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农村基础教育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师范院校农村基础教育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师范院校农村基础教育对策

一、地方师范院校服务于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办学目标不明确,丢弃了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传统和优势。

多年以来,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把面向农村、面向农村基础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并且为农村中小学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师资。但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师院校的转型变革,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发展为综合性大学,由此衍生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第一,许多地方师范院校一味盲目“攀高”,纷纷上本科,上硕士点,原来彰显高师院校特色的师范教育逐渐被弱化。第二,一味盲目“跟风”,很多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不明确,也就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特别是为农村中小学培养教师的目标不明确,教师职前培养方案中“去农村化”现象非常严重。第三,办学出现了严重的偏向:一味盲目“攀比”,比的是规模大小、设备好坏、考研率高低,而不是比为农村基础教育培养了多少优质教师。第四,一味盲目“乐观”,很多地方师范院校纷纷开设非师范专业来拓展专业类型,因而丢掉了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优良传统,丧失了其本身所特有的师范教育特色,还美其名曰“综合性大学”,表面上形势一片大好,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有人说过,没有特色的学校是平庸的学校,任何高等学校如果没有特色要想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确保其地位将缺乏绝对优势。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如何传承和发扬师范教育的传统,坚守教师教育特色,为地方基础教育尤其为地方农村基础教育培养优秀的师资,这是留给地方师范院校也是留给每个高教界同仁去探究的问题。

2.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关注和研究。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之多,这种特殊的人口比例就决定了农村基础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也将决定了如果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缓慢或者止步不前,则大大制约和阻碍整个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达成共识:我国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是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但是,农村基础教育目前发展的现状还差强人意、不容乐观,农村基础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还比较明显。以师资为例,师资薄弱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农村中小学中,教师自身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学历多半不达标、整体素质不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学科结构不合理、教非所学现象突出;工资少待遇低、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少;教研、科研意识缺乏。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然而,一直以来,由于地方师范院校位于远离农村的中小城市,再者由于缺少科研经费和图方便、图省事等原因,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者大都是选择在城市中的中小学搞研究或者搞培训,而对于在各方面都需要地方师范院校进行帮扶的农村中小学并没有去积极主动地研究和深入细致地了解,特别是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和素质要求没有主动、系统地研究,往往把适用于城市中小学的一套东西生搬硬套到农村学校,其结果可想而知。

3.课程结构不合理,不符合农村基础教育的现实需求。

课程结构不科学,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不能满足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主要表现在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比例失衡。在现行的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理论型课时的比例通常占总学时的70%以上,而实践型课时的比例往往低于总学时的30%,处于一种比例失衡的状态。而现有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以教育实习的形式进行,实习时间短,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时间为6—8周,这样难以使学生通过实习对中小学实际情况及教师的专业特性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另外,地方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通常在城市的中小学进行,学生没有机会零距离全方位接触和深入了解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状况。再者,代表地方师范院校特色的“师范性”在逐渐弱化,教育类课程课时所占比例越来越少,而且教育类课程的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课程内容严重陈旧和过时,滞后于时代而且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因此,许多师范生既未能获取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又无法掌握真正的教育教学技能,不能很好地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

4.师范生欠缺师德教育,献身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意愿不强。

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80%以上来自农村,他们本应到农村中小学,为农村中小学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新生力量,但是由于长时间耳濡目染城乡基础教育的硬件条件、基础设施和教师生活条件、工资待遇等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很多农村孩子上大学的目的就是“跳龙门”,从而成为“城里人”,进而改变命运,真正乐意或者愿意在大学毕业以后回农村任教的学生少之又少。像陶行知先生六十多年前就曾提出的,“中国的师范学校多半设在城里,对于农村儿童的需要苦于不能适应。城居的师范生平日娇养惯了,自然是不愿到乡间去的。就是乡下招来的师范生,经过几年的城市化,也不愿回乡服务了。所以师范学校虽多,乡村学校的教员依然缺乏”。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们面临同样的问题:一方面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迫切需求大量高素质的“用得上、留得住”的师资;另一方面,地方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脱离了农村基础教育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天地,这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值得每一个地方师范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去关注和思考。

