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乡村儿童小学阶段家庭教育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对于乡村儿童来讲,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其接受教育的主要来源。小学教育是乡村儿童接受教育的启蒙,同时,家庭教育在小学阶段发挥重要的影响。在注重乡村儿童小学教育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其家庭教育。
关键词:乡村小学;小学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其中,小学教育是人一生中基础教育的启蒙,奠定人一生学习及认知体系的基础;而家庭教育更是伴随人一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终会反映到社会上。对于乡村儿童而言,小学教育是乡村儿童接受教育的启蒙,也是乡村儿童形成重要习惯的关键阶段。然而,随着社会资源以及教育理念的发展,乡村小学教育在培养启蒙孩子们学习能力的同时,也需重视家庭教育的培养。本文就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进行探讨。
1乡村儿童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乡村儿童来说,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小学教育启发孩子们学习认知,逐渐教会孩子们如何认识世界,是人生能力的来源,是人生学习的起点,更是孩子们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启蒙时期。孩子们心理和生理发育的最初阶段也在小学阶段,曾有专家研究认为,十二岁以下时期,是孩子自我观念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他们个性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同样,家庭教育的影响深远,渗透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当中。家庭教育是作为学校与社会的基础而存在的,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分支。学校教育能给孩子们传授理性的知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而家庭教育在家长们言传身教过程中,能给孩子的心理、行为、习惯、思想等带来一生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愈发明显和根深蒂固。成功的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们最终走向社会后的能力和发展。鉴于小学阶段对于孩子有如此重要之影响,那么,乡村儿童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就应该摆在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手抓”,并且“两手都要硬”。
2乡村儿童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家庭教育的专业化问题,关系到公民素质、社会和谐乃至国家未来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乡村教育理念的转变,乡村儿童家庭教育逐渐显现几个问题,值得讨论:
2.1留守儿童问题导致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发展,很多乡村家庭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乡村孩子父母。就近打工的会选择乡村所在城市或省会城市,远者甚至会去千里之外的异乡,由此造成乡村有很多留守儿童,并且这些留守儿童大多处于小学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由留守老人来照顾,一方面隔代教育所形成的教育缺失,会对孩子内心造成自卑心理,以及缺乏父爱、母爱所形成的冷漠心理;另一方面隔代教育造成留守乡村儿童与老人之间沟通不畅甚至没有沟通,从而导致孩子沟通能力的下降,久而久之会使得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存在沟通障碍,影响孩子终生的发展;最后,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的缺失,可能会存在缺乏良好的父母引导,从而形成不良习惯,甚至是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种损害才是家庭教育缺失的最大隐患。
2.2家长的过分溺爱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是普遍现象,进而导致了孩子自理能力较差。在当下社会,隔代溺爱的现象尤为严重,基本除了学习一概都有家长包揽。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也就不愿去自立。据相关研究调查统计,有35%以上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依赖现象。在乡村这种问题尤其严重,由于很多乡村家庭父母外出打工,家里的老人肩负乡村儿童的教育重任,相当多的老人对于儿童的宠溺相较于父母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造成一部分乡村儿童在生活自理上严重依赖长辈,并且视其为理所应当的事。由此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责任感的下降,因为常处于老人的宠溺之中,对于自身和家庭的责任感会因为这种宠溺而下降。
2.3缺乏正确疏导使得孩子分享能力低
由于乡村儿童在物质资源的获取上相较于城市孩子匮乏,再加上很多乡村家庭教育缺乏对孩子关于物质财富获取和施与的正确引导,导致孩子没有形成很好的财富观和物质观,进而表现出对于物质拥有上的自私倾向,不愿与伙伴分享,不懂得分享的快乐和意义。另一方面,某些乡村儿童处于信息闭塞和情感交流缺失的环境中,对于情感不知如何表达,相较于城市儿童来说,可能更羞于表现自己内心的想法,也不愿与人交流,甚至不愿与父母交流内心,导致其失去与人分享快乐的能力,他们也不愿吐露心声,把不快乐的事告诉自己信任的人,负面情绪的积压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更严重者还会患上心理疾病。
3乡村儿童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
面对乡村儿童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3.1教育孩子从改变自己开始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不是说教,而是言传身教。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当今社会很多家长,尤其是乡村的家长,对于父母和孩子的家庭地位认识存在严重的误区,总认为自己是一家之主,孩子应该任何事都必须听自己的,“我说的就是真理”。他们一方面自己玩着游戏,一张嘴全是怨言和愤怒,做事没有坚持、没有毅力,但另一方面却要求孩子要思想道德高尚、艰苦学习、坚持锻炼身体。自己的行为与对孩子的要求南辕北辙,家长的不当行为和消极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光靠嘴上的说教,如何能让孩子的思想性格、学习生活习惯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从改变自己做起,让自己先成为一个孩子眼中有责任、有担当的父亲,一个孩子眼中有爱心、有温情的母亲,只有自己做到了,不用说教,孩子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一个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
3.2人格教育比知识授予更重要
在乡村儿童教育中,父母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较深,认为只要传授好知识,最终考取大学即为成功的教育。这种认识在今天看来,极为片面,因为现在社会发展对于一个人的要求不仅仅是学历、学校和知识,这些只是基本要求。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于其人格是否完备,道德水准是否能够匹配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情商是否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等等。某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思想教育、人格教育的漠视,最终导致孩子们没有意识到校园里每个学生都是自己的朋友,都应该去爱护他们,应该去团结他们,他们更没有意识到,欺负同龄人甚至比自己小的孩子是一种可耻的行为。缺乏这种健全人格的孩子其实是他们自身的悲哀,更是父母的悲哀。因此,在乡村家庭教育中,家长们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给孩子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思想,
3.3陪伴比给予更重要
鉴于乡村家庭的特殊性,上面我们谈到很多乡村家庭的父母选择外出务工,让家里老人或者亲友,甚至是邻居来照看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会使得孩子从小就会在内心产生自闭、自卑甚至一些极端的性格。父爱、母爱是任何亲情、友情都替代不了的感情,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感情,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有调查研究发现,从小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比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在成年后更容易与人相处,也有更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性格更加和善健全。而那些从小父母离异,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更不愿与人相处,喜欢独处,甚至会对陌生人产生敌意,这也势必给孩子未来的生活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这种影响会跟随其一生。因此,父母的陪伴比物质上的充裕对孩子来说更加重要,也更加有意义,因为物质上的贫穷可以通过努力奋斗来获取,而精神上的缺失却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无法弥补。
参考文献:
[1]达选亿.对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现状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6):148.
[2]李艳玲.农村留守学生学业行为不良的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7):17-19.
[3]吴久安.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思考与探索[J].小学教育,2015(10).
[4]朱新娟.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6-05-20.
作者:鹿聚杰 单位:安徽省阜阳市行流镇徐老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