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探究(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升高职学生信息技术以及应用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计算机基础教育渐渐地成了高职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探讨当今高职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理清思绪,搞清楚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并提出正确的教育策略,这对于更好地促进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高职计算机教育现状和问题
随着计算机在我国的不断普及,计算机教育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由于计算机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所以就使得计算机教育相对滞后了一些,在教程安排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上都无法达到社会的需求,形成了一定的脱节,要搞好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就必须要分析并正视其现状和发生的问题,并寻求合理的解决策略。
1)理论和实践比例不当我国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重视理论教学,但是对于实践教学相对比较轻视,理论和实践的比例严重不协调。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课的时间和实践课的时间比例为2:1,甚至还经常会超过这个比例,这就使得学生找不到实践的机会,无法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理论。同时,由于学生往往对枯燥的理论课程不感兴趣,对使用性高的技能和知识更感兴趣,所以就导致他们在上理论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课,教师无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自然使得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而即使认真听课的学生也仅能较多地学习到理论知识,对于实际操作还是不够深入,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无法达到社会的要求。
2)教学内容和实际脱节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实际脱节,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部分高职计算机教师比较偏重于知识点的全面,但是却忽略了对难点和重点的重视,平均使力,这使得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内容过于芜杂,由于课程的时间有限,所以他们往往为了赶时间而加快教学速度,这使得学生根本无法跟上教学进度,无法吃深吃透教学要点,学不到实际工作中真正需要用到的技术和知识。另外,一些学校一连几年都使用同一套教学课本,这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相对比较陈旧,而众所周知,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日新月异的,所以这也导致学生无法在毕业后立刻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所学的知识无法应用到工作中,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
2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
高职教育和普通的教育不同,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它所培养的是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案。另外,高职教育有着职业本位的特点,这一点决定了它有着独特的培养方式,必须要和专业岗位相适应,所以要在教学中加大实践的比例。在这种情况下,决定了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也和普通的教育有所不同,更加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可供实践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要培养学生掌握全面的计算机知识,这其中包括了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要让学生掌握和本专业有关的计算机应用的现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以及每一部分结构出现故障时候的情况,并具有一定的维修能力。另外,对于计算机操作系统、键盘输入法以及常见的运用网络查询、获取信息等常见的计算机实用功能,学生也必须要熟练掌握。另外对于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高职学生也必须熟练掌握,尤其是和办公自动化有关的软件,是日常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的,高职学生必须熟练掌握。除了以上这些计算机一般的一般软件以外,高职学生还必须掌握至少一种计算机高级语言,同时掌握有关数据库的编程方法,根据学生所学习的专业不同,他们可以选择更加适合自己专业的高级语言来重点学习,这使得学生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软件的功能,而这也是普通的电脑使用者所不掌握的技能,是日后实践工作中可能会用到的技术。
2)提高创新和应用的能力除了要掌握具体计算机的操作和使用技术以外,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学生还应该学会如何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掌握创新的能力,而这也是有效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的方法。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能够根据有限的条件掌握信息检索等方面的功能,要通过自己掌握的有关计算机的知识来灵活地解决一些问题。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重点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具体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另外,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加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要盲目追求速度,不要单单通过机械操作的方法来训练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而要适当地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够为社会提供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在具体教学的时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结合在一起,要通过理论教学促进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要通过实践来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
3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策略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和普通高校中的计算机教育有所不同,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应该符合高职教育的基本特点,要在教学中强化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照顾到计算机基本使用技能中的方方面面。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包括的范围十分广,程序设计、硬件维修、数据库管理、网络和多媒体运用等,有很多不同的方面,而且每一个方面又都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学的内容相当繁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掌握好轻重主次,要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地安排教学项目。
1)合理规划教学层次为了更好地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师可以将各种丰富的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不同的层次来进行教学,而每一个层次下面又可以分成各种不同的层次,这样可以更加有条理地进行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该层面内的教学内容是否和学生的专业密切相关以及该内容的难易程度来决定课程的安排,这样既能够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也能够更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让教学变得更加有序。教师可以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容分成公共应用类和技术应用类。公共应用类指的是一般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日常文字处理软件,普通网络检索和电子邮件等的使用方法,这些都是日常计算机使用中经常会用到的,学生可能在平常的生活中就已经掌握了这部分技能的使用,所以教师可以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在这部分的教学上,只需要针对一些普通用户比较少使用的难点来进行教学就行了,例如可以详细讲解一下运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等。另一个层面就是技术应用类了,这个层面的技能需要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来随时更新,同时也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来灵活选择教学的内容,它包括了程序设计、会计电算化和财务类软件、动画处理软件、电子商务类软件等,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专业情况来决定教学内容,例如专业是有关动漫设计的,那么就要学习图像和动画处理类软件以及多媒体应用软件,但是如果是财会类专业的,那么就要注重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学习了。
