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在基础教育课程中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数字媒体艺术在基础教育课程中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数字媒体艺术在基础教育课程中探究

摘要:为迎合时代特征,本文从工匠精神的倡导下进行基础教育的课程分析和开展研究。审视了时代特征的教学设计环境,保证其大中小学人才培育模式一体化,防止阶段教育的脱节;注重防止“逃离学习发生,培养学习兴趣;适应工作研究性转向,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并结合数字媒体艺术行业现存问题提出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开展研究建议,使项目式学习成为帮手;改善学习环境以提高教学质量;专业教师素养培养和聘用。

关键词:工匠精神;数字媒体艺术;基础教育课程;兴趣培养;大中小学一体化

一、工匠精神所具有的时代特征

1.至尚性

孔子提倡“文质兼备”、韩非子认为“先质后文”、老子提出“无为而治”,这些都被工匠们作为其手艺的最理想状态,当对所处职位的最理想状态定义以后就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达到自身与劳动对象相融合的状态。劳动者以最大主观能动性从事到劳动活动中,使用自身的技巧,运用审美,将精神与感情完全投入其中,脱离强制和机械劳动所带来的痛苦感。好的产品来自于快乐的劳动,工艺品吸引人也在于它承诺“工作本身是快乐的目标”。劳动者不以功利性为主要目的,而全身心投入其职业所属责任感,这样无论是小器还是大器,都会成为工匠精神下所属的国之重器。在工匠精神下教师更应该重视其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投身到其社会使命中。

2.共创性

工匠精神还具有共创性的特征。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职业间的绝缘壁垒已被打破,各个行业之间的限制被消散,新时代的“工匠”绝不再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上,合作创新就成为时应当下发展的“捷径”。尊重、弘扬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匠人讲究守成守业,但是这种“守”的内核是对于传统工匠精神的守,守的延续就需要打破职业壁垒,营造创新精神,各个行业共生共荣,以开放性的视角审视当下发展情况并为科技时代建树,而不是单打独斗,一家独大。教师们也更应该从各方面和各职业相互借鉴学习,以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素质教育。

3.普适性

当今我们所形容的工匠精神已不再单单指向“工匠”,而是更多更丰富的劳动群体[2]。在传统意义上工匠是指从事精湛手工艺或繁重体力劳动的匠人,这一名词也一直是描述拥有高超技艺的体力劳动者,而其身份地位也会随着时代所处形势而不断发生变化。经过人们对劳动的不断认识,“工匠”一词已不再是狭隘的形容前者,人们对工匠的理解也上升为了“在各行各业从事各种职业,尽忠职守、克己奉公、精益求精的工作者”,渐渐的工匠一词逐渐成为一种精神象征的褒义词,而工匠精神也存在于各个岗位和阶级,无论是教师还是职业技术人员,都是社会主义生产中的工匠,都需要具有崇高的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下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时代价值

1.带动学生学习兴趣,预防“逃离学习”

“逃离学习”是指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或轻视感,主动逃离学习的一种表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出现在经济发展不乐观的国家,在不少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也有出现,当经济发展在一个时间段迟缓或者发生倒退时,这样的情况更为明显,如日本在90年代年均GDP增长仅在1%左右,在这一时期逃离学习的情况便大大增加了[3]。中国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自1977年以后年平均GDP增长在6%以上。从建国前民国时代我国文盲占比全国人口80%,再到2000年义务教育基本全面普及,本科教育的大面积覆盖且录取率从1977年的5%到现在的75%左右,和如今考研人285万报录比4:1,都离不开当下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工匠精神下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教学具有前瞻性和普及性。在面对这样的教育刺激时,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将定向型学习变为情景式学习,深入到学生的意识中,增加学生对学习的意欲和希望,把学习变为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积极发挥工匠精神的至尚性在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设计中,进而预防逃离学习的情况发生。