二、地方师范院校服务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措施及对策

1.明确办学目标,发扬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传统和优势。

地方师范院校,其办学目标定位如果盲目跟风赶潮、攀高比大,注定会丧失自身固有的价值和特色。地方师范院校的特色就在于其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积累的教师教育优势尤其是为农村基础教育培养优质师资的优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中,许多地方师范院校虽然被冠以“综合性大学”,但正是因为“综合性”使其迷失了方向,被淹没在其它同类型的大学中。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办学层次在不断提高、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应该保持不变。我国是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半数以上生活在农村,多半以上的学龄儿童也生活在农村。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国民整体教育水平,必须加大力度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好,与农村未来的持续发展,与全体国民整体素质的普遍提高息息相关。为基础教育尤其为农村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师资和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国家赋予地方师范院校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服务农村、服务社会的职责和责任所在,更是地方师范院校存在的重要意义和核心价值所在。地方师范院校如果在改革中迷失方向,弱化乃至放弃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基本职责,也就丧失了自身的根基和血脉乃至存在的价值。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面向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方向,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农村基础教育师资方面的优势,以培养高素质农村中小学教师为目标,以培养甘愿扎根农村并且能完全胜任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工作的高质量师资为己任,为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

2.树立为农村基础教育的服务意识,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关注和研究。

地方师范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农村基础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折不扣、全心全意地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作为基础教育“工作母机”的地方师范院校,汇聚了大量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因此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图书设备等优势,积极主动地为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缩小城乡学龄儿童教育差距,促进城乡学龄儿童教育均衡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具体做法是:深入农村基础教育一线教师中去,了解他们的教学、工作和生活情况,体会他们的所感、所思、所求,以便有的放矢地培养在校师范生和培训在职农村中小学教师,更好地满足目前农村基础教育对师资的实际需求。此外,面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差和科研水平低的现状,地方师范院校的专家学者要引导和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具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帮助他们探索有效的科研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共同探索一条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再者,地方师范院校和农村中小学还可以在双方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多样的合作和服务活动,通过联合承担课题,合作研究,共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其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外,地方师范学院有现代化的计算机中心、测试中心和实验室,有先进的语音设备和多媒体设备,有丰富的图书库藏,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地方师范学院应把所有这些公共资源向农村实习基地的老师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

3.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满足农村基础教育的现实要求。

面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现实需要,地方师范院校应对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针对理论型课程远远多于实践型课程的现状,地方师范院校应依据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和培养目标要求,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措施有:加强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也就是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由于地方师范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普通话是他们的弱项,学校要加大力度训练他们的普通话,使他们能在走上农村教师岗位之前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而不是带着一口浓重的地方口音去给学生讲课,而且要把教育实习的时间延长至发达国家的平均实习时间10—12周。另外,要拓展农村中小学教育实习基地,城市的中小学,因为担心实习生影响学校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并不很情愿让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进校实习,而地处偏远落后的农村乡镇中小学,由于师资短缺,非常希望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去实习,但是由于受很多条件限制,地方师范院校常常不选择这些学校作为实习基地。因此,针对实习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地方师范院校应该与农村中小学校建立稳定而长久的联系,把农村中小学作为学生固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与城市中小学相比,农村中小学由于短缺师资,更愿意放手让实习生锻炼,促使他们将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的技能和技巧。可以说,开拓农村中小学实习基地,地方师范院校和农村中小学达到了互惠互利、互助共赢的效果:实习生的教学技能得到了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短缺的困难也暂时得以解决。而针对教育类课程陈旧和过时的现状,学校应更新教育类课程的内容,做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并且开设教育类选修课程,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比如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开设农村中小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外教育史,中学生学习理论与方法等,为师范生以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广泛的教育理论基础。

4.加强师德教育,培养学生献身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高尚情操。

地方师范院校的农村籍学生不愿回家乡任教是一个很现实而迫切的问题,这虽然与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很显然与地方师范院校对学生进行面向农村、服务农村的教育宣传力度不大有很大关系。因此,地方师范院校要向学生们大力宣传新形势下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让他们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让他们坚信毕业以后回到家乡这片广阔的天地里会大有作为。具体做法是:第一,加强师德教育,要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等优良传统的教育,教育学生增强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提升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能力;培养学生回馈农村、热爱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情感;坚定学生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决心;激发学生改变农村、献身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动力。第二,组织学生返回家乡中小学进行教育见习和实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和体验农村基础教育,亲自接触农村中小学学生,感受他们的纯真、淳朴和对知识的热切渴望,增进和他们的感情,树立坚定的献身农村基础教育的职业信念。第三,对于农村生源,学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培养和奖励机制,如果毕业后他们愿意回农村从教,学校应该根据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需求对他们重点培养并给予一定资助,力争形成“从那里来,到那里去”的良性循环机制。地方师范院校利用农村生源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去服务农村基础教育,既拓宽了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也为农村中小学补充了高素质师资,同时提高了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缩小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地方师范院校不能迷失方向,不能人云亦云,要坚定不移地保持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优良传统,坚持不懈地肩负起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历史使命,始终如一地坚守为农村基础教育培养和输送高质量师资的办学方向,情系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为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郭育红 单位:长治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