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在大学计算机教学的运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翻转课堂在大学计算机教学的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翻转课堂在大学计算机教学的运用

摘要:该文所说的翻转课堂指的是教师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自行观看相关知识影片或者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自我预习,在此过程中,如果学生碰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在线上与教师或者同学进行沟通交流来帮助解决,也可以将问题带回课堂进行探讨,在现实的教学课堂中,学生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完成作业,或者进行更高难度知识点的学习。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模式的教学方式,也可称为易位课堂翻转学习等。这种教学方式能起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大学课堂上,大学生行为思想已较为成熟,对知识的自我学习也有一定的基础,而计算机教学是现代大学教育课程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本文从翻转课堂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翻转课堂;大学计算机;教学;运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我们常谈的话题,也是国家重点抓的基本点,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将知识积累并更好地传授下去,课堂教育的方向应当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教育价值最大化。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网络学习系统的兴起,而翻转课堂现已成为其中一员。翻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翻转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学习更有主动性,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改变了传统模式下单一方向的弊端,教师与学生之间拥有更多互动的时间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以下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讨论。

1翻转课堂研究现状

意识指导人的思维行动,如果人的思维意识存在不同,所说所做也存在差异。针对教师来说,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受到教师意识的指导,其中也会包含特定的价值。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传授知识行为,有学者认为教师会在自己的意识指导下形成一种系统的意图实施行为,并受到相关教育机构限制进行调整,在日后的教学中落实。2000年,有学者在《经济学教育杂志》发表文章,文章阐述笔者在经济学教学中采用了翻转课堂的形式,并提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适用于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展望;在2000年第十一届大学教育国际会议中,又有学者发表了文章是对翻转课堂的进一步研究,文章说道的此教学模式可以借助当前发展的网络平台进行。关于翻转课堂的正式定名是在2007年,给此定名的是两位美国高中化学老师,一个叫JonBergmann,另外一个叫AaronSams。但是这两位教师运用翻转课堂最初目的是为了让没有及时上课的学生能够自我学习跟上教师总体的上课进程,他们将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视频录制并上传至视频网站,这样缺课的学生能通过网络进行自学,这种模式突显成效,所以两位教师就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上课模式,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自行浏览相关讲解视频,在课堂上则是采用师生互动完成课堂作业,或者是在课堂上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相关答疑,这种教学模式让两位教师觉得其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并本着想让更多的施教者能理解并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于是正式定名并进行推广宣传,此后,这种教育模式才在美国教育界不断发展壮大[1]。其中SalmanKhan创立的可汗学院是一个免费的视频学习网站,为翻转课堂模式的推行提供了教学资源,从而促使翻转课堂风靡欧美等国。一般来说,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时,可大致的分为两个步骤:一个是知识的获取,另一个是知识的消化吸收,即将知识转化为自我能力。知识的获取是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传授完成,而知识的消化吸收,则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课程练习和动手实践进行。知识的获取阶段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则是将较为困难的知识消化吸收让学生回家自行进行[2]。翻转课堂模式的出现,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改变当前学生学习活动的形式,通过颠覆知识获取与知识消化吸收的步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翻转课堂亦可称为易位课堂翻转学习等,是一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此模式通过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先让学生在家里自行通过网络设施对知识点查阅相关资料,并观看讲解视频,如果在此学习过程中碰到相关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采用线上交流咨询教师或者与同学进行探讨,或者是将此问题记录并带到教师讲学的课堂上提出进行讨论分析,因为学生在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知识获取阶段主要在家中完成,因此在此模式下,课堂时间能用来完成相关课程练习,或者是通过教师指导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活动。通过查阅文献,根据两位翻转课堂定义者之后的研究结果,笔者将翻转课堂的定义归纳总结如下:1)翻转课堂不等同于网络课程,翻转课堂虽然会采用线上观看教学视频的模式,除此之外,翻转课堂还包括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环节,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师生之间的互动时间,增强教师了解学生的机会。2)翻转课堂并不是将线上观看教学视频来替代教师,而是为了转变教师的角色,从传统意义上的施教者转变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提高[3]。3)翻转课堂就是为了避免传统模式下学生学习的漫无目的,此模式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并能在课堂上通过实践更好地进行消化吸收,此模式能让学生有效做好预习复习工作,并能为缺课学生提供补课环节。4)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学生在知识获取上不需要教师下太多功夫,相对于传统模式来说,教师拥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差异化教学,切实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跟上学习的进程。有学者认为,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在学习前进行相关预习,掌握先备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进行自主学习与交流沟通,能够学习到新的知识内容,类似于论语中所说的“温故而知新”,从此观点来说,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新知识。Bergmann与Sams两人认为采用翻转课堂的教育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在学习中的专注度,除此之外,教师能从学生的网络平台学习中得到一定反馈,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有学者认为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能打破教学上的时空限制,学生在家进行观看视频预习所要学习的内容,能节省教师在课堂上相关知识的讲解时间,这能给教师在课程设计和答疑环节提供充分的时间保证。有学者对美国452位教师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接近90%的教师得到教学满意度上的提升,近70%的教师反馈其学生的学习成绩在采用新模式后得到提升,近80%的教师反馈其学生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学习态度得到改善,几乎所有的教师反馈会继续采用此模式进行教学[4]。而在高等教育界,更有研究指出翻转课堂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卓有成效的教学进步,除去上述所说的优势之外,还能为学习者之后的工作发展奠定基础。