2.适应研究性工作方式转变,积极推动素质教育

以2013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提出提出“工业4.0”概念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为契机,全球科技时代已经到来。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意味着我国正在向智能化时代迈步,同时还不可忽视泛智能化的到来,著名企业家李开复曾说过“未来十五年会有50%的岗位消失”以此来提醒大家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因此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技术型人才、创意型驱动人才和创业型实业人才的这样的“三创”人才。以此为发展基础,数字媒体艺术在基础教育教学设计当中积极展开素质教育的培养,培养学生个性,养成学生学科素养,提高学生创新创意思维,围绕实际问题展开学科探索,增强学生创业能力。所以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个体展开,由面到点,由粗到细,积极制定学习规范,在教学设计中发挥工匠精神的共创性,让学生从学习当中自发性地引出创新思维。

3.大中小学培养一体化,完善阶段教育链接

基础教育中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展开可提升、把控各个阶段学习的链接程度。小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个性和个人素养向中学过度,中学则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基础知识,这样便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在大学培养专业知识,使得专业型人才的产出率大大提高。在此大致框架的引导下还需注意基础教育的课程设计与时代的结合性,不能脱离实际或落后于现实。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时候要注重下一阶段的学生生涯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对于学生个人而言需要怎么样的能力,在制定大方向的同时开展课程创新设计,使课程充满时代气息并落实到实际用处,使学生学有所用,合理运用工匠精神的普适性进行数字媒体艺术在基础教育中的课程设计,避免“小学没学好中学上不了大学不好考”的尴尬局面。

三、数字媒体艺术在基础教育中的时代意蕴和现存问题

随着20世纪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艺术这一门全新的技术随之出现,它是一种新的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技术领域,是一种“在创作、传播、鉴赏与批评等艺术行为方式上推陈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目前我国每年的数字媒体人才需求在15万左右并且缺少专业人才,AR、VR等热门技术有广阔的市场范围和可应用性[4]。作为一门朝阳产业具有着广阔的发展潜力,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壮大是必然的。现在各大高校均有开展数字媒体艺术课程,从2000年开始截止到2015年我国超过234所高校设置有专业点。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开展数字媒体艺术课程有利于将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在大中小学的培育路线中一体化,增加人才培养效率和流动效率,为我国目前该专业人才需求及时填补空缺;同时抓住时下新兴科技产业的应用学习,培养学生对未来科技探索的欲望,紧跟研究性工作转型的个人素养需求;使产学研为一体,积极预防和防止未来可能发生的“逃离学习”,研究数字媒体艺术这样综合性学科的深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但是,发展革新带来的不只有优势,同时也有很多短板,目前我国数字媒体艺术基础教育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1.学科处于边缘化地带

虽然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在高校中如日中天,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在基础教育中存在着这样的情况,“部分教师对于数字媒体艺术这门学科的认知程度不高,一些中小学对数字媒体艺术这门学科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该课程结合时代价值,对学生核心素养和个性培养的重要性”,导致在课程的相互衔接和素质培养方面存在问题,使得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开展在基础教育中无从下手,从而被孤立和边缘化;还有学校认为这门学科的开展可有可无,不具备必要性。典型的现象,如在数字媒体艺术最适合展开的微机课和美术课中,不少学校的教案还停留在Word、Excel、卡通画的临摹,甚至别的基础科目的老师还会占用这些课程。学科无法打破与学科之间的教学壁垒,无法得到业界的共同认可和重视,自然无法快速有效地进行展开。

2.教学环境需改善提高

我国从普及义务教育以后,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教学环境的改善。首先是班额问题,现阶段我国城市地区的小学中,班级少一些的在30到40人左右,条件不好的学校可能会50人左右,而在农村地区等数字可能会更高,虽然当下教师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班级人数的过多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很难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做受到最细致化的培养,教学质量自然也很难上去,这也是基础教育中所有课程的通用问题。其次是教学设备,作为依托计算机科技的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展开离不开相应的硬件设施,如投影仪、计算机、展示台、电子白板等数字设备,随着VR、AR技术的成熟,将全息投影引入教学或将变成必然。因为缺少资金,一些学校的教学设备非常缺乏或是难以更新换代,这便会造成“纸上谈兵”,给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展开带来很大的困难。

