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精神分析对家庭教育的启发,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重视儿童早期的生活经验,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1)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儿童成长第一个环境,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中占主导的基调和感受对儿童的人格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有研究表明,家庭中的情感如果和谐,儿童就会感到友爱、被人接受、受到欣赏,他就能感到安全,慢慢地,儿童也就学会对别人报以友爱的态度,会欣赏别人,有容纳别人的胸怀、活泼外向、自尊、自立、较受朋友尊重、有独立处事的能力。反之,在充满争吵、压抑的家庭环境下生长的儿童,感受较多的是压制、斗争和忽视,无法从家庭中得到爱抚、温暖和安全感,这样的儿童成年之后,所形成的性格大多是对人对事的冷漠,对社会的仇视,甚至产生厌世、愤世嫉俗等心理障碍。
(2)完善父母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最高一级的“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是自我社会化的产物。“超我基本上体现着一个人童年期的影响,即父母对他的抚养、教育的影响,和他对父母的依赖的影响”。③可见,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儿童会作为父母的继任者,以同样的方式塑造超我。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建立恰当的亲子关系。弗洛伊德以性欲论为基础,把人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其中在第三个时期即性器官期(3~5岁),童年早期的性欲达到顶点并临近终结。男孩进入“伊狄普斯情结”即“恋母情结”阶段,女孩进入了“爱烈屈拉情结”即“恋父情结”,这两种情结都是儿童对父母中的异性一方产生强烈的依恋感,而对父母中同性的一方表示强烈的嫉妒或厌恶感。父母亲不可对异性的孩子过渡的溺爱,防止他们形成对异性父母的依恋,影响以后的社会交往。同时也不可太严厉,因为人们最初的性别角色意识都是从父母那儿学来的,对于男孩来说,从“恋母情结”中挣脱开,并从父亲那里学习男性角色,对于女孩来说,从“恋父情结”中挣脱出来,从母亲那里习得女性角色,这是以后分别形成男性品质和女性品质的必要前提。所以,父母亲与儿童的融洽相处,并进行有意识地关注和引导,使儿童形成正常的人格,防止儿童形成“偏执型人格”。
2尊重儿童的精神世界,关注儿童的心理卫生
(1)善于辨别儿童的异常反应。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身上的冲突是普遍存在的。在本我向自我发展及超我初步形成的过程中,儿童有了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有些想法或经历的事情是不合理的、令人生厌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由于找不到可以诉说的人,或是碍于各种原因不愿意说出来,儿童会有意识的把他压制在内心深处,有时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症状表现出来。弗洛伊德指出“压抑的动机和目的不过是为了避免不愉快……他通常创造出替代形成。”④鉴于此,做家长的要善于观察儿童日常的异常表现,如有的儿童一要去幼儿园就声称肚子痛;妈妈要出远门的时候儿童就会发烧。这时父母亲就要找出儿童身体不适的真正原因,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帮助儿童克服心理障碍。
(2)重视对儿童的情绪的疏导。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天生的欲望是一切机体生存的基础,儿童的本能欲望如被过度压抑和束缚,可导致教育的失败甚至心理变态。良好的情绪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协调性,它可以使人的身心都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有助于个体的行为适应和心理健康。相反,消极的情绪则会使儿童的心理体验失去平衡,还会造成生理机能的失调。在很多的家庭教育中,教育男孩“男子汉流血不流泪”,教育女孩“不可以大声说话,随意发脾气”。要知道,得不到表达和宣泄的情感仍然会维系在记忆中,久而久之,则会消极的情绪体验占主导地位,有损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家庭中要形成一种支持儿童游戏自由,话语自由的氛围。
(3)对儿童实施正确的性教育。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人的生活动力的根本原点,甚至是人类文明的最深刻的精神动力,从婴儿开始就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弗洛伊德说过,“随着经验的日益积累,我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情感刺激都会引起神经症病象,引起这一类病象的,通常只是性的情感刺激,即眼下经历的性冲突,或者早年性经验的结果。”⑤他坚持认为,在童年时期就有性活动的身体标志。由此,他提倡对儿童进行性启蒙及性教育。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羞于跟孩子谈“性”,导致孩子获得一些关于性的错误经验,如接吻就会生孩子,孩子是从肛门里生出来的,父母的性行为是强者对弱者的处罚,即弗洛伊德所称的“性交的施虐狂观”等等。因此,父母要认识到,性知识和其他知识一样,对儿童不可谈性色变,更不可以呵斥和鄙视的态度对待儿童的性好奇,不要造成儿童对性的神秘感,最好能用儿童能理解的方式给儿童讲解科学的性知识,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能顺利度过每一个“性欲期”。
总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蕴含大量的教育信息,为父母们如何看待孩子的童年、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帮助孩子度过“关键期”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本文作者:王区区 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