等单位在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方面的分工作了明确的规定。其中基教司负责对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制定发展规划,编制教学大纲,对教材和教育软件的审定等工作。中小学计算机教研工作属于基教司管辖范畴,理应归口于教研部门,但现在各地各行其是,给教研工作的畅通带来一定的困难。理顺关系,逐步逐级配好教研员,并开展有成效的教研工作,是提高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效益的重要环节。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加速中小学计算机教研网络的形成,避免计算机教育发展中的盲目性,使计算机教育沿着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上述这些矛盾的解决不是单方面努力所能奏效的,只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形成合力,才能使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不断提高效益,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四篇:提高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效益
近几年来,世界范围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飞速发展,微机的机型已从8位机为主要机型发展到以32位为主要机型,而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几乎是2-3年更新一种机型,机器的价格却大幅度降低。软件的发展也日新月异。这种计算机软硬件迅猛发展的大环境,大大促进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使得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近两年来,中小学的配机数量、机型、教师配备都有了令人可喜的改观,为开展计算机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面对如此高的资金投入,如何提高计算机教育效益的问题已是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深入、健康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是新兴的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同于其它传统学科的矛盾,了解这些矛盾,并逐步解决这些矛盾是提高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效益之前提。
一、开设计算机课的学校猛增与计算机教师供不应求的矛盾
面对迅猛发展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事业,计算机教师供不应求,且有一定的流失。实践证明合格的计算机教师是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事业得以发展,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根本保证。没有合格的计算机教师,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就没有质量可谈。因此,在领导重视、设备具备、课时保证的前提下,教师是提高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质量的关键。“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心”曾明确要求:教师培训一定要在配机之前。这样可避免先购机再培训所造成的机器搁置,甚至购了一种机器还没用,就面临淘汰的危险,这是很大的浪费,自然就没有效益可谈。为了教师培训有所遵循,国家教委已制订下发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计算机培训”指导纲要》,对计算机学科教师、非计算机学科教师提出了不同的培训目标,并据此编写了培训教材。但如何将培训工作层层落到实处目前还有很大的距离,需要加大宣传落实的力度,更需要有关部门协调、规划、明确任务和职责,以便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方法进行计算机教师的培训。
稳定教师队伍也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方面。由于计算机学科不是必修课,计算机教师大部分是由其它学科改行而来的,这使计算机教师的地位、待遇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师(如课时的计算、职称评定没有计算机系列等)。长此以往导致了一部分多年从事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流失。对此国家教委在92年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中已有明文规定,并在历次会议的讲话中加以强调,但至今在有些地方没有得到解决。随着计算机教师队伍的迅速扩大,在中小学职称评定中增加计算机学科系列已势在必行,这是稳定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计算机教师不可能满足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需要,随着计算机教育在中小学普及进程的加快,计算机教师的培训、提高将成为计算机教育深化、发展的主要矛盾,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进行超前的工作。
二、计算机课列入课表与课程计划中没有计算机课时的矛盾
《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下发以来,我国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原来的只讲BASIC语言的课程模式向基础知识、基本应用和程序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组合的课程模式过渡。几年来,《纲要》对规范教学起到了导向的作用,改变了BASIC语言一统天下的计算机课的教学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计算机课仍有很大的随意性,课时保证不了,有的只讲BASIC语言;有的只讲汉字处理、数据库等应用软件;有的在没有其它知识铺垫的情况下,只讲五笔字型等等。这种教学内容随意、课时随意、讲法随意的做法使学生受益少、兴趣小,机器的利用率低、教学质量不高,当然没有高效益可谈。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计算机学科发展历史短,各方面不规范、不成熟;二是受认识程度、设备、教师等因素的影响发展不平衡;三是不是必修课,在课程计划中没有计算机课的课时,在课程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中挂不上号,当然多学、少学没人干涉;四是受考试指挥棒的指挥,计算机课没有评估考核。尽管无论校长、教师、学生、家长都已耳闻目睹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发展之迅猛,应用之广泛,但都不得不因升学不考而忍痛割爱。这种状况与社会上计算机应用的迅猛发展形成很大的反差。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中失去了现代人最应具备的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思想方法和能力。
