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育浅谈(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浅谈(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漫谈计算机基础教育

说到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单从字面来看,圈外人很难准确地了解其内涵是什么,特别是有时候省略了“高等院校”,而直接讲“计算机基础教育”,就更不知所云了。实际上这指的是:针对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与此相对的,是“计算机专业教育”。

这种划分也是逐渐演变的。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当时非计算机专业是根据本专业的培养需要,自行开设计算机课程。其中电类专业,因为专业性质的原因,计算机课程相对多一些,也比较成体系。而非电类专业,顶多开一门高级语言课而已,清华的大多数理工科系就是这样,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使用高级语言编写程序进行科学计算。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教育部在清华大学开展试点,针对非电类专业,将原本分散在各系自行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集中、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形成了最早的“非电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即“三个层次五门课”的体系:第一层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二层次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第三层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

开始时,将分散的课程集中,以统一的体系结构和课程设置应用于非电类的所有系,是为了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达到一个基本要求、统一水平。接着,面临的就是如何满足不同专业的特殊需求问题。统一的课程设置能否满足不同专业的培养需求?有限的课程是否能满足学分制自由选课的需求?课程内容设置如何反映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如何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在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突破原有的五门课,在三层次框架下,不断丰富、完善课程体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内容丰富的课程群。

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回答。

一、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问题

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没有答案,而是答案众多,也就是目的和任务很多。有些学校认为学生们都学点计算机课,考个等级证书,好就业;有些简单的认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基本常识,应该学;有的学生甚至打算放弃本专业,多学点计算机课,以后好改行。这些观点都有其自身的道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都没有抓住本质。一个大学本科生到底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或许这个问题本身没有统一的答案,不同的专业应该会有不同的具体标准。于是,在清华大学我们对所有的课程不再统一规定必修与选修,而是由各个系自行确定选课要求。

这样做,看似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的开课单位,我们开设了大量课程,反映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的需求,而这个“需求”由各个系自行确定,由学生的选择来确定。课程群和自由选课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同时不断得到学生要求开设新课的呼声。但是各个系的教学计划却没有发生多少变化,也就是说,各系自己并没有提出多少“不同需求”。为什么呢?因为研究不同的需求,设计新的培养计划,并非易事。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还是需要统一的组织与实施,开课单位要与各个系共同分析、研究。

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本质。从根本上来讲,我们开设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正是因为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各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从更深入的层面讲,计算机科学与许多学科互相交叉渗透。因此我们培养学生应该分两级目标:第一级是,使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从事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第二级是,培养能将本专业与计算机科学进行融合的交叉学科人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都应该围绕这两级目标来进行。针对这两级目标,我们应该与各个专业的专家一同分析、研究专业的特点、计算机技术在科研和开发中的应用,以及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这些都研究清楚了,才能形成计算机基础课的培养要求。

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必要性问题

虽然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走过了十几年,还是有一个疑问的声音一直隐约存在:需要这样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吗?国外很多大学并没有专门针对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

那么首先我们要清楚,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基础课已经很普及,并且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所以大学生入学时已经有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再加上他们的学分制的选课方式使学生可以自由选修需要的计算机课程。而我国的基础教育水平发展很不均衡,只有少数大城市可以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所以在大学里就需要专门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另一个角度看,发达国家的做法,也并不总是应该效仿的。我曾经与在国外工作的中国学者交流,他们认为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是我国大学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特色,到了国外大学里,中国人可以很熟练地编写程序自己处理实验数据,很受赞赏,而外国人很多是不行的,要请别人帮助。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在这一方面是成功的。

是不是在未来某个时刻,我们也不再需要专门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了呢?现在很难妄下断言,应该作为一个远期规划来研究。而目前以及短期的未来,无疑需要大力建设,更新、完善课程体系。

三、面向非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特点问题

这些课程应该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有何不同?将计算机专业的一些课程拿来做“压缩饼干”或者作“简明版”吗?抑或干脆直接使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当然没那么简单。两类课程的本质差别在哪里呢?我想根本的不同在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成体系的,每一门课都是这个完整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有机部分,课程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如果仅仅简单地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中挑选出一个子集(或者再“简化”一下),直接作为基础教育的课程,那就生生割裂了课程间原本的内在联系,学生学习起来理解就会有困难,或者不全面,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所以,涉及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关键是要在每一门课程中兼顾整个知识体系结构。以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与之相关的课程有计算机原理、数理逻辑、编译原理、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等。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能就仅仅选修一门程序设计。那么我们在这门课里,就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存储程序原理,了解指令在计算机中的执行过程,了解程序编译过程,懂得一点数理逻辑,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常用算法,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和软件开发的过程。只有做到这样,才真正是面向非专业的课程。如果学生学习一门课像盲人摸象,这门课无疑是失败的。

