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基础教育核心素养框架及实施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国外基础教育核心素养框架及实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国外基础教育核心素养框架及实施

摘要:2016年秋季开始实施的芬兰《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提出全体芬兰学生,无论其种族、性别、文化背景,都应该具备七大核心素养,并以此为导向研制各学科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筛选教学内容、细化学业成就表现。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业成就表现四者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对应明确、一脉相承,从国家政策层面确保了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的落地。“基于现象的学习”方式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了可操作的教学实施路径。

关键词:芬兰;核心素养;基于现象的学习

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地融入到具体课程的教学之中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难题。当前,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核心素养独立于学科课程之外并与之融合的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将核心素养体现在课程标准内容中的模式;以芬兰为代表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置学科课程的模式[1]。其中“芬兰模式”被认为是将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结合最为紧密的模式[2]。芬兰《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以下简称《核心课程》)提出了学生应该发展的七大核心素养,并在核心素养的框架内研制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评价,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一脉相承。本文从研究《核心课程》的核心素养框架入手,以《健康教育》课程为例,分析芬兰学科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的一体化设计思路,并介绍“基于现象的学习”教学实施路径,以期为落实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核心课程》的核心素养框架

2016年实施的《核心课程》,认为“应对未来挑战是每个公民必备的能力,所有的芬兰学生都应有机会提高自身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同时提出了七大核心素养(分别用T1~T7表示),包括自我照顾与自我管理素养(T1)、思考与学会学习素养(T2)、交流与互动表达素养(T3)、公民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素养(T4)、就业与创业素养(T5)、文本解释与识读素养(T6)、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素养(T7)[3]。参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素养的分类,这七大核心素养又可整体阐述为三个关键方面———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工具。七大核心素养可以看作是三个关键方面的分解与细化,每一个核心素养又都附有具体的阐释。三个关键方面、七大核心素养及其具体阐释构成了《核心课程》的核心素养框架[2]。核心素养框架作为课程的支撑,必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具体课程内容结合起来才能使核心素养真正得到落实。因此,《核心课程》还提出了不同课程依据学段不同(1~2年级、3~6年级和7~9年级三个学段)呈现逐级递进的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作为学科课程实施的导向性依据。

二、基于核心素养框架的学科课程实施

围绕核心素养的发展重建教育范式,使具体的学科教学真正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是当今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为了使学科课程能够承载核心素养的价值和作用,芬兰《核心课程》明确阐述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有利于教师的操作和实施。作为少数几个将健康教育作为独立课程的国家之一,芬兰的健康教育课程备受关注。以《健康教育》为例,借助于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将抽象的理念落地于具体课程中。

1.基于核心素养研制学科课程标准

《核心课程》的重点是基于核心素养研制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共通的理念是:学生需要的不是处理单一信息的能力,而是一种洞察和把握事物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能力。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包括课程的教育愿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学业表现等方面。核心素养是国家对学生发展的总体要求,理所当然地成为各学科课程教育愿景的立足点。《健康教育》课程的愿景以对生命及尊严的尊重为前提,表述为三个方面:(1)加深对健康概念的理解,发展安全和社会技能;(2)能够应用知识和技能在现实生活情境下做出良好判断和决策;(3)能够欣赏、维持和促进自己及他人的健康与幸福。希望学生能在理解健康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批判性思维、自我意识和伦理思考的能力,以成功应对未来社会中各种有关健康问题的挑战。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教学内容,每门课程均以教育愿景为基础选取教学内容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业成就表现。以教学目标的情境化表述为节点将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业成就表现和核心素养之间建立有机联系,教育愿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业成就表现和核心素养一脉相承,实现了核心素养和学科教学的紧密结合。例如,《健康教育》课程从“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关注社会热点议题”角度筛选教学内容领域,分别是C1生长与发育,C2影响健康的因素与疾病预防,C3社区、社会与文化。每一内容领域下又有细化的核心内容,如C1生长与发育细化为四个方面,分别是:人的生命历程、成长和发育;自我认同、自我意识、性发育、家庭与陪伴、安全防护;情绪表达与管理、与人交往;解决冲突、缓解压力、防止欺凌。由此可见,核心内容与教学目标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一个教学目标往往需要多个内容载体的支撑。表1以8年级其中一个教学目标为例来说明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业成就表现、教学内容和核心素养之间是如何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的。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指向几个核心素养,“理解健康的概念、健康促进的含义以及生命历程和人的生长发育”目标指向的是“自我照顾与自我管理”“思考与学会学习”“交流与互动表达”以及“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四个素养,承载目标达成的教学内容三个领域都有涉及,学生的两项学业成就表现则直接反映该目标的达成情况。以教学目标为节点,将教学内容、学业成就表现和核心素养建立起有意义的关联,确保了核心素养能真正落地于学科教学之中。

