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基础教育阶段农村教学资源整合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对乡村中小学校尤为重要。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从当代中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整合现状出发,分析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农村教学资源整合面临的挑战,并尝试从可实践角度提出三条构建路径: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整合、教学资源的本地利用与整合、吸收多媒体材料和网络教师精品课进入教学资源。以期加快我国乡村教学资源整合进程,改善我国城乡教学资源分配差异较大的现状格局。
关键词:基础教育;农村教育;教学资源;资源整合
国家的基础教育建设深刻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人才培养。基础教育中获取、整合教学资源的难易度则深切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学深度与教学的综合影响力。通过过去四十年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在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各类资源向城市倾斜严重,城乡教学资源分布差异明显。我国的研究者将教学资源定义为:“教学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总和”。这一定义偏向于物质层面的消耗,如书本资源、课桌椅资源、教师人力资源等等,对客观存在的非物质教学资源涵盖较少。因此,现阶段一些研究者为使得教学资源定义更符合当代教育特点,在过去的定义上加以补充,将教学资源定义为“教学过程中所消耗的一切资源的总和,其中包括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城乡教学资源分布差异具体表现为城市相对集中,乡村相对分散;城市相对领先,乡村相对滞后;城市相对丰富,农村相对单一;城市相对容易获取,乡村相对难以获取等。党的报告在阐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略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新进展方面提出更高要求[1]。完成报告所提出的时代要求,首先就必须持续推进教育公平,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平台,集合师资力量,进而推进教育公平,解决城乡发展差异引发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本文从当代中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整合现状出发,分析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农村教学资源整合面临的挑战,并尝试从可实践角度提供部分发展参考意见,以期加快我国乡村教学资源整合进程,改善我国城乡教学资源分配差异较大的现状格局。
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农村教学资源分配现状及其问题
1.乡村教育资源分布分散,缺少集约化管理意识
我国农村地区面积大、人口少,而城市地区面积小、人口多。这一环境分布差异表现为城市土地资源相对紧张,人口聚落分布较为紧凑,而农村地区则恰好相反,人口聚落松散、繁荣度和发展度较低,地理距离大直接引发教学资源分布松散[2]。乡村学校常常需要兼顾多个村级单位的就学需求,甚至一些经济发展迟滞、教学资源紧张、地理形态复杂的地区,学生上学需要翻山越岭、乘船过河。师生浪费了大量课余时间在家校往返路程上。面对上述问题,一些地区尝试依靠集中建造学生宿舍、建立分散的中小学校来解决,但这种方法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难以实现。并且我国目前正处在城乡一体化阶段,每年乡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乡村就学的生源数量不断下降,分散建立学校和学生宿舍并不能长远解决乡村教育资源分布分散的问题,因此乡村教学资源分布分散问题还有待于深入讨论。
2.教学资源流动性差,乡村物质教学资源品类单一
教师是学校最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之一,因师资力量和教师教学水平产生的学校差异也被社会、家长等群体放大,逐渐成为评判一个学校是否优秀的标准,并由此产生了“名校”“普校”之分。追根溯源,产生这种社会认知偏差的原因还在于教师的流动性差,其他教学资源利用不足,乡村物质教学资源单一。当下我国一部分中小学校虽然拥有校立图书馆、流动课外兴趣小组等教学资源,但却迟迟未能发挥其教学功用,学生接受度和参与度低,其配备的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也差强人意[3]。赵树国、高顺喜等于2015年发表的《乡村中小学校图书馆建设的现状与策略》研究中显示[4]:学生进馆阅读的意愿较低,仅有21%的学生表示愿意进馆借阅图书;乡村中小学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建设较差,乡村学校对校图书馆建设重视不足。该研究调研表示,35位图书管理员中仅有23%的从业者符合相关要求标准;图书更替频次低,图书馆向学生开放的时间少;在同类图书馆比较中,乡村图书馆的书籍资源也较少,更新频率也更低,学生获得较新课外读物的几率也较低。教学资源流动性差、乡村物质教学资源品类单一,这进一步导致农村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资源稀缺。
3.乡村教学资源利用度较低,存在教学资源尚未被发掘利用的现象
农村地区的教学资源利用度不高。虽然和同等经济发展度的城市中小学校相比,农村学校有资源丰富度不高、资源流动性不足等缺点,但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并非无一可取之处。和城市相比,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更加丰富、乡村中小学校进行校外实践也更便捷,只是在过去我国乡村地区中小学校发展过程中,农村的自然资源优势长期被教育者忽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提出过“生活教育思想”,即“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生活和教育密不可分,生活的环境就是天然的学校”[5]。然而现阶段农村地区学校对自然的利用还相对不足,在教师教授“自然”、“劳技”等课程时,往往只依托课本大纲,忽视了实践的要素,脱离了“知行合一”的教学路径,这也造成天然教学资源的浪费。
4.乡村教学资源获取成本较高,获取难度较大
乡村学校和城市中小学校相比,设施条件相对落后。这种落后既表现在物质资源跟进迟滞,也表现在乡村资源获取成本高,获取难度大等问题。由于农村地理位置条件差异大,学生居住地址分散,学生直接获取校园资源的空间、时间成本增加,城市各地区小学在周末开展的兴趣小组、免费向学生提供的操场、图书馆等教学设施利用率低,这些都是我国乡村教学资源获取成本高的被动形成因素。一些边远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程度较差、对人才的投入力度有限、获取书本与器械的物质成本较高等问题也进一步影响到农村学校的资源获取。