2)注重培养实践能力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要能够体现出高职的特色,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不管是工科还是文科的学生,都希望能够开设和专业有关的软件的学习课程,以便能够更加适应工作的需要,而且一部分学生在入校以前就已经掌握了相当一部分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所以这就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完善的课程内容,不仅要重视理论学习,更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要兼顾到学生中不同的计算机基础素质。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因人施教的方法,将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计划成动态的,根据时代的发展可以进行不断地扩展。在面对全体学生的时候可以设置公共类课程,培养基础操作能力,而对于具有专业开发要求的学生则根据不同的需求开发专业课程,先以辅导学生掌握专业软件的使用技巧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对于那些已经熟练掌握相关技能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鼓励他们利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最后达到通过计算机来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目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去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公司和企业工作实践,在实践中渐渐培养实践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也可以邀请一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来学校帮助讲课,集中解决学生提出的形形色色的问题,以求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结论
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教学体系改革中是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要求全体计算机教育工作者一起努力,找到现今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找到切实的解决方法。要更好地进行高中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师必须将复杂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分成不同的层次,并且根据学生实际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以及其所学专业对计算机的实际要求来选择教学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注重和学生未来的工作专业相互挂钩,促进他们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并养成创新和灵活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作者:李建恒 单位:长沙南方职业学院
第二篇:深究高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革新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更强调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更显重要。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改进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迫在眉睫。
一、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普通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理论知识,学会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通过计算机查询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素质),引导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也应达到相同的目的,然而,在高职教育中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学对象计算机知识基础不平衡。
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时,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比较普遍,差异越来越大,给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新的课题。一是生源地域的差异。面向全国或面向全省招生的院校,生源来自不同的地区,发达地区的学校设备好,师资力量强,学生自备电脑的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当然较高;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受到设备、师资力量的限制,与发达地区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二是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的差异。职业高中学生多受到较好的计算机基础训练,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普通高中的学生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无实际效果,基本是“零起点”。三是兴趣的差异。当今计算机已逐渐普及到家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更为明显,只要学生想学、想用、想玩,其电脑可以配置得很好,并且可能拥有不止一台(家里一台,学校宿舍一台),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学生具备了很好的自学条件,可以在某一应用细节钻研很深;对计算机不感兴趣的学生,尽管家里或学校有很好的条件,但自己不学,还是一无所知。生源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严重不平衡,给高职高专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和实施教学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大统一的计算机考级课程、计算机教育课程完全无法满足基础较好学生的需要。因此,必须对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管理的方法进行改革。
(二)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不一致。
当前,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仍存在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一方面,教学的内容多而杂,側重于知识点的全面系统,而忽视了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授及知识的实用性,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陈旧与社会需求不相符。教学内容多而杂,课时量有限,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势必加快进度,学生学习的门类繁多,学习任务重,难以消化吸收并掌握,与教学目标相差甚远,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教育要面向市场,教育内容也要不断更新,精选案例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教材更新的速度远远滞后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学校所用教材一经采用,往往几年没有更新,因而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教学模式与形势任务要求不适应。
