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新方向,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新方向进行研究。认为:教学内容以健康教育和学生兴趣并行;延伸教学过程,把课堂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构建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新模式;秉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健康”作为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体育课程以体能价值与技能价值并重;加大对体育教师职前和职后健康教育培训力度,整体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关键词:体育教育;健康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
2016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健康是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1],强调健康是社会发展和人全面发展的基础,高度契合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这与体育课程以学生本位的目标密切吻合。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暴露出体育课程自身的设置与实施还存在一些不妥之处。健康中国广纳环保、体育和教育“贤良”(于此特指体育),打破了之前医疗卫生健康“一把抓”的格局,实现“医卫”和“医体”融合,形成“大体育”“大卫生”和“大健康”的“大”的格局[2]。在“大体育”这种格局中,我们要透析问题本质,审时度势贯彻“健康中国”之思想进行改革,把体育课程总目标与实现全民健康的初衷联系起来,共同把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新方向。
1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问题
1.1教学内容过于自主化
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具体的教学内容体育新课标没有作出规定,而是通过教学内容完成相应的课程目标,实现目标统领内容的目的。这一根本性的变革体现了新课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给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让出充足的空间,可任由教师随意发挥创造力安排教学内容。随即便出现了“扁担南瓜进课堂”的闹剧,更有甚者为了体现新颖,把体育公开课活生生上成了劳动课和军事课,诞生了“巧运砖头”“攻占堡垒”等创新课堂。不仅如此,在我国中高考的升学压力下,特别是高考更是万众瞩目,学习可谓争分夺秒,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更是自主化严重,通常教师安排最多的就是各种球类比赛和自由活动,目的是让孩子减压。在应试教育下体育课显得不再重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自主安排便成了学生口中善解人意的好老师。我国幅员辽阔,部分地区受改革影响较小,尤其我国二线城市的学校更为严重,体育教师对于新课标理念认识不足以及自身理论水平匮乏导致了理解的偏差,教学内容的安排极具主观性,体育课堂则变成了教师的“创新”课堂,这样的改革不仅失去的是体育学科功能还有课程价值。
1.2教学模式“创生式”异化
在新课标的影响下衍生了许多教学模式,如探究教学、情景教学和学趣结合等,这自然是改革带来的成果,但许多体育教师剑走偏锋陷入了异化的泥沼。在此以分析体育探究教学模式为例,说明体育教学模式异化的现象。2018年《中国学校体育》刊登的案例—《一节没有“教师”的体育课》则很好印证了教学模式“创生式”异化的问题。案例中通过班上几个骨干学生带领其他学生练习的方式学习花样跳绳技巧,掌握动作技巧后再进行自由创编,最后再向老师展示,以此来达到让学生掌握花样跳绳技巧和自由创编的教学目标。本次课可以说是为了探究而产生的探究自主学习。首先,一节课的时间能否让学生掌握花样跳绳技巧和自由创编动作,这个看似完美的教学目标能否实现还值得商榷。其次,教师对于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课堂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没有很清晰的认识。最后,案例中的教师把自主探究学习的权限完全交给学生,并没有对教学起到主导的作用,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案例中按照理想化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长此以往就会让体育课堂本末倒置,失去体育的运动功能与技能价值,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日趋下滑。课改下“福尔摩斯”“谁是发现王”等一系列“创生式”的探究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发言的总是那几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总是体育尖子生,所谓的探究教学模式则变成少数学生的表演课,教师对于“尖子生”的青睐而忽略了其他学生的课堂感受[3],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则大打折扣。
1.3体育课程缺乏核心目标
新课标规定了认知、技能和情感这三维课程目标,一方面课程目标多元化说明了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却加深了体育课程目标多元化与核心目标的矛盾,导致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很好把握课程的核心目标,给一线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制造了不少困扰。在全国盛行的“阳光体育”和“快乐体育”下,不少教师为了单纯迎合学生兴趣,使体育课走向娱乐和情绪化体验的边缘,体育游戏课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往往很多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传授运动技术之间难以平衡,在“快乐体育”的风向下导致很多教学偏向了趣味性一侧。我们常说的“寓教于乐”强调的是一种教学方法,而“快乐体育”则强调学习的目的和内容,所以把“快乐体育”与“寓教于乐”对等显然是不正确的。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学校都存在,教师被浅层的字面意思遮蔽了双眼从而放大了学生的情绪体验,在学生获得快乐情绪体验和满足兴趣的背后,体育课程的价值与本真却荡然无存。
1.4运动技术与健康关系之争