计算机课程是目前中小学实施计算机教育的主要渠道,保证课时是上好计算机课的基本前进。从我省课时计划执行情况的调查中可以看出,配有计算机教室的学校都将计算机课列入课表作为必修课开设,但课程计划中却没有计算机课课时,这是一个矛盾。虽然目前无机少机学校很多,但这些学校也应程度不同的开设计算机课,因此应考虑将计算机课列入课程计划给予一定的课时,并逐步建立考核和评估制度。这对已经开课的学校可促其规范发展、提高效益;对没开课的学校也可促其创造条件开课。
三、辅助教学亟待发展与质量高的辅助教学软件少的矛盾
辅助教学作为计算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它的应用和推广将大大提高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效益。目前,软件市场上CAI软件琳琅满目,但销售的教学软件大部分是习题集、单元练习、同步训练等书籍的照搬,这种应试教育的软件面孔对孩子缺乏吸引力,激不起太大的兴趣,体现不了辅助教学的特点和优点。而配合大纲、教材适用于教师课堂教学,能充分体现辅助教学特点的高水平的辅助教学软件较少。
计算机辅助教学将是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应用最多的方面,它的发展将极大地提高中小学计算机的利用率,对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手段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将有利于发挥计算机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为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服务。因此下大力气研究辅助教学的开展,将是提高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效益的重要方面,也是最难的一方面。
四、计算机教研课题多与计算机教研网络没形成的矛盾
计算机教育包括计算机学科教学、辅助教学、辅助管理三方面的内容,每一方面都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研究课题。由于计算机科学和软硬件技术大环境的不断发展,新东西层出穷,使得学校计算机教育环境、教学内容和方法也都处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发展中,这就使计算机教研工作具有不同于传统学科的许多特点:计算机教研面广,知识密度大,新的课题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大纲、教材不稳定,这些都给教研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就必须加强计算机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的力度,探讨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目前国家与各省市之间的教研网络已经形成,但各省与地、市、县级的教研网络还没有形成,个别地市配有专职计算机教研员,少数地市配有兼职计算机教研员,这种状况显然不可能投入更多的精力顾及计算机教育的研究。另外关系没有理顺,各地市主管计算机教研工作有的是教研部门,有的是电教部门,这对教研工作的协调、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这种教研网络的现状,与计算机教育面临的任务和众多的教研课题不相适应。
对于理顺计算机教育的关系,国家教委已就基教司、人事司、师范司、财务司、条件装配司、电教办等单位在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方面的分工作了明确的规定。其中基教司负责对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制定发展规划,编制教学大纲,对教材和教育软件的审定等工作。中小学计算机教研工作属于基教司管辖范畴,理应归口于教研部门,但现在各地各行其是,给教研工作的畅通带来一定的困难。理顺关系,逐步逐级配好教研员,并开展有成效的教研工作,是提高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效益的重要环节。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加速中小学计算机教研网络的形成,避免计算机教育发展中的盲目性,使计算机教育沿着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上述这些矛盾的解决不是单方面努力所能奏效的,只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形成合力,才能使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不断提高效益,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五篇: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课程改革发展
[摘要]目前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在课程设计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其教育效果,主要问题在于不断更新的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如果计算机课程不与之同步改革及发展,其教育效果则无法实现与时代的同步。本文首先针对计算机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然后分析了当前课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最后针对其改革提出了发展策略,以期能够对有效提升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课程的质量与水平起到有效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改革;发展
计算机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加入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方法都经历了不断的改进与变革,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得到了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更是突飞猛进,几乎所有行业都与计算机密切相关,因此中小学基础教育对计算机教育的关注度也不断增加。只有探寻新时期的计算机教育创新方法及模式,才能更好地将计算机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全面发挥,实现对中小学生计算机技能的稳定提升。
一、计算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
