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思考

摘要: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是提升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阐述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作用和意义的基础上,可深入分析当前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在实践中难以落实的原因,并提出转变社会观念、加强技术力量、推动示范引领等措施,以推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真正落地,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信息技术;教育测量;冷思考

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资源投入的不断加大,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已从保证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提高基础教育的教育质量成为当前基础教育领域重要的研究议题,其中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成为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2013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国家层面明确了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内容、方法、标准以及结果运用的基本原则,从各地实践的成效上看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1][2],那么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为何受到如此大的关注?对学校、家庭、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影响?

1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意义

《意见》规定,“把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这从国家层面再一次明确,衡量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并不仅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升学率。从本质上讲,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并不是一种新的教育评价理念,而是对教育本源的回归。对社会而言,多元化的行业发展需要不同能力类型的创新人才,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为多元化的智力培育提供指南;对学校而言,创建特色学校、培育高质量人才一直是学校的办学理想,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为学校特色发展创造了现实条件;对学生个体而言,每一生命个体都具有鲜活的个性特征,单一的培育标准势必会扼杀生命个体应有的发展期待,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为学生有基础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成长的土壤。由此看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契合学校改革愿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有效的路径。

2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必要性

2.1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

长期以来,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方式只注重学生记忆能力与智力的测量,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和培育。在单一的评价标准下,学生的个性发展无法得到保证,学生成为了存储知识的机械装置;学校的办学宗旨则为“多、快、好、省”地提高升学率,体现不出办学特色,也直接制约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2.2国际社会竞争的要求

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单一的知识获取成就不了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具有评判性思维、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成为学校和社会教育的主旋律。我国必须加大力度培育人才资源,为进一步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而培育优质的人才。

2.3教育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当前教育现状无法完全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诉求。教育有服务社会和发展个体两大功能,其中教育服务社会功能表现为教育的公共性,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则体现其个体性。在人类谋求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极力追求教育的公共性,而忽视教育的个体性,最明显的表现为大工业时代以班级授课制为代表,以服务工业发展为首要目标的集体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然而,当前个性化创新成为时展的主旋律,学生个性特长的挖掘和培育成为主流,这也呼应了教育回归本源的诉求。

3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带来的影响

3.1社会:对教育社会本位论的冲击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3],要求教育的核心功能是培养服务社会的人力资源。实际上,这种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潮极为关注教育的公共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的个体性,认为教育的个体性应该为教育的公共性服务,从而造成个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其内在价值和社会需求无法达到协调统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注重生命个体自我内在需求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指出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才是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内在旨趣,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育的社会本位主张造成冲击,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与实用主义社会思潮之间的主要矛盾。西方发达国家积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认为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内在价值实现过程也是学生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这两者并不冲突,相互依存,彼此促进。有学者指出,西方国家的科技发展具有强大的后劲,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西方国家非常重视个性化教学和学生基础科技人文素养的培育,这为高端的、具有创意的科技发展打下了扎实的人才基础。

3.2学校:对应试教育的冲击

以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其本质特征则为满足教育的功利性。教育的功利性表现为在最短的教学时间内以最少的教育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教育收益。然而,较之学生品德发展、身心发展等需要长期物力和精力投入的培育内容,学生成绩和升学率则完全符合教育功利性的价值追求,从而造成教育教学领域内“劣币驱逐良币”的怪现象。学校在培育学生的理念上,无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应有的规律,只重视学生在本学段内学业成绩的提高,无法站在当前学校教育是学生整个人生教育重要一环的层面去审视育人价值的内涵。在这种办学思路下,学校表面上对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十分支持,实质上仍是应试教育。而对教师来说,如果日常教学中实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那么已经形成且运用自如的教学模式将受到破坏,教师将为此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改变必然带来难以承受的“阵痛”。