新体育课程改革统一了指导思想,但业内对于体育学科和健康关系的认识并没有形成一致,特别是围绕运动技术学习与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尤其混乱,对两者关系认识的模糊导致了运动技术和健康的失衡。目前国内对这种关系的认识有以下两种:其一,对立的关系,则出现了运动技术与健康相矛盾的观点,并主张淡化运动技术教学,“中考体育该不该考核推铅球”就是典型争论,这种认识否定了运动技术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割裂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让体育教学陷入淡化运动技能的掣肘。其二,内在统一的关系,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体育为健康”,体育一定要为学生将来和现在的身心健康服务[4],全民健身计划的实现路径就是建立在体育为健康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运动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促进健康发展,是实现体育功能与价值的媒介。厘清这两者关系尤为重要,否则改革也只能算作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5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与课程改革标准失衡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已进行多时,但受改革惯性影响,整体教师素质仍然处于改革前水平,特别是多数老教师墨守成规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仍然坚持自己固定的教学思路。原因有二:一是我国中学体育教师由于教学和运动队训练占用了很多时间,近几年“校园足球”的火热开展更是让体育教师忙得不可开交,如此一来,使得理论水平跟不上体育课程改革的需求。二是不善于学习,未对新课标进行系统的解读,如“应改变体育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这些言论,这些都是对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错误理解和说法[5]。新课标中引人注目的“目标统领内容”一时让习惯按照教学大纲上课的教师束手无策,由“放羊课”转变为“高级放羊课”—“两个学生一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现象依旧存在,这些现实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理想效果。
2“健康中国”指导下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新方向
2.1教学内容以健康教育和学生兴趣并行
“健康中国”中指出将健康教育纳入所有阶段国民教育体系,这也是“健康中国”对于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诉求,并把健康教育视为所有教育阶段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这给改革树立了一个很好的航向标。2015年北京农学院附小在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展示的“体育趣味课课练”,吸引了近1000名来自全国各地校长和老师前来观看,由兴趣班和课余训练队展示的少儿趣味田径、校园定向运动及快乐体育园地等新的教学内容,得到了教育部体卫艺司王龙处长和北京市教委王定东的充分肯定。特别是融合了健康教育、趣味和知识于一体的校园定向运动,更是把展示现场带向了高潮。从展示的活动内容和效果来说无不体现趣味性和健康锻炼相结合的活动形式,不仅符合新课标的主旨还把“健康中国”战略落到实处。北京农学院附小这个成功的案列为今后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两个基本点:第一,把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内容中凸显出来,因为增强学生体质和健康教育是体育教学内容编排的基点。第二,一堂优质体育课首先要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完成技能传授,最后才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Valliant(1985年)的研究表明有50%以上的人放弃运动是在获得理想的健康效果前,主要原因是缺少愉快感或兴趣,根据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和季浏教授提倡的“学生本位”的教学观念,这足以看出兴趣对于教学的重要性,所以,无论从《纲要》的要求和体育课程目标出发,还是以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最终目标来说,体育教学内容都应该以健康教育和学生兴趣并行,这也是“健康中国”对学校体育乃至教育的回归诉求。
2.2构建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新模式
据调查,我国北京城区体育师生比为1:129.9,郊区为1:136.9[6]。教育部20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超过70%的小学和初中无法开设体育课,有80%的学生每天不能达到锻炼一小时的标准,针对我国学生多体育教师少体育课时少这个实际国情,仅靠一周两三节体育课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就存在一定争议,就更不用谈达到终身锻炼的目标。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健全学生体育锻炼制度,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美国著名RINK博士认为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做准备,无论你在开展什么教学,坚持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过渡到校外。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体育教学过程不该只停留在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把中小学作为推行学校健康教育机制的重点教育阶段也是《纲要》的明确要求。因此,教师应注重课下学生锻炼意识的培养,把教学与培养学生锻炼习惯即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采用学生自主积极参与和教师主动引导的双边机制延伸体育教学过程,构建课内和课外结合的健康教育新模式。
2.3以“健康”作为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
