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人生观基础教育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忍辱负重、苦尽甘来的吃苦精神,形成“牺牲现在成就未来”的做事法则,而贯彻在中国教育中的教育哲学则具体表现为:今日刻苦读书,明朝出人头地。然而事实并不如此。很大程度上,传统文化沾染下的人生态度,助长今日“愈苦愈累”的中国教育,而完全忽略了针对作为人本身的培养,今日中国文化氛围下所奉行的中国教育成功法则究竟是否适宜,着实有待重新考证。
关键词:
传统文化;人生态度;教育理念
1文化传统影响人生态度
钱钟书先生有一段话曾经常作为高中作文题目:“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传统的中国人大概都是第二种。所谓的“中国教育精神”也是如此,苦尽甘来,坚忍不拔,这是高中生的写照。然而累的不止是学生,大半的中国人都觉得,活着真累啊,然而即使如此还是要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林语堂说,所谓幸福: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幸福仿佛如此简单,但果然如此吗?至少我们所看到的,我们的祖父辈,我们的父辈,一辈子奔波,还在一辈子奔波。根源何在?但我们都看得见的是,小时候爸妈控制孩子的一切,孩子长大了又控制孩子的孩子的一切,不仅是学业,还有工作,还有婚姻,还有家庭,一切死循环。所以鲁迅说,“中国是古国,历史长了,花样也多,情形复杂,做人也特别难,我觉得别的国度里,处事法总还要简单,所以每个人可以有工夫做些事,在中国,则单是为生活,就要花去生命的几乎全部。”这句话的意思如今在以知乎、微博为主要组成的虚拟社区中广泛流行:“都说先生存,再生活。可都发现,当忙完生存后,生活已经荡然无存。”
2传统人生态度在时代下的适用性
所谓“知人论世”,“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偏见”,我们如今需要论证的,在于这种文化态度在当今时代的适用性。所以问题是,在现在的这个年代,作为享受着这种平台的21世纪的我们,这种文化到底还适不适用?海德格尔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论断:近代科学世界观的发展造就现代生活世界的被遗忘。伴随科技的发展,科技与生活的关系已经发生变化,那么传统文化讲究的吃苦耐劳、先苦后甜、苦尽甘来,是否不再适应而需要改变?物质繁华的年代,有些老人痛斥年轻人一到夏天就开空调,说他们娇生惯养,贪图享受,然后自己热得汗如雨下、拿着大蒲扇一个劲地摇啊摇。吃苦耐劳究竟是不是先进文化?习惯了贫苦之后,究竟是自我陶醉在虚幻的幸福感,还是没跟上时代的节奏依然在坚守落后的生活习惯?
3人生态度下的教育哲学
哈佛大学有一项著名的“格兰特研究”,持续76年,通过追踪一批人从青少年到人生终结的整个历程,关注他们人生中的高低起伏、点点滴滴,专门研究“究竟什么样的人,最可能成为人生赢家”这一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温暖亲密的关系是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开场。”一个活在爱里的人,在面对挫折时,接受别人的爱,能帮一个人迅速进入健康振奋的良性循环。按照传统的中国文化,我们的童年是为成年服务的,我们的存在是为子辈的幸福服务的,目的和手段分离得何其决绝。受教育者被迫或主动信奉的就在于,我们必须为了“未来”而牺牲“现在”,学习过程是否快乐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对未来有用。所以学习生活成为手段,未来生活成为目的,从而在憧憬未来中艰难地活在当下。如今的中国教育,完全被未来决定论的价值观所主导,具体来说就是一个长等式:读书=高分=好大学=好工作=好生活。在以高考指挥棒为全社会教育的总轴心的大现实下,衡量一个人最基本的指标就在于上没上过大学,但凡是上过大学的,就是有才的。所谓人才,有了才,方可被称为是人,无才之人,便始终不是个人。而与之对应,中国人的伦理观大概就是,先有事业,再图享受。在中国人的文化里,“享受”似乎就是个贬义词,所以无论怎样,都是要绕一个弯再迎接生命的快乐。后人评价马尔克斯的《人口论》,所谓在赞美与诋毁之间影响历史,到底是对还是错?所谓“人口论的意义或许不在回答问题而在于提出问题”,文化本是错综复杂的话题,所以本文只是旨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希望引起注意,毕竟,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这足以构成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才是本文写作的目的。
作者:李怡豪 单位:武汉大学
参考文献:
[1](英)乔伊•帕尔默.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卓玉.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人本主义的回答[M].商务印书馆,2009.
[3]周洪宇.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教育变革[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
[4]朱丽.教育改革代价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5]黎万强.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M].中信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