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隔代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隔代家庭教育指导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村隔代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不难发现,隔代教育的小孩心理问题较多:任性而又胆小、霸道而又自卑、孤独而又张扬、缺乏责任但肆意张扬……的确,爷爷奶奶由于文化、视域、眼界、方法等方面的滞后,不可避免地造成隔代教育中“弊大于利”的现象。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借助“互联网+”转变农村隔代家庭教育观念,提升家长育人能力,拓宽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育人渠道,或能打造生机盎然的家庭教育新时空。对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扮演多重角色:一个冷静的“调控者”,能够调控这个“+”不至于“过犹不及”;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能够利用这个“+”积极参与到这个更有效、更便利、更及时的沟通平台中;一个与时俱进的“视角转换者”,能够在这个“+”中及时转换视角,从儿童视角出发,构建最接地气的家校沟通新时空。

一、借助“互联网+”,成为一个冷静的“调控者”

“互联网+”条件下,一些孩子特别是农村隔代家庭中的孩子游戏成瘾,玩乐享受主义严重。为此,一方面,教师要督促隔代家长放心切断“互联网+”技术通道,使孩子们失去肆意游戏的条件;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互联网+”引领家长转变理念,重构明晰的适合于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观。两者并不矛盾,“切断”是为了更有效地调控孩子们的时间,“打通”是为了更有效地缩短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让家校之间的往来更高效、更快捷,也更方便。“调控”还表现在孩子与现有监护人之间(如爷爷奶奶)、孩子与父母之间、远方打工的父母与现有监护人之间的矛盾的调控上。对此,教师需要警惕并反思:哪些关系是应该鼓励的;哪些关系是需要调整的;哪些关系是需要修补的……通过“互联网+”,教师应该深入到家长和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发现那些不为人知但异常重要的细节,并以此发现真相,找到可以突破、改进的渠道或方法。

二、借助“互联网+”,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学生运动会上得奖了,教师就可把冲刺的镜头、获奖的瞬间、“发光”的证书等制作成微视频,第一时间在家长群中,既让所谓的隔代家长看到,更让远方打工的父母亲看到,同步共享受,时空共呼吸;学生参加演讲、比赛、主题队会等活动,教师亦可以把其中最有意义、最精彩、最值得分享的瞬间或美好镜头,配以简单合适的文字和轻松优美的音乐在自媒体平台中,让隔代家长足不出户就能一睹为快。此外,教师还应该指导家长充分利用微信中的“视频通话”功能:孩子伤心了,视频中进行安慰,让亲情、呵护和牵挂更到位,更贴心,更快捷;孩子高兴了,通过视频第一时间进行分享,让喜悦、感动和祝福传递到话筒的另一边;孩子的喜怒哀乐,既可以与父母通过“视频通话”进行分享、彼此传递、互相温暖,也可以与同学、老师以及更多信任的人进行互动。借助“互联网+”,隔代不再是隔着“千山万水”,学校、家庭、社会不再是对峙矛盾,孩子、家长和老师之间不再是心的壁垒。对此,教师和家长应该借助“+”字深情握手;借助“+”字,积极参与;借助“+”字,互通有无;借助“+”字,形成合力,以此让家校共育在一个更为快捷的环境中发生最好的正效应。

三、借助“互联网+”,成为一个视角的“转换者”

隔代家庭教育需要视角转换,即由“成人视角”转换为“儿童视角”。那么,何为“儿童视角”呢?比如,孩子把玩具当成自己最心爱的玩伴,而成人对此无动于衷;孩子看到蚂蚁搬家时不亦乐乎,而成人对此毫不留恋,这种情况下,成人尤其是爷爷奶奶需要转换视角,基于儿童的想法,扎根于儿童的内心实际,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待之、引导之、调整之。教师应该通过“互联网+”技术在QQ家长群或微信家长群中推送这方面的文章,如,《我们是孩子的同行者而不是对立者》《基于儿童视角的家庭教育》《拆掉心与心之间的隔膜》……教师首先是儿童视角的“转换者”,然后引领隔代家庭中的家长也成为儿童视角的“转换者”,这一切都需要通过“互联网+”技术得以实现。教师和家长通过这个“+”交流、点赞、评论、反馈,每一个细微处都在发生静悄悄的变化,都在为孩子们的滋养而努力。总之,我们应借助“互联网+”这一神器,为隔代家庭注入一泓活水,为家长助力,为隔代教育助力,为孩子不良心理的矫正助力,为孩子有害习惯的改变助力,走出一条渐行渐宽的家校共育的新路子。教师应引领家长尤其是隔代家长走在“互联网+”教育之路上,惠及儿童,惠及家长,惠及与此相关的一大群人。

作者:罗菊花 单位:永昌县河西堡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