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教育的离农价值观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基础教育的离农价值观,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村基础教育的离农价值观

1、“离农”取向产生的缘由

人们一心想着农业现代化起来,农民富裕起来,农村城市化起来,才能更好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共同享有社会主义发展成果。另一方面,从教育改革层面来说,基础教育一直占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基础教育的规范化,才能保证国民教育按照理想中的方向前进。农村由于经济条件一直落后于城市,导致教学资源、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设备等方面都远远跟不上城市教育,这就进一步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的状况让人不甚满意,甚至出现了停滞倒退的现象。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的学者们根据这一城乡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提出了农村基础教育向城市靠拢的改革建议。即农村基础教育以城市为中心,为城市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农业和农民进入城市主流文化而不是回归乡土文化的人才。

2、“离农”取向的劣势分析

(1)教育目标定位扭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带有明显的“工具性”和“功利性”色彩。在上述两种背景的影响下,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一直以片面追求升学率,特别是升入城市的学校为自己的目标,学生和家长都以“鲤鱼跃龙门”来形象地比喻农村与城市的教育衔接,整个农村教育都以走出大山,走向城市为唯一目的。在这种扭曲教育目的观的影响下,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以城市的教学内容为自身的内容,以城市教育的教学目标为自身的教学目标,日渐脱离了农村基础教育应有的正确的教育观。不管是农村学校还是学生都成为了升入城市学校的工具。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批判过农村基础教育:“中国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市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这样扭曲的教育目的观,已经背离了国家制定的统一的关于教育目的的界定,将有可能造成基础教育的衰落。

(2)乡土文化的流失。乡土文化,从通俗意义上理解,就是那些诞生于农村的、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如自然嬉戏、民间故事和民间文艺活动等。教育承载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大任务,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内,其相互间的交互作用,都对文化进行着交流、创新、选择和传承等作用。随着“离农”价值观的产生,农村基础教育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渐渐被大量的城市文化所侵蚀,农村本土文化已经逐渐丧失独立性,渐渐被城市外来文化融合。针对农村的乡土人情不适合城市化的那些部分,无情予以消除;针对农村的传统文化不利于城市化的那些部分,坚决予以压制。在这种来势汹汹的外来文化的侵蚀下,农村的乡土文化已经走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3)农村人力资本的缺失。在“离农”价值观的指导下,农村基础教育为了迎合城市化进程,学习城市基础教育的内容、采用符合这些内容的新方法等等,培养出来的城市倾向的人才进入城市后,很少会愿意再次回到农村,这在一方面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本的大量缺失。另一方面,由于上述农村本土文化的缺失,导致现在农村教育出的学生,缺失作为农村文化传承人的基本任务,最终有可能造成农村文化断层现象。在农村生存的基本技能缺失,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能力缺失,最终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的缺失。

3、“离农”取向的改进方向

(1)政府引导农村致富之路。大力开发农村经济,引导工业带动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资源合理流动,合理分配。同时,在大力开发本土资源,利用农村优势条件,采用科技开发,科技种植,科技生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在此基础上,让农民认识到农村本土经济并不完全落后于城市,意识到在本土进行基础教育依然是有路可走,逐渐使得城市基础教育目标定向的取向转变为着眼于本土基础教育。

(2)开发农村基础教育优势本土课程。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下,为了有效应对城市基础教育文化的冲击,农村应大力开发本土优势资源,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课程特色,构建具有抵抗力的特色教学。同时,不能一味对城市基础教育文化进行抵制,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社会发展必经之路,是必然趋势,所以,农村基础教育应该在积极创建自身优势资源的基础上选择性接受融合外来的文化,进行优势互补,才能在顺应社会发展大潮流的基础上实现自身本土文化的优势发展。

(3)大力发展农村中高等教育。农村基础教育的目标定向于“跃龙门”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农村本土没有足够的中高等教育,故基础教育不得不定向于城市中高等教育的教育要求,从而间接导致了“离农”价值观的产生。政府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的同时,也应重视农村本土中高等教育的发展,让农村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归宿可去,从而进一步挽救农村本土文化,繁荣农村基础教育。

作者:黄也佳 单位:重庆西南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