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阻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的因素,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之一:索罗模型Q=TF(K,L,R),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资本和有效劳动力,即资本的不断投入和积累以及劳动力的增长和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也就是说,劳动力是影响一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那么,如何保持劳动力的持续供给和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劳动力的持续供给与一国的人口增长密切相关,而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与一个国家的教育密不可分,尤其是基础教育。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率不断的提高,但是我国依然是农业人口占比较大的国家,因此农村的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就目前我国农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阻碍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数据与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对其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为提高我国农村教育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农村地区目前的基础教育情况
我们可以通过从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2015年的数据来进行分析我国现阶段农村教育的发展情况。
(一)农村地区发展状况
发展教育需要资金投入,讨论教育之前,我们首先简单分析现阶段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从上图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农村地区总体人口数量在不断的减少,在十年的时间里,总人数由73160万人减少到60346万人,减速达到17.5%。与此同时,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却在不断的增加,由2006年的3587元上涨到2015年的10772元,收入水平增加了3倍多。而且我国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是免收学费的政策制度,那么,农村地区正常的教育发展轨迹应该是学生数量不断扩大、受教育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普遍增加。
(二)学校和学生情况
本文用相对值来衡量农村地区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校情况和学校数量变动情况,考虑到由于城镇化而带来的农村人口的转移,相对值就剔除这一因素,可以更好的体现指标的变化趋势。因此,用农村地区的学校密度=农村地区在校学生总数/农村地区的学校总数;从图2可以看到,农村地区每一所小学的在校学生情况呈水平变化的趋势,基本比较稳定。而每一所普通中学在学学生情况变化很大,明显呈现出下降态势,而且降幅也很明显,从2006年727人/所的在校人数到2013年441人/所的在校人数。既然小学在校人数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按照我国现阶段农村地区的小升初的政策,正常情况下,初中生的在校人数也应该是保持一致,而不是表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三)学校师资力量问题
衡量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师生比本文采用胡又农《师生比问题研究》中的计算方法,广义的师生比:TSR=学校教师总数/学校学生总数。从统计情况看,截止2015年,全国普通小学师生比的平均水平和初中师生比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7.05%和12.41%。同时期的农村地区普通小数的师生比和初中的师生比分约为6.86%和9.18%。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分别低了10.19%和2.6%,更不用说和城市地区的小学和初中相比,中间的差距更大。
二、影响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
(一)从需求的角度出发
考虑到上世纪80年代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农村适龄入学儿童的总数量从2000年到2015年是一直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本文用农村在校学生人数/农村地区总人口来代表农村地区对教育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化情况。采用的数据是从2006———2013年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所得。从上图3可以看到,农村地区无论是对小学教育还是普通中学的需求量均表现为逐年下降的态势,而且从2009年开始这种下降的趋势非常大,造成这样的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农村地区的适龄孩子流失问题城镇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一部分孩子是跟随父母一起到城市生活读书;另外一部分由于举家选择在城市定居就直接成为非农人口,当然也是在城市读书。结果就是农村地区人口的逐步减少,适龄读书的孩子也在同步的减少,因此,人口的流失导致农村地区对教育的需求量逐渐减少。2、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在中国目前的农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儿童,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由于父母无法陪在身边,很多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得无法得到妥善的解决,这就导致大量的儿童无法正常的完成学业,或者是中途辍学。这也是农村地区学生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供给的角度考察