2翻转课堂在实际运用中的优势及劣势

2.1优势

笔者根绝相关的研究及实践总结,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如下:学生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可以针对课程难度的不同进行自我调节,比如在碰到难点时,可以进行重复学习,简单易懂的可以一遍带过,这样的模式虽然学生在学习进度上存在差异,但是都能达到课程预定的总目标;此模式下有助于学生达到熟练掌握所有知识点,每个单元结束会进行知识点考试,通过则表示学生已熟练掌握该单元的知识,未通过者表示该生未能熟练掌握该单元知识点,需返回重新学习直接熟练掌握通过考试;该模式下,学生能得到知识点学习掌握的立即反馈,不用等到期末考试阶段,这种模式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2.2劣势

世上任何一种事物都存在两面性,翻转课堂也不例外,相关的缺点如下:采用此教学模式下,虽然单元结束会进行测试,但不是说每个单元皆具备相关知识点的形成性评量,不能知道学生是否了解单元内容;此模式下还缺少总结性评量,在单元化学习中,有些单元不设立总结性评量,这种情况下会导致无法了解学生是否全盘熟练该单元的知识点,或者是教师不知道学生的薄弱点,无法做出知识点针对性的讲解。

3运用建议

针对上文所说的翻转课堂中存在的优缺点,那么在我们的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做好翻转课堂的教学,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当前大学计算机翻转课堂教学的教材还不完善,因此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考虑到计算机教学也需要由浅及深的教学顺序,教材才用上应当先做好入门教学,循序渐进的深入讲解,保证学生在使用该系统学习时能够使用得手。2)在大学计算机教学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应当考虑到翻转教学的缺点,及时建立形成性和总结性评量,在每个单元之后设置完整的评量系统,教师能够掌握学生是否对该单元知识点全盘了解,可以在每个单元学习完之后进行全面评量,只有全面了解的学生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这种评量系统的建立改善了此模式下的弊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更全面的掌握计算机方面的知识。3)在采用大学计算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所使用的的教材联系必须贴近生活,在进行系统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当注重知识点在生活问题上的应用,避免传统的教材习题一个是简单,另一个是不能有效的解决生活问题的情况[5]。贴近生活的教材设计能让学生觉得学习的知识能有效地帮助其解决生活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自主性。

4结论

综合上文所说,在大学教学上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能让学生享有学习的主动权,还能让学生全方面掌握计算机知识点,教师能得到更好的学生反馈等。所以此模式应得到更全面的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袁红丽,李艳,吕建红,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7(4):23-27.

[2]袁赟.翻转课堂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2016(17):116-117.

[3]刘海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上),2017(2):158.

[4]陈志斌.成人本科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翻转课堂”的思考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6(30):97-98.

[5]刘福刚.浅论大学计算机教学翻转课堂应用分析[J].教育:文摘版,2016(8):111.

作者:石磊 单位:山东传媒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