一方面,部分院校及教师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发挥。由于在教学中仍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接受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像计算机这样实践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应用技术课程,学生都没有学习兴趣,说明学校现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不恰当。这是当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亟待解决一个重要问题。例如一些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为2:1,理论讲得过多,学生实践较少,学生不能对理论进行较好地理解从而掌握它;经调查显示,90%高职生对老师讲授的枯燥乏味又深奥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而且有些理论与他们的专业根本不相干,完全没必要去掌握过多的理论知识,学生对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更感兴趣,但是实践的课时偏少,学生动手较少,难以很好地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结果是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理论与实践均达不到社会的需求。
(四)计算机基础教学软硬条件不配套。
一方面,课程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已属于必开的基础课程,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重视程度尚不够,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中的实践操作环节往往受到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排挤,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边区高职高专院校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在安排计算机上机实践时,通常是优先安排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其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最后才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这样安排的结果,往往使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上机实践受到机房硬件设施、上机时间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另一方面,计算机教学软、硬件不配套。一些高职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多采取两个班一起上合班课,教室又宽又长,尽管采用了大屏幕教学,但又没有配音响,即使老师扯着嗓子讲,后边几排的学生仍然是既听不见也看不见,且在讲理论课期间,老师又无法控制学生的计算机,所以有些学生上课就经常打游戏、听歌、看电影等。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计算机教学软、硬件不配套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对策
综上可见,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点及实践,笔者认为应该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选择、实验环境、师资队伍建设等诸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着重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
针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的基础不同,教学中可采取分层次教学。具体做法是:新生人学时,先进行计算机水平的摸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避免教师在同一个班教学中难于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局面;针对不同专业,适当开设相关计算机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更新观念,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观念。
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观念,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致使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如果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从市场需求出发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那么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训,这使得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成为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以在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面我们有一个错误观念,那就是,把“会”理解为技能,从这个起点出发我们往往注重理论教育而轻视实践教育,从而仅仅把学生教“会”,而不是使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能”。有关调查显示,虽然高职生相对于非高职生来说,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指出高职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普遍离实际工作有一定差距,因此,高职院校在学生技能培养目标上应以实际职业岗位技能需求为标准,通过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手段,力求使学生实际技能达到职业岗位需求。实现零距离上岗。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实际岗位技能需求为标准来培养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教育观念。
(三)调整目标,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
要围绕计算机应用能力符合职业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高职计算机教学要打破原来的传统教育模式,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理论课程服务于技能培养的思想,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技能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上,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根据专业特色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同时改变以理论课为主实践课为辅的状况,突出实践课。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将逐步从原来的理工科专业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文科专业开设数据库技术进一步改革和细化,特别是对艺术类和体育类学生,应充分考虑其基础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应与其专业相适应,例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可开设图像处理课,音乐专业的学生可开设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课等,还可改革选修课的选课方式,结合专业特色,从任选课发展为任选与必选相结合的方式。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适当压缩理论验证性实验内容,转而代之以综合性的、以技能培养为主的实验内容;编写针对岗位技能培训的实训教材;变实验为技能实训,对实践环节应独立考核,依据技能培训的特点,对同一技能培训目标的实验在时间安排上相对集中,以强化技能培训效果,以技能培养模块为中心,整合实验内容。
2、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展职业技能。首先,用案例、实例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能力。计算机是一种工具,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教学更适合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才能形成职业岗位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才能激起他们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欲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照本宣科是不行的,要善于通过科研和项目去提取适合教学的内容,要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这就必须深入理解教学的内容,了解难点与重点,要用任务、案例、实例和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完成任务和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要逐步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代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并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校园网进行网络化教学,让计算机切实成为日常教学的工具,学生通过频繁的使用加深对计算机应用的把握。在信息时代,帮助学生自主地发展自己的知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教学手段和方法有了重大的发展,彻底摆脱单纯使用“粉笔加黑板”进行讲授的阶段,全部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不仅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同时可扩大课堂容量,节省教学时间。开展优秀课件的评选活动,对优秀课件进行推广,同时又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改革创新,以校园网为依托,建立自己的多媒体教学网站,并尝试网络化教学模式。