3.教师素养和专业师资不足

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展开的同时,需要其他学科的相互协作,前提是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必须具备相应的学科素养。但在当下,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缺乏这部分素养的,如数字媒体技术素养,在疫情期间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不会使用基础媒体设备;还缺少信息素养,多数教师较少去对学生的综合学习信息进行积极处理并给予详细的个性反馈等。中小学中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师也是一样缺乏,少有聘用专门从事相关专业的人才,这样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展开便有很大的困难,甚至存在跑偏的风险。

四、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开展路径

1.项目式学习是开展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重要帮手

无论是什么样的学习,培养学习兴趣、保持学习意欲都是首要的,同时也是贯穿始终的。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开展离不开保持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兴趣。在当前阶段,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暂无明确的数字媒体艺术课程,但是离不开的是核心素养穿插在现有的课程当中以此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对艺术的热爱,对科技技术的崇拜,从而使其产生兴趣,在中学展开知识探索,大学培养专业能力,形成完整的大中小学培养一体化,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整个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要使学科教学产生深度学习,其中项目是学习就是主要途径。在高校当中,艺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就是典型的项目式学习方式,在完成必要的课程教育后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结课任务,也就是项目,并组成学习共同体合作完成产品[5]。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开展项目式学习,使定型化转向情景化学习,提升学生的深层动机,通过切身体验培养高阶思维。同时,项目的设定也可以脱离传统上“学习”的含义,使学生在宽松的游戏氛围中提升自身的非认知能力,潜移默化增强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所以,这就需要在基础教育课程中让教师对时下科技与艺术保持较高的敏感度,提高信息素养和媒体技术素养,积极创新课程设计和与新技术新思想接轨。如语文老师开展“跨媒介交流与阅读学习任务-为学校编写网络百科词条”,任务中包含了对媒介工具的认识和互联网工具的使用、思政老师开展“解读油画《苏格拉底之死》——图像史料运用”,任务中对艺术思想的充分解读使学生认识到艺术创造性思维等这些涵盖数字媒体艺术核心素养触角的项目式学习方案。

2.开展数字媒体艺术需要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要尽量普及小班化教学,发达国家的小学一个班人数在18人左右,日本、韩国等一个班的人数平均为22个。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质量才能跟上。积极更新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避免出现设备跟不上技术,硬件跟不上知识的现象出现。多媒体投影教学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普及,而新的交互式学习工具又将开始新的推广。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对硬件进行快速更新,才能防止在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中出现知识断层的现象出现,俗语“好马配好鞍”,相关的师资力量再强大,没有配套的基础设备,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就无法从真正的意义上展开。

3.专业的师资力量是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开展的关键

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老师的教学方式不仅仅受到学生学习方法的影响,同时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所以,需要提升教师的教学决策,确保其展开正确且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主体特征。在开展数字媒体艺术这门课程时,就需要培养教师的艺术素养和数字媒体基本素养,使其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多种学习结构和能力,即前文所说的其他学科教师的触角展开;同时,提高教师对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下对智能教学工具的敏感程度,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对智能媒体、计算机科技的了解。关键点是聘用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教师,在中小学的计算机课程中单纯的Word、Excel普及已不再跟得上社会需求,教学课件要积极地贴合时代需求并更新,可以通过演示3D动画、沉浸式互动案例等与数字媒体艺术相关的内容并配合相应的基础引导课程,以此来达到对学生的未来式引导;美术课程也不应仅仅是简单地对美术史的讲解和卡通画的临摹,以艺术思维展开多点结合,引发学生创意创新思维才是主要目的。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开展仍在探索中,正是这门学科的蓬勃向上和熠熠生辉,才使得其探索过程独具魅力。

作者:张媛 王世祺 赵四方 靖思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