首先,全民健康作为“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学校体育作为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石,所以,“健康中国”是基于改革期间对体育课程核心目标的重塑。其次,“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同样也是开展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从新课标多元的目标体系来看,体育课程核心目标体现了自身性质与核心价值,且实现过程决定其他非核心目标实现,所以在多元目标中应该是主导地位[7]。据此,我们要分清目标的主次关系,在兼顾其他教学目标基础上确立核心目标,把握住体育的本质特征,树立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最后,根据《纲要》对青少年的要求,我们要紧紧把握以“健康”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标,发挥体育的自然质功能,以此塑造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核心目标。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发展目标与“健康中国”根本目的相辅相成,因此,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应该是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增进学生健康水平[8]。
2.4体育课程以体能价值与技能价值并重
2.4.1体能价值
溯源体育本质,体能一直都是核心价值之一。无论是在远古时期还是在现代的生产活动和运动方式都在强调体能的关键作用,然而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近30年来持续下滑[9],学校体测屡屡发生学生猝死事件,肥胖率也逐年提高,这些现象不禁值得体育教育工作者深思。到2030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每周体育活动强度完成3次以上中等强度,这些都是《纲要》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所以,体能价值应作为核心价值被重视,这也是针对新时代学生体质日益下降社会的强烈诉求。
2.4.2技能价值
体育教学任务中的“三基”明确要求了技能的传授,说明运动技能教学是体育课堂的重要学习内容和目标。《纲要》中指出通过体育活动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和锻炼习惯,保证学生每天校内进行的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使青少年基本熟练掌握1项以上的运动技能。很多体育教师对于体能与技能的同时发展存在争议,其实,在体育课中技能的形成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并不存在互相排斥的对抗性的矛盾[10],技能与体能是相辅相成的两种课程价值,技能的掌握是实现体能的保障,有了良好的体能基础反过来又会促进技能的提升,这样才有助于改变学生“爱体育,不爱上体育课”的状况。
2.5加大对体育教师职前和职后健康教育培训力度
《纲要》规定要培养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加大对学校健康教育投入,体育教师在入职前和入职后应把健康教育作为培训内容。实际上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已经不再是体育学科的“分内之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中直接提到要让学生健康生活,包括掌握运动方法技能和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所以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系统地学习健康教育知识。健康教育在学校体育中更多指向是体适能知识、锻炼方法及心理健康等领域的知识,各学校单位在教师应聘前可把健康教育加入考核内容中,以便考察教师对该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在职体育教师可以增加职后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并把培训内容纳入期末教师业绩考核标准中,从而促进教师对于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学习。
3结语
对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滞留的诟病,在“健康中国”这种新环境下或许可以利用不同的环境因素予以改善,“健康中国”是社会主义新时期下素质教育改革的宏观环境,“大健康”与“大体育”可以说是命运共同体。根据《纲要》对青少年和学校体育的要求,在进行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时,我们要紧紧把握住体育课程的学科价值,在“大体育”的格局中树立“健康”为主的课程核心目标,在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上要以“健康中国”为映射,牢牢抓住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N].光明日报,2016-10-26.
[2]王松,张凤彪.“健康中国”引领下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现路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8):38-41.
[3]蒋菠.大学体育人文精神重塑—基于身体美学视角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董翠香,贾洪洲,季浏.新世纪10年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热点问题研究综述[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30(1):120-123.
[5]岳新坡,孙丽芹.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与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3,33(1):89-91.
[6]张吾龙,董晓艳,余晓辉,等.北京城乡体育师资状况对比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10):111-114.
[7]张亭,唐景丽.新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走向的回顾与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10):96-100.
[8]李忠堂,阎智力.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60年回顾[J].体育学刊,2010,17(12):52-56.
[9]季浏.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9):72-80.
[10]杨文轩.论中国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转换—从增强体质到全面发展[J].体育学刊,2016,23(6):1-6.
作者:何凌辉 龚坚 单位:西南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