3、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考核方式,推行网络化、无纸化、形成性考核。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质量和反馈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期末考试是事后检查,侧重于知识的记忆和简单应用,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大,教师也不能及时反馈信息。为适合应用的需要,应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提倡采用形成性考核,即实行平时、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提高平时作业、讨论、提问等成绩的比例,在课程(或项目)的不断进展中对学生进行考核。形成性考核可使学生更注重每一堂课所学的内容,注重知识的积累,可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总结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对教与学有比较全面的定性定量认识,找出教与学的成功部分与薄弱环节,以便采取改进措施。形成性考核注重教师对课程的跟踪,使教师的工作量增加,给实际操作带来难度,因此必须采取技术手段适当减少教师工作量。第一种解决方法是很好地利用网络环境,将形成性考核与网络环境下的应用考试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工作量增加的问题,同时有以下好处:第一,通过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应用试题库,可使教师得到实际的开发经验;第二,电脑随机从题库中取题组卷,可以克服教师命题容易出现的片面性、随意性,保证命题组卷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使一次考试涵盖更多的知识点;第三,网络环境下的无纸化考试是系统随机组卷,系统自动阅卷,节省了印卷成本,减少了教师阅卷工作量,同时也减少了泄漏试题的可能性,可有效防止考试作弊;第四,可保障考试结果的公正性与真实性,缩小人工评卷掌握标准的差异。第二种解决方法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寻找考核的题目(项目),互相进行考核。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出题目的学生还是被考核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提高。
(四)加强师资,促进教师更新知识提升能力。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对教师素质的现状提出了挑战,因此改革现存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和方法,培养师资队伍的理论素质和教学能力,增加“双师型”教学人才,是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学校与教师的共同的长期的努力。目前,高职院校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普通高校,这些教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理解不深,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不清楚,往往处理不好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在教学内容上的区别,处理不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只是将计算机专业课内容或普通本科的内容压缩或简化后讲授给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因此,一方面迫切需要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改变老一套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用最短的时间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尽快地将经验总结运用到教学项目中,以适应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向应用的需要。另一方面,院校应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知识结构更新,提高教师参与实践的能力。首先,要不断开展教师培训。对现有教师,系和教研室要制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计划,并有计划、分阶段地抽调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有针对性的更新或拓宽专业知识,以满足专业建设对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需求。其次,要选送教师深入到企业实践培训,增加教师实践方面的经验,使教师了解市场、了解企业的前沿科技信息动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再次,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试及在职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学校应重视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使具有硕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评估优秀所规定的要求。另外,学校要重视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师深入把握教学内容,并创造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从高层次上把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
(五)创设条件,完善计算机教学软件和硬件。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任何学习都是情境性的,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环境对于学习本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改革必然要求有相应的环境变革与优化。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果,需要不断改善教学条件。针对合班上大课的情况,电子阅览室应配置音响,解决教师难讲学生听不见的问题;针对使用大屏幕教学,后面的学生看不见和上课不专心的问题,建议学校要购买相应的软件,使教师能够通过主机来控制学生的计算机。让学生在每一台计算机上都能清楚地看到教学的内容;责成电子阅览室管理尽力解决教学内容与软件不配套的问题。
结语: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计算机基础教学担负着信息技术在各学科领域的普及与应用的艰巨任务。为了使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生具备应有的知识和能力,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地进行改革。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把教学改革推向深入,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第三篇: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构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日益迅猛,以网络为主要渠道的信息传播尤为便利,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变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引入软件工程中重构理念,进一步探讨了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并结合分层教学模式,探索不同知识结构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方式。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重构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是学科、领域之间已经互相渗透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其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等品质。但是,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现有的一些可借鉴的教学方法大多为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由于近年来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技术及知识的渠道变得多种多样。同时,知识爆炸性传播带来了知识传递的更大差异性,尤其是在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与发达地区之间,差异更加明显。因此,如今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背景及结构差异较大,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多为“三段”的传统型(讲授+实做+考核),差异化教学仅停留在理念上,缺乏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教学模式的重构显得尤为重要。