2.基于核心素养实施学科教学

2016年秋季芬兰开始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国家核心课程,其鲜明的特征是“基于现象的学习”。基于现象的学习,指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的、针对某一真实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开展的跨学科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时,形成系统、综合的思维方式[4]。

(1)“基于现象的学习”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分析《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案例,可以将基于现象的学习整体设计思路概括为图1所示的模型。从图1可以看出,基于现象的学习主题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现象,具有一定的统摄性,是对研究任务及其下属内容的整体设计,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从“单一学科”变为“跨学科”,便于学习目标的达成。例如用“餐饮服务”学习主题将语言、生物、数学、环境等多学科整合起来,通过对该主题下不同问题的探究,学生学习运用观察、测量、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获得证据,并使用这些证据做出科学解释或提出解决方案。交流观点要求学生能用科学语言进行陈述,包括会使用模型、图表、图像、文本等不同的表达方式。最后达到提升“公民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意识(T4)”“自我照顾与自我管理(T1)”“交流与互动表达(T2)”等核心素养的目的。该设计模型与我国倡导的探究式教学环节有一定的相似度,但我国教师不善于将现实生活中真实现象引入到课堂,这使得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极易导致学生在面临真实复杂的情境时不知所措,不会应用综合的方法解决问题,不利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形成。

(2)“基于现象的学习”教学实施路径

以《健康教育》课程“烟草”教学为例展示芬兰的现象式学习方式的实施路径。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针对“烟草”这个学生熟悉的话题,教师利用实物和图片创设情境,鼓励每位学生提出各自所关注的问题。整合各类问题后,将学习主题聚焦为“烟草的危害性研究”。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访吸烟人群、医生、家属并查阅资料等,使学生对该主题一直保持研究兴趣。主题的选择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还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求。通过该主题的学习不仅要落实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芬兰学生在2009年后的PISA测试表现不如从前,PISA报告反馈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所致,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次教育改革中受到了特别的重视,提倡知识内容“少而精”,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深入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第二,分组交流,明确研究任务。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通过讨论交流,明确本小组要研究的问题,如精神、身体、心理、环境、经济、生活状况等。相对于教师规定的研究问题,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保持积极学习的主动性。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并能准确地表述出来。第三,开展研究,收集和提取证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的不是学生所得的结论是否正确,而是学生是否在真的做研究,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形成怎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能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测量,收集、识别、提取信息,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结果。该环节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找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理解证据要求。第四,研讨成果形式,交流表达观点。这一阶段学生要思考通过何种方式展示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可以采取图表、图像、模型等,也可以是研究报告或者是一件作品,如设计一份海报劝诫学生不要吸烟、撰写一个戒烟计划书、制作一个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册等。在展示成果时学生还要能使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第五,进行成果展示,开展学习评价。学习评价有两种形式:教师对学习成果给予评价、学生之间互评学习成果。评价报告要进入学生的成长档案。“基于现象的学习”强调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为切入点,融通学科壁垒,打破知识边界,实现了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落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路径,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作者:胡玉华 单位:北京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