尽管国家和政府一直以来也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并且也实施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然而,从供给的角度看,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亟需解决。1、与学校相关的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属于公共物品,从这一角度讲,地方政府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财政来发展当地的教育。从成本—收益角度讲,没有相关的激励机制诱使地方政府是来改善。理由很简单,第一,当地政府进行了教育投资,培养的人将来回到当地的概率并不高。第二,教育投资,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对于政府的业绩考核并不加分。所以,很多农村地区的学校依然是非常的落后,无法满足孩子正常的上课需求。2、教育经费问题。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至此,义务教育的经费实际上是由县、乡政府和农民共同负担,从而造成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因地区不同而呈现差异性,尤其在许多较为贫困的地区,经费基本上没有保障。随着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实行,教育附加费不允许再向农民收取,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经费来源减少,经费不足的问题变得更为严重。在绝对量上,教育经费是逐年增加,但从相对量上分析,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2年、2013年、201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3%,5.1%,5.09%。也就是说,2013年比2012年降低了0.2个百分点,而2014年比2013年相比有下降了0.01个百分点。从数据看,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本来就不多,而且还是逐年的减少。那么,在有限的经费中,真正意义上落实到农村中小学的经费可能更是少的可怜,对于改善农村教育所需的资金相比,也是于事无补。3、农村师资力量问题。第一,教师素质偏低。农村地区的部分教师依然是一些年纪偏大,文化程度偏低40岁以上的人员,乡镇小学师资队伍严重老化。甚至有一部分教师只是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第二,教师数量短缺。在上文的分析中已经提到,农村地区的师生比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小学和初中分别低了10.19%和2.6%,原因是:一方面,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大城市转移。农村地区的教师,由于工资待遇低,并且到外地务工的收入要远远高于在家的工资收入。农村大量的教师不断的向城镇和发达地区转移,是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与城市相比,无论是工资待遇还是其它的硬件设施都是没有可比性,使得大学生并不愿意到农村地区发展,这也是农村地区教师素质数量都不高的主要原因。
三、如何解决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的困境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农村教育之所以远远滞后于城市地区,追根溯本,就是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短缺和不足。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改善农村教育现状,实现农村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2、改善办学条件。教育持续发展硬性条件就是教育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和齐全。要建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楼、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是吸引学生和教师的先决条件,只有改善了现有的办学条件,才能吸引到人才。所以,政府应当把这一问题作为发展农村教育的出发点,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保证落实到位,给予农村教学条件改善的资金支持。条件允许,可以吸收民间资金的入股,既扩大了资金来源途径,民间资金的参与,也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可以不断的促进教育的竞争和完善。3、完善农村教师队伍。一方面,我国的各个地区都有隶属于当地政府的师范学校,我们可以制定一套定向的教师培养方案。农村当地生源的,报考当地的师范学院的学生,就作为当地乡镇教师的储备人才培养,将来就业定向在自己家乡所在地的中小学。当然要有配套的激励措施,可以不仅免除师范生的学费,而且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助,以此鼓励广大学生报考,投身农村教育的热情。另一方面,现有的农村教师,基于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落后,不适应现代教学需要的现状。可以由政府出面,和当地的师范学院签订培训方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让这一部分教师不断的再学习、再完善,接受最新的知识、理念和教学方法。当然,培训的费用最好是由财政支持。4、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农村地区之所以教师严重匮乏,尤其是高素质的人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农村教师待遇普遍极低。以河南为例,河南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和所有其他的福利待遇加一起一月不到3000元。我们姑且不谈与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待遇之间的差距,单就与现在一名普通的农民工相比,一名农民工一个月的工资现在已经达到3000以上,何况现在很多在外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要普遍高于这个水平。再者,这个工资水平是远远滞后于现在的消费物价水平,农村地区普通的婚嫁费用一般都在10万—20万之间,与现在的消费水平相比确实显得捉襟见肘。只有满足人才的基本需求,才可能得到人才。所以,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是吸引更多教育人员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5、合并农村的中小学校。有些农村学校规模小、生源少,一个学校只有几十个儿童、几个教师、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自然达不到要求,办学效益也很难提高,根本无法满足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需求。基于此,可以整合一些办学条件差、学生少、教师少、相距比较近的学校。既节省了成本,又可以集中力量和投入把资金倾斜到一所学校,改善条件,在几个行政村设立一所正规的质量高的学校,满足农村基础教育的需求。
作者:武妍 单位:河南省安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