一、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计算机属信息科学的范畴,其知识的新颖性、时代性以及授课形式和实践操作的独特性,使其在发展普及中得到了学生的喜爱。与其它新兴学科一样,计算机基础课程有着鲜明的特点,并使其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但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获取知识渠道变得多种多样,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获取也十分便利,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冲击尤为显著。同时,创新教育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其教学模式及现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较低
从创新教育理念看,人们的教学理念受到了传统思维的深刻影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许多学校尤其是中学过分地追求高效率的知识传授,这必然制约着学生诸如问题意识、发散思维等创新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往往浮于表面,缺乏实质性的操作。如今广泛采用的授课模式多为教师为主体的“灌讲”模式,多媒体应用时往往服务于教师的宣贯而非对学生思维的启迪。
2.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知识,弱化方法教育
计算机基础教育过多地强调如何把教学大纲中的内容灌输给学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学习方法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许多教师在这一学科的教学中感到最大的问题是: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创新型学生?现有的一些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相关的文章,多为一线教师提出的经验总结或教学心得,虽然不少文章里提及创新,但还没有形成较为严密、系统的研究范式。
3.差异化、层次化教学目标缺失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达到的预期效果。有效的教学目标能给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提高教学质量;反之,不合理的教学目标会阻碍教学活动,影响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是根据班上学生的平均水平制定全班统一的教学目标。边疆地区的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的统一性相对较差,但总体水平是通常符合正态分布的。即:入校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或比较丰厚的总是位于分布曲线的两侧,多数学生入校基础知识趋于相当。因此,兼顾分布曲线的两端及中间部位的均衡是教学模式的设计的关键。而目前由于教学进程的安排,差异化、层次化教学模式在紧张的教程中显得无从实施。
4.教学评价重在考核,模式单一
目前对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和评价,主要是期末的考试成绩,很多院校甚至就是直接使用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模拟环境来作为课程的成绩评定。虽然我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环境、评分系统已经非常完善,考核全面,评价严格,比较成熟,但是它仍能只能作为一种侧重固定教材、固定课程、固定知识点的考试方式,并不能代表一个学生对计算机能力的综合掌握,也不能体现出不同专业学生在自己专业上对计算机知识的特殊需求、掌握能力和应用于自己专业的能力。这样的评价系统,对于开设了相同计算机基础公开课却位于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来说,是不完整、不全面的。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科教学模式重构可行性分析
1.教学模式重构的内涵
在著名的Refactoring文档中,面向对象思想的专家MartinFlower对重构的定义为:重构是对软件内部结构的调整,目前在不改变软件可察行为的前提下,提高其可理解性,降低其修的成本。因此,将其在软件工程中的理念移植到教学模式的调整变革上,可以理解为:教学模式的调整是基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讲授的过程的变革而言,是采用更高效的方法,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方法,教学模式的重构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2.教学方法的调整与实施
首先,教学对象(即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结构分析评估,可采用的有问卷调查(包括网络调查)、开课前的摸底考试等方式,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应将部分教纲中的内容巧妙地设计其中,从而绘制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水平分布图。
其次,评估结果结合教纲教学目标分类制定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对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主要从提高兴趣、讲授知识点、操作练习的循序渐进方面着手;对于基础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采用引导性教学,主要在于方法及理论知识的传授,并结合小项目实施的手段引导其发挥自己的特长;对于知识水平趋中的学生应重点关注,提高其兴奋点、采用创新的模式(如类似课堂游戏、互问互答)、强化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如可在采用幻灯片教学的同时制作类似的幻灯、网页等计算机基础内容)。
第三,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基础情况为分层标准成立学习兴趣小组,然后合理搭配每个小组的学生,其中要包括计算机基础较好、基础一般及基础较弱的学生,然后让基础非常好的做组长,使他们之间能形成相互帮带和相互影响的氛围,从而使每小组人员都能逐步得到提高。也可以以教学内容的难、中、易三种学习任务为分层标准成立学习小组,然后让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这三种学习小组的一种。教师在各个小组中扮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角色,鼓励他们主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激发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能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控制方面,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的优点,做到封闭与开放的统一,采用封闭式教学管理体现纪律性、采用发散的开放式管理体现思想性,即在学生聆听阶段应加强授课效果的评估,在学生讨论、实际操作阶段教师则应充分引导。同时,在重要理论知识点的讲授方面,可以引用更加活泼新颖的手段。例如,在网络部分授课时可采用提问的方式入手:如问“平时你们上网主要做些什么?是喜欢看新闻还是八卦消息?”得到答复后,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当下热点话题的页面,同时根据实时页面介绍网页的组成等相关基础知识。如果学生的兴趣完全超出了大纲要求,与重点内容无关,如有的学生提出希望了解网络安全和黑客的攻防技术,这些在大纲中完全没有涉及的知识,教师可在满足了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在线学习、兴趣小组专研等活动形式,来满足部分学生的兴趣,并给予知识水平非常高的学生一定的挑战任务予以满足,从而实现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指导下的发展性目标。
3.教学效果评估多样化
教学效果的评估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原则,应采用综合评定的方法。如小项目实施、案例解析作为提高性目标的考核,按权重计入综合考试成绩;利用计算机等级考试基础知识方面的题库,充实平时操作练习的作业计入平时成绩,最后按比例计入期末综合考试。同时,充分鼓励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方面的创新性想法,更倾向于方法的学习掌握,期末考试的题型要突出学习方法的考核。
学习方法乃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设计的亮点: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可能几年前的理论到如今已经有了质的突破。同时,软件的更新换代则极为迅速,教学中不可能在低版本的DOS环境下讲授窗口操作,也无法在OFFICE2000中讲述WORD2007的最新操作模式。因此,重视方法的考核是教学效果评估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科技的飞跃,而肩负计算机入门教育职能的文化基础传统教学已无法完全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重构"已成必然。分层次的教学目标设立是重构的起点,考核评定的综合性是重构的落脚点,重构与创新最终能重新焕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薛文涛.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1,(28).
