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家庭教育比较初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国内外家庭教育比较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父母的家庭教育观不同

对中国而言,两千多年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儒家思想,已深入渗透到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引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线。家庭教育观是其中一部分。家国关系如同黑格尔所说的“中国纯粹建立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所以体现其文化实质精神的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文化,成为了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也给现代家庭教育打上了鲜明的儒家色彩,其所提倡的“忠孝仁义”成为其基本训诫,严谨自律成为其基本定位。家庭的稳定和谐便成为家庭关系的基石。由于成乡地域的不同,中国家庭教育呈现出两个极端:一种是专制型,父母把子女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忽视子女的兴趣和要求,按自己的意志去支配子女,要求绝对的权威。另一种是放纵型,为了达到使家庭和谐稳定这一状态,中国父母过分地溺爱孩子,以其意志为整个家庭的主轴心导致中国出现了许多“小公主”和“小皇帝”。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感性的,是无止境的付出并不求回报的。对天美国来说,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民主和个性的国家。美国人的性格,个性张扬和个人空间是其主旋律。“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性的张扬,强调零点人的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而“中庸”思想和“明哲保身”的原则要求人们满足,安于现状,收敛个性以求得社会的认可。美国父母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认为孩子也是一个有思想、有自我意识、有价值的个体,应当拥有被尊重的权利,因此他们注重孩子的个性定型以及独立能力的培养,将责任定位为把孩子引导到这一层面上来,使其以后能在社会上立足,按照自己的意愿走自己的人生轨迹,并且他们从不干涉孩子的私人空间和自由活动。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有限责任。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美国家长持有的“不给孩子现成财富”的观点。早在1891年,美国钢铁业巨头安德鲁•卡耐基就说过:“给孩子留下巨大财富的父母通常会抑制孩子的才智和能力。”1992年,三位美国经济专家所做的一次调查证实了卡耐基的观点。基于这种认识,很多依靠自己奋斗成功成为富翁的企业家改变了子承父业的观念,纷纷表示不会把财产全部留给子孙,而是把绝大部分乃至全部捐给慈善事业。目前在美英国家,即使一些还称不上百万、亿万富翁的企业界人士,也情愿把财产捐给慈善事业,而不是留给子孙。这种观念迅速渗透到美国的家庭价值观上。

二、父母对孩子的引导方式不同

一般的中国家庭中弥漫着一种权威感和压力感。家庭的主体是父母,形象一些说,父母是月亮,子女是星星。父母的意见在家庭事务上的决定占据着很大分量。中国家庭事务的商议很少会以家庭会议的形式出现。这就忽视了子女的内心感受,阻碍了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和思想交流。中国父母总有一种教育倾向,就是:以其意志为转移,以其标准去衡量事物并告诉甚至命令孩子应该如何去做。他们更注重结果,重视孩子的不足,重视孩子取得的成绩,很少对孩子表示满意,并以更高的标准去要求孩子,也希望孩子能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自己。告诫的成分高于鼓励,中国的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对其施与“高压政策”,结果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于产生逆反心理,以致中国孩子常常被一种挫败感笼罩着。有时,父母对孩子设置的苛刻要求来源于家长之间的攀比,这在城市里的一些小学生家长身上十分明显。在美国,父母鼓励孩子自发积极地去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并且意识到前提是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首先他们考虑教会孩子支配金钱。“西方家长认为,教孩子使用零花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预算,节约和自主做出消费决定的重要教育手段。”孩子自行支配使用零花钱,不受家长的干预,但一旦由于使用不当犯错时,家长不会轻易地助其渡过难关。因此,美国孩子很早就知道过度消费带来的严重后果,并学会要对自己的消费方式负责。在此引导之下,他们又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存钱。他们明白如果将来想拥有更有价值的东西,就不得不现在放弃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与此同时,美国家长鼓励孩子在业余时间打工挣零花钱。他们认为这样能够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其次,美国父母从不吝惜对自己和他人孩子的赞扬和鼓励,也没有怕孩子因过多地听到表扬而引起骄傲情绪的后顾之忧。在家中,父母会尽量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和谐和轻松的家庭氛围。“美国儿童的父母认为包括人格、自尊在内的独立意识的培养,是由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切态度所构成的,它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西方家长认为孩子的体质、性情和能力各不相同,需要采取恰当的方式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进而将他们引导到适合他们自身条件的道路上。有时需要帮孩子开路,有时要让孩子自己去开路。于是他们通常给孩子提出建议,让孩子自己去尝试着做一件事情,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和鼓励。所以美国的孩子经常沉浸在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之中。

三、两种教育方式下孩子的外在表现不同

一般说来,中国的孩子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学习刻苦努力、严格自律、为人谦逊有礼,性格温和,处理事情时谨慎小心,总是展现出一种内敛含蓄的表象。但由于中国家庭教育的两极化,中国孩子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下意识的服从,遵循或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趋向,因此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反而会变得无所适从。这就形成了中国孩子性格上的保守、不活跃、不积极、不愿动脑及缺乏主见和冒险精神。美国的孩子给人的形象则是大胆,外向,思维活跃,取于表现,推销自己;同时他们富有想象力,有强烈的求知欲,敢于怀疑并有自信。但由于民主,自由,个性的色彩太浓重了,一些孩子思想行为散漫无度,没有一个确定的人生目标,无法自控,自甘堕落。许多人逃学,辍学,离家出走,酗酒,吸毒,甚至崇尚暴力。青少年的犯罪率大大上升,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美国的一些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孩子越来越表现出早熟的倾向。这既有生理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孩子发育正在加快,还受到来自同伴和社会的影响。除泛滥外,性、摇滚乐充斥日常生活,充满暴力和不文明的影视节目随时都能看到。同时广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美国崇尚的独立性也削减了孩子和父母交流的宝贵时间,导致孩子对父母产生一种陌生感,所以说美国孩子不缺乏独立能力,但往往情感淡漠。

四、结语

总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观念和引导方式的不同上,这两种教育体制既来源于历史条件的差异,又受公共教育制度的影响,更有不同宗教文化理念的熏陶。正确理解这两种教育体制,对于取其精华,实施创新,教育意义重大。

作者:杨爱荣 单位:福建省漳州财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