但是考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也不能简单地制造“压缩饼干”,那样会使学生“消化不良”。还是以程序设计课为例,基本目标还是为了讲授程序设计,不能指望学生学了程序设计同时可以掌握编译原理、软件工程等等。只是要从完整的计算机知识体系结构中,抽出与程序设计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机地组合,深入浅出地融合到程序设计课程中。这样学生学了程序设计课,虽然仍旧只是摸到了一条象腿,但是这回他是明眼人,看到有一头大象,腿只是象的一部分,腿要得以生存,还要有赖大脑、心脏、消化系统……整个肌体的共同协作。

这便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应该有的特点。

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然后新的问题又出现,再研究、解决……这便是事物发展的规律。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是如此,我这里提出来的,都是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想法,远没有得到答案。之所以写出来,是希望与同行分享我的观点,得到各方建议,共同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篇: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分析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讨论了计算机教育中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创新,结合教学实践体会,阐述了从开设创新型选修课程、开放实验室、创新大赛、科技创业、毕业设计等环节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计算机教学;教育创新;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知识更新、社会进步、竞争加剧,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创新能力已提升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要靠教育。因此在当前积极推行的学校素质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和责任,通过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激发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培育创新能力的平台

1.1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地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高,通过计算机教育加快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同时,对在校大学生来说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很多专业课的有机组成部分,适应各专业对计算机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培养“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也显得越来越迫切。

1.2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导致许多高校师资、实验条件紧张,导致教师忙于上课,技术知识陈旧,无暇顾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与提高,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流于形式,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步骤。而许多学校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对综合应用能力培养重视不足,忽视和淡化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

2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创新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更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理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重视基础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应用研究,实施个性化创新能力培养。

2.1教育理念的创新

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再次,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因而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了客观条件。在计算机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良好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2.2教学模式的创新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教学形式除了传统的班级教学,还出现了个别化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组织形式;教学和学习方式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问题提出”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恰当地运用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资源,寻求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来组织实施研究型课堂教学,如发现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们结合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计划,精心设计开发了计算机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

2.3课程体系的创新

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往往存在重基础,轻应用的现象。在学完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技术课程之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往往到此结束,缺乏后续结合专业或者结合应用型的课程支持,致使教不为用,为教而教,教而无创新;学不知所用,为学而学,学而无动力。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要从课程设置入手,构建拓展综合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

目前我们在全校必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技术的基础上,正重点建设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动态网页交互技术等全校公共选修课程,以课程体系的改革,推动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变化。

2.4教学内容的创新

建构应用能力型教学模式,就是要以应用引领教学,以应用激发学习兴趣,以应用带动创新思维。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通过学生个人求职网站的设计为案例,统领学生对文字排版、图形处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工具软件的学习和应用;并以网页对数据库的访问技术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技术和网页内置对象的深入学习。要将培养创新能力教育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编写更新教材以反映最新信息技术成果;每门课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加大开放实验室力度,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开发室和动态网页开发室,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设计活动;提高了计算机应用工具软件和综合设计选修课开出门数,丰富学生个性化学习资源。

3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3.1开设选修课程拓宽创新知识面

树立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师要有意识的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二年级学生,在学习完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技术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大多数同学的兴趣爱好,本着学以致用,重在应用的理念,我们选择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Photoshop图形处理、网页设计、动态网页交互技术等公共选修课程,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许多同学在课程结束后,一直坚持深入学习,有部分同学还直接编写应用程序项目或参与老师指导的课题。

3.2开放实验室提供创新实践环境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要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切实加强研究性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在学院计算中心专门设立了网络数据库实验室、教学研究实验室、综合开发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学院建立了实验教学开放运行的政策、投入一定的经费支持开放性实验。增设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项目,题目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题。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查阅文献资料,自主拟定实验方案,得到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撰写实验报告。在研究性实验教学中,指导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为实验提示方向,严格审查并帮助完善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注重观察调控、释疑解难,对实验结果与报告开展分析讨论,评价实验所取得的成效,找出不足和改进意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3.3开展创新大赛激发创新热情

鼓励大学生参加学术报告、文化讲座以及各种社团活动,举办各种学科竞赛活动,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我们结合计算机教学,由网络中心、计算中心和学校团委联合,相继开展了网页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校园网络文化节等活动,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竞赛活动之中,把自己的大学生活、学习及今后的工作与计算机、与网络紧密联系到一起,在他们掌握网络、展现自己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

第三篇:计算机基础教育之我见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计算机基础的教育。我校目前则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运用及其与其专业相结合为教学目标。本文分析作者一年来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案例/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巧合应用,进一步提出财经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待改进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财经类;案例;启发式;计算机基础教育

1引言

信息化的时代,各种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超越人们的想象。现在和未来的计算机已经或者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随着计算机的日新月异,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校计算机基础的教育也提出更高的目标和挑战,特别是对于财经类院校学生,21世纪的财经人才社会给与更高的要求。