[2]李洋.关于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思考[J].长春医学2008,(4).
[3]宋春娜.基于差异教学思想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第四篇:浅谈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方向
摘要:该文主要针对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在非计算机专业中的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法。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项目主导课程;综合评价标准
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蓬勃地发展,已经成为计算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课程与教学重新整合的观点即课程教学的理念已成为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的时代精神。然而计算机科学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科学领域,而且它具有能很快地融合其他领域和学科的特点,因而要探讨作为各专业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就更加复杂。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份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问卷,数据表明,绝大部分专业教师认为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学生的发展重要,但他们认为当前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本科教育的压缩版,注重理论教育多过实践训练,且“学用”脱节,知识内容不能与专业能力相融合,没有起到课程服务专业的本位作用,从而导致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学生整体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起不到服务专业的效果。
这些问题提的很及时,也很中肯,这也说明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改革,以下是本文对课程改革的一些观点:
1明确课程定位,紧贴专业需求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本位就是服务于专业应用,这个定位要明确,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课程设置要紧贴专业需求,对不同的专业设定不同的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知识范围。例如同一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电气自动化的学生,他们的专业知识需求肯定是不一样的,只有根据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不同需求来设计教学目标和讲授范围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发挥本课程的作用。同时,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例如;经济类专业开设的课程应侧重于常用软件操作,数据库等;机械、电气等专业则应侧重于程序设计、工程制图等。
2应用引领教学,项目主导课程
高职院校多注重对学生高技能的培养,根据实际应用开发出针对专业应用的项目式课程设计对于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很好的。以我校为例,我校信息工程学院针对电子类专业学生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应用,开发了基于C语言的《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设计项目》,以应用引领教学过程,以项目展开课程讲授,实现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相互支撑,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项目主导课程的方式可以应用在其他专业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项目开发。
3综合评价标准,注重能力训练
对于教学目标的衡量需要有明确的标准,标准使教学目标具有可见性和可测量性。仅以一次性理论考试或是以考取某一个职业资格证书为考核标准,都是为了通过相应的考试而考试,这无疑又回到应试教育的轨道上,无利于该课程合理的评价标准与社会实际应用的接轨。为此,应该在原有的评价基础上,结合过程性考核,注重学习过程和能力训练,全面评价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4增加选修课程,建立基础课群
当前,高职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多是必修课,由各专业院系与计算机系共同协商确定,学生可以选修有兴趣的课程较少,这局限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可以尝试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能力标准在学院建立基础课程群,教学泛围广泛覆盖各专业,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业的需求在一学期内进行多门选修课的学习。
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在高职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各院校应看到当前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趋势,应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求进行合理的教学改革,实施因材施教确保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发挥课程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利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析[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
第五篇: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实用化
摘要: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计算机学科教学应在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本文结合实际对于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一体化教学;精讲多练
高职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专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计算机学科教学应在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作为致力于培养社会急需的非学术型实用人才的高职院校,其培养的人才恰恰就是这新生产力的实践者、实现者。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整个的高职教育阶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地位。我们知道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于社会、有动手能力的实践型、复合型人才。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以及它在信息技术中所占的比重,恰好可以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之一。当今社会,国家已将计算机基础教育摆在与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重视和加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对于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增强高职教育的社会竞争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的目标定位
高职教育虽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但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以及三年制教育的特殊性,应当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一步更新教育知识体系结构及基本特点,以适应计算机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式。适时性、应用性、覆盖性。