计算机课程改革与发展一直是与时代同步的任务,而且中小学生在接收学校教育之前,大部分就已经接触过计算机技术和操作,可以说这些已经与计算机有过接触的中小学生无论是在中小学教育之前,还是在中小学教育阶段,都与计算机的学习活动密切相关,除了在课堂上接收计算机的操作学习与训练之外,日常生活与计算机的联系更为密切,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中小学生塑造出正确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技巧,那么必然会影响到其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有效提升,因此只有针对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形势实施一定的课程改革,才能更好地将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质量有效提升。
二、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安排现状
(一)缺少与实践教学的密切关联
实践教学是计算机教育的基本要求,如果仅仅以大量的理论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手段,而缺少实质性的能够与计算机操作相关的实践教学,必然会无法使计算机教学取得应有的效果。目前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课程设计上,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理论教学,而这些理论内容往往缺少与实践操作的密切相关性,使理论在操作中的实践价值较低,而且教师的教学活动又没有针对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展开,更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极大的影响了中小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综合提升。
(二)课程设置的动态性不足
计算机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面临着不断更新的技术与不断发展的功能,要实现计算机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制定与计算机技术同步发展的动态性课程计划是必要的,只有将课程与技术发展动态性连接起来,才能使计算机教学取得实质性效果。目前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课程在设置上的动态性不足,主要是由教师对教材的调整能力较弱决定的,由于缺少能够实施动态性的课程规划,学生接收的计算机教育也往往无法实现与时代技术的同步更新和发展。
(三)课程设置不利于差异性教学
计算机在中小学生中的影响仍然是极不均等的,有的学生偏爱计算机操作,对计算机强大的功能充满着兴趣与开发欲望,这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较高,但对于教学课程的兴趣差异也比较明显;有的学生在计算机的操作兴趣上相对较低,但对于教育所学课程也能够均衡接收,这些具有不同教育需求的学生无法在当前统一的课程安排模式下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改革与发展策略
(一)创新计算机课程
计算机课程的创新是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要求,由于计算机技术水平不断发展,课程安排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与技术发展水平相同步。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计算机课程的设置缺少创新性,大部分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合计算机教学的需求,因此要实现计算机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就必然能够与技术的创新同步,实施一定的课程创新。例如在学习基本软件的操作时,学生应当得到一定的自主性选择空间,在软件操作上不必以过于严格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的实践行为,而是给以足够的自由发挥机会,以布置一个特定任务的形式,让学生自行寻找解决的途径,不同学生寻求的不同解决途径,将会成为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手段。此外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实施动态性教学课程的创新也是极为必要的,对学生布置的实践操作或课后练习任务可设置为两个或几个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计算机使用习惯进行自主选择,既保留了对学生自主性的尊重,又能够为学生提供选择适合自身计算机实践练习需求的机会。
(二)提高对计算机课程本身的关注度
在网络化技术的支持下计算机的功能得以更大发挥,如果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不能与网络技术有效结合,其教学效果也必然是无法完善的。根据当前计算机教学中对课程本身设计安排的习惯,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对计算机课程本身的关注度,使之能够多元化发展,将能够与计算机能力相关的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培养对象,必然能够使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改革实现对教育效果的有效推动。例如运用网络化手段开拓计算机教学课程内容,使学生在网络资源的学习与影响下,实现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不断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更具实践性的能力。
(三)提高与课程与学生的互动性
计算机课程与学生的互动性具有极大关联,教师应当通过互动性手段为学生实施课程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学习者的角色,而非被教育者的角色。例如运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开发能力,学生能够通过问题引导及时提出个人的见解,最终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问题的解决。
四、结语
计算机课程设置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作为一种新时代背景下的科技产物,计算机技术有着极快的发展速度,因此对于中小学的基础教育阶段来说,也只有根据技术水平的发展不断调整和更新教育课程,才能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代技术密切相关,使中小学接收的计算机教育能够具有实质性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鑫.论计算机教育与创新教育[J].才智,2015,25:186.
[2]李冰.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实践思考[J].才智,2015,27:105.
[3]唐光伟.试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相关措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0:231.
作者:肖飞燕 单位:万安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