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准员工体系中基础教育的融合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培养准员工体系中基础教育的融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培养准员工体系中基础教育的融合

一、高职教育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在实施专业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其具备关键岗位能力以及一定的职业素养,成为企业的“准员工”,以适应社会用人需求的变化。近年来多数高职院校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往往没有着力将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与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予以很好地结合。学生心态浮躁造成的有业不就的现象还很普遍。由于部分课程设置不科学、不系统,或因学校资源不配套等原因使真正的实践教学时间减少,实践教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况且现在正处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期,多年来形成的各专业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缺乏协调沟通、有机结合,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技能,形成校园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的脱节。

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要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效果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应积极引入基础教育与从业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思路,为学生构建岗位导向型的知识体系,把企业“准员工”必备的素质移植到高职院校,引入适量的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训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得到很好的专业训练和职业熏陶,迅速地从学生转变为准员工,这可以大大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路径,最后顺利地成长为受企业欢迎的正式员工。

二、构建培养“准员工”的研究与实践

通过对高职基础教育与从业素质双向融合培养“准员工”的研究与实践,旨在积极探讨两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对学生采取多样化的培养途径,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探索行之有效的增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具体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材专业学生在校内外学习与实习为试点,以专业骨干教师、职业课程改革专家、企业行家及其他省内知名企业和能工巧匠为专家组,结合已毕业学生所在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编写相应的企业员工入职培训讲义,确立以建材专业学生在校内外学习与实习为试点,实施实践培养职业人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准员工”的培养。

(1)完善基础教育培养体系建设

将企业“准员工”必备的素质教育移植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校企教学资源共享环境,并将企业员工入职培训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以期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专业基础素质教育,广泛开展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相结合的活动,不但能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还可通过实践课,掌握一技多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重构从业素质课程体系,改变以往从业素质教育仅仅局限于拓展类课程(系内选修)的教学模式

包括在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转移性的交流沟通、团队合作、组织管理、解决问题等能力培养。同时注重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教学计划,着力关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能力等终极性问题。培训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学生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要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将行业执行标准导入教学内容,职业技能鉴定纳入实训计划。

(3)规划创业培养

通过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品质的熏陶、创业能力的训练、创业心理的培育,为学生创业奠定基础,从而积累创业实践经验。构建创业教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以创业带动就业。

(4)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以项目为依托,以材料专业为平台,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重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注重专任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5)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健全人才培养模式追踪评价体系

建立与社会接轨的综合评价体系,既包括基础教学的考核,又包括实训教学的考核;既包括专业教师的评价,又包括企业一线专家的评价。评价体系重点对留用学生及跳槽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做出调研报告,并提出融合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既提高了学生的顶岗实习效果,又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更完善的借鉴经验。

三、结语

高职教育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社会对高职教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改变以往从业素质教育仅仅局限于拓展类课程(系内选修)的教学模式,把企业“准员工”必备的素质移植到高职院校,引入适量的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训练,着力构建关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能力等从业能力的教育。

作者:毛瑞 陈燕升 林新花 张立功 孙长生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比亚德涂装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