二、灵活的专业设置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学科是相对稳定的,而职业岗位是千变万化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更多地是以市场为导向,基于职业分析,根据职业的变化、以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灵活设置专业。对于高职的计算机教育应当紧紧把握时代、把握市场。灵活而高效地增加和调整专业,从而缩短学生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转变时间。不能将高职教育当作高等教育的“压缩饼干”,要开拓思维,将外在需求及内在需要有机结合,合理进行专业设置。
三、完善的教学内容
1、转变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
将教师从“教育者”转变为“引导者”。将以往简单地填鸭知识,转变为把学生带到知识殿堂的门口,引导学生入门;从“授人以鱼”转到“授人以渔”上来,把主要任务放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来,把重点放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转到主动的知识渴求。在教学过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培养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2、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要求,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各自实际情况及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的行业特色,把专业的培养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每个层次都有其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再按照层次具体的细化教学环节,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随后根据不同的专业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3、完善教学方法
(1)注重“精讲多练”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具体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并让学生多上机操作,目的是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
(2)注重引导式教学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为此,应当在教学中巧妙使用生活中的实例对学生加以引导,生动形象地解决问题。
(3)注重课外培养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技能的提高,单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应通过讲座、兴趣小组、竞赛等多种方式丰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接触面,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考试改革
针对计算机教育是一种能力培养的教育,所以应对其考试体制进行多样性地调整。例如可将传统的考试更改为水平测试,将其作为学生毕业的资格条件之一。或允许学生免修某些计算机基础课程,但不免考。
4、改进教学方式
为了达到精讲多练的目的,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着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可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多媒体投影系统进行直观教学或“教?学?练-用”循环式的一体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改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条件,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1)运用多媒体系统进行直观教学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直观、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等特点。多以flash等学生喜好的形式进行教学,加强互动,充分引导,以提高教学质量。
(2)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并举的一体化教学方式
结合计算机专业操作性强的特点,为缩短理论学习到应用实践的过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积极开展学用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一体化教学一般按照以下步骤开展:
①任务分配;②自主学习;③讲授辅导;④小组学习;⑤答疑讨论⑥实践环节;⑦考核方式
综上可见,通过开展一体化教学,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首先,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围绕如何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如何“教会”学生知识;其次,从严格以大纲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向以实际操作为标准,以实现眼?手?脑的有机配合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后,从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现场讲解结合的“一体化”教室为中心。通过这三方面的转变,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3)依托网络优势,搭建教学平台
研究开发网上教学系统,构建自主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以校园局域网为依托,构筑一个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生态圈”,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教?学的双向数字流动。
(4)构建实验基地,加强实践教学
增加资金设备的投入,全面细致地列出实践实训题目,并做好实实训教师培训教育等工作,构建实验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加强理论学习和应用实践的互动效应。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整个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针对新形式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特点,势必要求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要进行不断的加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基本素养,通过外出培训、校际学习等方式学习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以此为计算机教育设立常新的导向,从而带动整个教学环节的发展。
总之,21世纪,计算机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将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将迎来新的突破和提高。这就需要广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全面深入地总结多年来的经验,认真研究新形势的任务和要求,进一步明确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大力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把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推上一个新台阶,成为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为祖国输出更多更好的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润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许仁昆.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
[3]韩军.实用计算机基础