21世纪的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社会对于财经类院校的学生要求也在逐渐增高。我校作为一所财经类的院校,由于其自身生源范围广的特点,更应注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培养。计算机基础课是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也是必修课,占有主导的位置,并且计算机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运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意识。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理解、领悟程度不同,特别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采取有效的案例/启发式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2多媒体/案例/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启发式/案例教学法不是特指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作为一种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指导思想,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启发式/案例的运用技巧,也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校效果。

对于财经类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采用以“应用”为向导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兴趣。传统的教学内容相对封闭,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制约学生创造个性的发挥。现代教学理念主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作为主导,教师要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但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教给他们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启发式教学模式提倡将学生被动的知识学习变为主动的能力学习,应从问题出发,将课程内容提炼出来,以问题形式交给学生,要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学习教材、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等多种形式,达到对问题的充分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圆满解决问题。在具体教学中就是要结合任务、案例、实例进行教学,要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就必须深入理解教学的内容,了解难点与重点,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掌握学生需求的脉搏。

本人在一年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同一门课程的不同模块采用了不同的授课方式。对于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即上课讲授-穿插案例-学生听课的模式;而对于实验课程,采用案例/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面就将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如下说明:

一方面多媒体/案例教学在理论课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课本案例过于陈旧不能满足当前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来了解和掌握最新计算机的发展动向,寻求新案例,并将其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讲授Office系列的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我们将每一个模块作为一个整体来介绍,如字处理Word,就应该“一条主线”即建立一个word文档,逐步进入文字的格式化和段落的格式化,更进一步是插入“配件(图片、图表等)”,直到最终的打印排版。在电子表格Excel授课过程中。采用一个学生易懂的案例“学生成绩表”引出Excel的许多概念及功能。把Excel强大的“电子表格”与Word中的“表格”进行比较,强调“单元格”的各种设置和操作,并特别强调单元格中“数据类型”及“数据类型决定数据存储和数据运算”的概念。通过“结论”列的填写“=IF(F2>760,“一等奖学金”,IF(F2>500,“二等奖学金”,“无奖学金下次努力!”))”,让学生了解函数及程序设计语言中的条件分支结构及嵌套概念。通过“名次”列的填写,引出“排序”概念,并指出“排序”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引出了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2]。

多媒体教学“精讲多演示”,强化课堂演示淡化语法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精讲”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讲清课程的知识点,整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止于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即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另一方面案例/启发式教学在实验课堂。实验课是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相同课时但任务艰巨的条件下充分利用上机时间,针对不同的专业提出与其专业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多动手和多动脑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启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这就是“案例教学”为主导的“启发式”模式。

实验是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最好实践。每次实验课都精心安排综合性实验作业,精心选择涵盖丰富知识点的综合习题作为实验内容,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有关技能,对一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同学,让其参加到教学相关的课题中来(在奖学金的评选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锻炼和培养学生自学和科研创新能力。学生在教学计划外上机时,提供一个FTP服务器,服务器上放有实验任务和实验要求,还有一些关于计算机方面的小知识。此外,应当构建课堂之外的教学环境,包括网络教室、网上讨论辅导平台、电子图书等网上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开放空间。

3调查分析

“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2000常用组件(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FrontPage)+网络及Internet基本知识+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课程”是在文化基础上的一个补充。在我校“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分别占用32个学时。采用每周一次课的授课方式。下面是在500名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中作的一个调查分析。

图1是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结课后做的一个问卷调查。从中可以看出:教学内容与其生活结合是息息相关的,说明只有掌握足够多的知识才能应用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还有将近25.96%+4.36%的学生对于这门课的兴趣不是很大;有一点我们更应注意的是理论课程和实验设置存在明显的对比,可能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课本上的知识已远远超出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特别是网络知识的渴望;

2.对于实验课的设置采用案例/启发的教学方式,这种方法学生能够接受并且很愿意去实践,去发挥其自身的想象力;

根据上面的问卷调查,今后的侧重点应该注重如下几点:

1.有限的课时条件下需要淡化软点强化强项,即强化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法的研究,继续发挥实验课程的优势;

2.在理论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考虑案例的使用,让学生参与到案例的讲解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老师走下讲台来授课;

3.由于计算机本身的特点,采用网络平台的双向网络教学达到远程协同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开发一个网络平台,以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协作工作的平台。

4结束语

本文第2节中介绍一年来自己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及其“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课程”所采用的不同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案例及其案例/启发式,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散到系统的方法。第3节中以问卷调查形式分析了目前学生对于两门课程的一系列看法,提出未来应注重的方向,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去实践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9):7-10.

[2]白翠梅.浅谈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的案例教学[J].计算机与网络,2006,(22):55-56.

[3]余平.计算机导论教学改革实践[J].计算机与网络.

[4]王丽娜,吕峰.新世纪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