二、基础教育阶段农村教学资源整合的整体逻辑讨论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农村教学资源分配现状及其问题中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农村教学资源的分散和浪费,主要是由教学资源获取的难度提高与教学资源利用率低下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此在讨论基础教育阶段农村资源整合时,也应该从降低乡村教学资源获取难度与充分利用乡村现有教学资源两方面探讨。
1.节流———节约不可再生的教学资源,提高非再生资源的利用率
乡村地区教学资源紧张的关键原因在于非可再生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不足。此处借用自然能源分类对教学资源进行类比,不可再生资源原意指的是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资源。教学资源中,教师每日投入在教学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就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根据上文分析,不少教师在家校通勤上浪费了很多精力,对此现象,乡村中小学校和乡镇政府部门应该加以关注。非再生教学资源还包含着学生学习过程中使用的文具、学具等,校方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习惯,完成非再生性资源的节流,使不可再生教学资源每一分都用在学生学业进步上。
2.整合———整理当前所有的教学资源,对可持续利用教学资源重复利用
现有的教学资源中相当一部分属可重复利用教学资源,校园的校舍、课桌椅、课外图书,到学生每日使用的课本、教师教学使用的挂画、教具等不一而足。整合这部分的教学资源,其关键点在于如何提高这部分资源的利用率、如何改变目前单纯资源堆砌的情况,使得资源利用多样化。此外整合可重复利用教学资源时,校方等管理部门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该类资源的损耗率,对该类物质型资源及时维护、检修,对学生、教师使用率高且不易清洁的教学资源应该提供集中消毒、定期检查的服务,在保证教学资源重复利用之上,也保证使用该类资源的人员健康安全。
3.开源———挖掘新的材料,制造新的内容纳入教学资源范畴
除去利用好旧有的教学资源外,也应该设身处地,依据地方特性挖掘更多资源投入教学过程的可能性。乡村中小学校拥有广阔的自然环境,在部分科目教学时更具有便利性,可以通过带动学生进入自然环境的方式,完成对自然资源教学利用的建构。对部分稀缺、不可再生利用的资源也可以考虑以其他形式保存和利用,例如校方选取、购买一部分教师精品课投入学生课堂的辅助教学,再譬如通过实践课、实验课让学生从感受中学习、从游玩中学习。开掘教学资源,首先需要校方管理者摒弃旧有观念的限制,要看到广阔天地内所有物质都能够在特定环境中为教学所用这一特点,对环境加以改造、利用,从资源丰富层面完成教学资源整合。
三、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农村教学资源分配的改良路径探索
1.资源的利用和再生———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整合
一部分教学资源是可再生与可循环利用的,这一点在过去已经被国外的部分教育者证明。具体如书本、练习册等实体资源,可以在消毒、清洁之后直接投入给下一届学生继续使用。书本循环是最为直接和简单的教学资源可持续发展方式,该策略曾在我国部分地区实践过,但实践时间并不长,具体反馈也不如预期,追根究底还是由于各方面的教学相关从业者缺少资源利用意识,书本清洁消毒的流程环节缺少社会监管和透明公示。除了书本、练习册等可利用资源外,还有图书馆的相关资源可以进行利用与整合。一部分研究显示,乡村学校的图书馆存在书籍种类少、书籍更新速率低、书籍的节约率低等特点,倘若在此基础上实现“校校共联、多校互借”的整合方式,推进当地教学资源的深入发展,在不增加财政负担、不增添物理书籍等优势条件下,丰富乡村基础教育的图书资源。
2.就地取材与生活教育——教学资源的本地利用与整合
教学资源并不仅限于书本和教师。著名儿童教育学家皮亚杰所开创的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学生周边的环境潜移默化地构筑了学习的根本语境,学习过程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只要达成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等学习的目的,不管利用的是何种教学资源都是恰当的[6]。皮亚杰的结构主义认知论与陶行知的教学观点不谋而合。从资源分配层面分析,城市固然资源丰富、师资力量强大、教学配套设施完善,相比较农村更具有资源集聚优势。农村地区却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场地,农村的自然条件也更便于教师展开实地教学探索。依据各地乡村不同的自然特性,顺遂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构建出一套符合当地资源的教学体系。因地取材的教学资源利用也摆脱了传统基础教育中“千人一面”的教学管理模式,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深层潜力,推动学生从实际出发,实现自我价值的完善。
3.媒介资源的多元利用———吸收多媒体材料和网络教师精品课进入教学资源
除去已有的不可再生教学资源和可持续利用教学资源外,乡村地区所拥有的未开发教学资源也较多。举例而言,农村地区校园与自然的隔阂较少,在低年级授课时,可以通过走出校园等调动学生的自然感官以及更为感性地认识整个世界。在这一教学阶段,乡村的自然环境就成为未被开发和挖掘的教学资源,与城市学生每年春秋季的集体野外出游相比,农村在自然教学条件更为优越,只是当前乡村中小学对资源资源的利用和重视不足,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开展可以基于农村和自然零距离的天然条件展开,特别是在开展“自然”、“心理健康”、“唱游”、“班会”等课程时应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走出课堂,由教师带领,切实感受自然的种种变化,完成低年级学生对世界的感官认知,潜移默化实现教学目的。此外,部分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人数少的乡村中小学校也可以利用网络公开课、教师精品课等资源,为学生提供特级教师的课程导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学校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自行拍摄教师授课的录影带,放在校园图书馆服务器上,供学生在课外时间有针对性地复习课程。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学理论,2017(11).
[2]谭成峰.农村初中物理教学资源整合的实践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
[3]蔡阿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图书馆的发展策略[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
[4]赵树国,高顺喜,赵丽芳.乡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现状与策略[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
[5]孙向红.学陶师陶,演绎有效课堂———也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2(51).
[6]贾彦琪,汪明.从皮亚杰平衡观看智力发展之内在机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6).
作者:梁慧琳 单位:忻州师范学院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