第六篇:计算思维视角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在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狭隘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对于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中的危害,探讨了计算思维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由此引发了对于当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优化和改革。
【关键词】计算思维;高职;基础教育
1计算思维概念辨析
何为计算机思维?这是本文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计算机思维就是遵循计算机运行方式方法,解决问题,进行系统设计,运行人工智能的一系列包含广泛的思维方式的综合。所谓的计算机思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抽象化和自动化。就是说,问题进行抽象,由计算机自动解决。如同人类思维一样,可以进行一些抽象思维,可以进行包括诸如人像识别、人工仿真等一系列在内抽象运行方式。同时,计算机思维又是自动进行处理的。只要在满足特定条件下,就能触发相应的行为,或者经过系统设计,自动实施某种行为。这些都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的,不需要外力的介入。计算机思维,是一种递归的思维。所有的运行,按部就班地进行,完成一项步骤之后,将其结果作为下一个步骤的运行条件,自动进入到下一个步骤中。在运行过程中,还可以同时运行多项任务,同时处理多种事物,即并行多线程运算。计算机思维,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类依托计算机来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计算机运行所需要的程序,就如同人类思考模式一样,只不过是这种思考模式需要遵循计算机的运行规律,只有通过将人类思维翻译成计算机能识别的语言,才能真正使计算机运行起来。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两者思维之间的转换,这就需要加强学生的计算思维的锻炼。
2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工智能在经济运行中所占据的地位愈加重要,自动化设备异军突起。在各行各业,几乎都与计算机或多或少地相关联。尤其是全国上下都在推进“互联网+”的战略,计算机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渗透程度进一步加深。比如,无论在哪里都离不开的话题——电商,其重要基础就是计算机运用。同时,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劳动力成本日益提高,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在几年内得到了快速提升。机器工厂,即只需少部分机器操作和维护人员的,全程自动化作业的工厂,目前在东莞、深圳等地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些全自动的机器设备,无一不是计算机进行操控的。接下来,不懂计算机,将很难适应现代化的机器工厂内的环境,更不用说在里面进行一番作为。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已如同阅读、写作一样成为了最基本的职场技能。可以说,不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基础,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也是不合格的毕业生。
3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必修课,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门技能。但是,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也存在着狭隘的“工具论”思维,即把计算机当成是一种工具,把计算机能力作为一项基础的职业技能来培养,存在短视思维。除了一般的计算机运用外,少有相关思维以及文化方面的教育。与此同时,课程设置上,对于一些课程也是主要以上机操作为主,并且将一些课程浓缩在一起,导致相关的课程设置太过紧密,而且主要侧重于实际运用方面。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学期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在计算机课程的未来发展上,并没有相应的衔接课程,只是为其他技能基础服务。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计算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兴趣成反相关性,并形成鲜明的对比。职业技能在高职院校中占据有重要地位。高职院校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光拥有职业技能还不够,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还需要适当地增加一些未来发展的课程。从这方面来说,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4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优化建议
高职的计算机课程,一般由计算机基础,学科的计算机运用等方面的课程所组成。当然,高职院校学生最早接触的还是计算机基础,而这也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途径。对于,第一门课程,笔者建议将其更改为计算思维导论。从计算思维的角度开设相关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帮助学生建立起最初的计算思维。
4.1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计算思维导论,作为高职学生进入学校以来最早接触到的一门课程,对于他们学习计算机相关文化和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计算机的整体感知,这是一门入门级课程。在这门课程中,主要就是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思维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相应的计算文化,计算机运行基本程序。该课程,主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向学生讲述,究竟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以及计算思维将在人类未来的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4.2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一些计算机基础性课程,要让学生建立起关于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概念,懂得运用一些基本的计算思维方法去解决学习中所需要的较为简单的问题。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计算机的运行的一些基本步骤,并用他们所掌握的计算思维知识,初步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运用。
4.3一些计算机文化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以及未来的角度去认识计算机,去了解计算机在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增加一些计算机交叉学科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在其他的学科中,计算机是如何帮助他们进行优化升级的,计算思维在其他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是如何运行的。
4.4教学原则优化
通过基础性的课程,让学生建立相关的概念。与目前的基础类课程相比,计算思维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增加一些可阅读性的东西,增加更多的案例,主要从思维的角度来进行剖析,从而得出一般的解决方法。通过经典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树立计算思维图。在遇到相关问题时,便会自觉地运用计算思维进行分析和解决。启发原则也是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基础类的课程中,增加一些启发性问题和课程,引导学生进入到计算思维中去。
参考文献:
[1]美国国家科学基金CPATH计划2009年项目申报说明[EB/OL].
[2]美国国家科学基金CDI计划官方网站[EB/OL].
[3]爱因斯坦.相对论[M].周学政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作者:毛海英 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