3.3家庭:对原有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的忧虑

有大量的研究报告表明,考试作为社会流动的主要方式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然而通过考试的单一路径,“寒门学子”向上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少,“寒门难出贵子”的窘境越来越严重。当前,部分家长对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持质疑的心态,认为评价结果的可信度有待进一步的确认。有研究发现,这部分家长集中于社会中产及以上的家庭,其子女占据社会绝大部分的优质教育资源,他们掌握与学校和社会直接对话的话语权。实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将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全面而又个性的评价,中产及以上阶层家庭孩子的固有优势将被削弱,乡村孩子可能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改变在财富分配不均的外部环境下,以考试成绩作为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将使农村学生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的窘境[4]。这部分家庭出于对固有利益的担忧,对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质疑甚至是批评不可避免。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在于:其一,优质的教育资源不足,家长极为关注自己的孩子能否享受有限的优质资源,从本质上讲,这是社会各阶层对“向上流动”的迫切希望;其二,家长对孩子培育的理念比较单一,绝大部分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通过“正规(往往指通过上普高升学)”的升学渠道完成自己的学业。而职业教育、技能教育是孩子是在无法进入普通高中时被迫做出的选择。

4如何走出困境的冷思考

4.1观念改变,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积累,我国社会正开始逐渐转型,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较之以往更为迫切。当前社会已经营造出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其实质是对人才社会性和个体性的双重需求,个体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发展自我的个体性已成为主流趋势。在学校层面,以成绩和升学率作为学校办学质量的主流思想已逐渐显露弊端,学校发展的可持续性将受到重大的挑战。而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升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于不同技能类型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通过“正规”途径升学的学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家长要改变以往的观念,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形式,注重学生个体意愿和个性特长,为学生创造适应其发展的家庭环境。学校的办学思路要强调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为学生的多样化升学选择提供机会。所以,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为培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个性创意的优秀人才通力合作。

4.2技术支持,迫在眉睫

信息技术将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已逐渐成为业界的共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不仅考察学生的显性知识和能力,对他们的隐性知识和能力的考察力度也进一步提高,如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于隐性知识和能力难以测量,但对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评定又十分重要,因此这是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重点更是难点。随着测量与统计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方法上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要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观察、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并辅之以访谈和问卷调查;要注意收集学生的日常行为数据,包括成绩、在线学习行为数据等智力和非智力的数据,同时综合运用经典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和认知诊断理论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在结果的解读上,要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结果,在互相佐证的基础上,依据评价目标和要求谨慎地解读结果数据。此外,要加大一线教师的教育测量和统计能力提升的培训力度。有研究显示,“当前一线教师缺乏基本的测量和统计技能,重教学、轻教学评价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因此,在教师教学技能专项培训中重视教育测量与统计、教育评价课程的研发和实施,教研部门在为学校提供课程和教学指导的同时,要增加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另外,要借助第三方测评力量来提升学校的测评诊断能力,并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综合评价的效率、信度、效度,为学校和教师积极接受、参与综合评价创造条件。

4.3示范宣传,应用推广

技术接受模型理论认为在对信息系统接受的过程中,对系统的感知的有用性和感知的易用性是用户是否接受这个系统的决定性因素[5]。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对于家长、教师和学校来说都是新兴事物,在认知和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的疑虑,这也正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核心在于,参与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各方都能成为受益者,从尚存疑虑到逐步接受,强调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过程的易操作性和结果的可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评价过程的易操作方面,在加强教师评价技能培训的同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来辅助教师的评价,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在评价的有用性方面,首先是要确保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可信度;其次是要形成对评价结果的负责机制,在深入运用评价的结果的基础上,突出评价结果的有用性。这对家长而言,可以全方位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倾向,为孩子的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对教师而言,可以及时了解教学效果以便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基于评价结果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学校来说,通过了解教育质量来梳理学校的特色办学思路;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制定个性化教育教学政策,让“一校一策”成为可能。此外,在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过程中,要确保评价过程简单方便,不增加额外负担,并充分运用评价结果。最终,让参与综合评价的各方都能成为受益者。综上,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可能会造成各种冲突,形成各种矛盾。但只要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追求不变,就不会因为一些质疑而裹足不前。期待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实施能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创造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蒋珍莲.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取向的实践性沉思[J].教学与管理,2016,(2):45-48.

[2]王珊珊.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误区检视与矫正策略[J].教育导刊,2016,(4):74-77.

[3]扈中平.现代教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5-82.

[4]秦春华,林莉.高考改革与综合素质评价[J].中国大学教育,2015,(7):15-21.

[5]徐恩芹,张景生,任立春.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精品课程推广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3):68-71.

作者:俞显 单位:宁波市教育考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