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价工作开启之后,各个院校都逐渐重新思考课程改革与建设方面的问题。怎样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全新的课程观念以及教学观念,怎样更好地进行《学前教育学》的课程建设等成为当前各个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这一环境下,本文将《学前教育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整体设计思想与目标,还有怎样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提高教学效果等进行了论述,从而有助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
引言
《学前教育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基础理论课程。它以学前教育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学前教育基本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学前教育理论分析学前教育现象、解决学前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致力于为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岗位和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竞争优势。高校开设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性课程。要想全面地提高《学前教育学》教学质量,就需要革新课程设计思想,找准课程目标定位,引导老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用教引导学,不断完善课堂教学的方法,并改善考核方式,进而提高《学前教与学》课程的实用性。
一、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学前教育课程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性人才,可是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缺少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缺少个性,造成思维方式僵硬,实践能力比较差的倾向。与此同时,由于老师对培养目标以及认识不够深入,造成老师在讨论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上不充足。《学前教育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其包括了幼儿园课程内涵、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基本准则,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安排,幼儿园游戏的环境设计等,为的是形成应用理论,指导学前教育工作。这门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类课程,是学前教育每一个领域学习的基础与保障。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能够了解学前儿童教育特征、规律以及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规律的基本准则与基础性知识,并且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教育观、儿童观等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基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就需要进行课程改革,更新教学观念,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将实践与理论功能融为一体,从而更好的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将实践为导向,对这门课程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从而更好的推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目前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学》存在的问题
《学前教育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基础课程之一,其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注重真实、客观、丰富的教学内容,在学前教育学课程系统中占据关键的地位,因此老师与学生应该重视这门课程。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并没有重视这门课程,高校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忽略了对内容的扩展。这就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是好,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与《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一)课程思想陈旧
目前老师教育观念比较陈旧,仍然继续使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造成学生对传统理论知识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这就使得学前教育学的教学停留在形式上。再加上,一些年长一些的老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造成教学思想改革难以突破,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秉持传统的教学思想,不愿意进行教学思想的创新,使得教学缺乏创新性。他们一直以来坚持传统的教学思想,认为只需要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就可以,并没有进行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扩展,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造成教学困境的出现。
(二)课程目标重知识轻能力
在学前教育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上,十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基础知识的讲解,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学前教学方法的讲解方面。仅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目标。缺乏对学生情感目标自己能力目标的培养。在课程情感目标的设计中,缺乏对学生儿童观、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课程能力目标的设计中,并没有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只停留在简单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编制幼儿园课程、制定教学计划能力的培养。在组织幼儿活动方面,缺乏相应的能力,仅仅是学习一些表面的理论知识。
(三)《学前教育学》教学方法单调、机械
当前,高校学前专业《学前教育学》课程主要是老师在台上讲解,学生在台下学习记录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由于长时间缺少参与教学机会,造成听课疲劳,从而呈现开小差、厌学的状态。这在无形中让学生形成一种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心理。很明显,这种教学方法很难表现出课程的特点,约束了学生思想的发展,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很难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四)课程内容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教材以及课堂笔记,除此之外,《学前教育学》教学中存在片面性,只是教授了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而并没有进行知识的扩展与延伸。造成了学生缺乏实践以及创新能力,这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当前教学内容陈旧,实用性内容比较少。当前所选择使用的《学前教育学》内容虽然已经做了调整,可是仍然显得陈旧,落后于学前教育学发展与改革。教材的内容大多偏重于理论,实践性内容比较少。与此同时,教材的内容理论性十分强,从概念到概念,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缺少实用性,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另外,教材偏难,学生很难接受教材知识。现在使用的教材相对比较深,内容有些抽象,脱离实践,学生学起来十分吃力,造成老师授课困难,无法完成教学要求,脱离幼儿园实际,不能更好的适应教学实践。
(五)考核评价限制性
《学前教育学》这门课程具备十分强的专业性特点,会表现出课程考核从考试命题,考核实施到最终的结果的处理都是任课教师自己完成的状况,命题人也是考试测评人,评价的主体十分的单一化,评判结果具备十分强烈的主观特点。老师就算是遵照学校教学工作的要求对考核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与回馈,可是大部分限制在对卷面情况的判断,很难全面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控以及使用的水平,并不能够充分的发挥课程考核的回馈与改正作用。换言之,这种将结果性考核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在考核评价方面,具备先天的限制性,很难深入的了解学生知识获取的实际情况,更不能够判断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情况,缺乏科学性以及系统性。
三、《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课程思想新设计
《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的了解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以及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作用与意义,掌握学前教育的思想以及基础理论,全面的认识学前儿童自身的特点以及学前教育活动的基础特征以及普通规律;构成运用理论研究与指导学前教育实际工作的能力。因此在开展《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时候,老师需要树立全心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愿意致力于学前教育的素质。
(二)课程目标新设计
《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出一批热爱学前教育、综合能力强、教育能力突出的幼儿老师。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学前教育学课程目标需要进行重新的界定:第一,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树立现代化、科学化的教学思想;第二,要训练与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环境设置和利用的能力,科学的安排与组织幼儿园活动、设计和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科学系统评价与引导幼儿发展的整体能力,具有从事幼儿教育职业的专业能力;第三,要全面的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将知识内化为自己开展实践活动的技能。这一课程目标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设计新思路
选择对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和以后工作具备实用价值的内容,通过清晰的脉络使其综合,革新知识,把知识、能力进行相互的联通,真正地做到理论、知识、能力的相互作用,使用理论知识指导学生的实际能力,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不断的巩固现有的知识能力,从而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本作者整合了《学前教育学》的教学内容,理顺了课程体系,分成六大模块,分别是: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学前教育基本内容项目,0-3岁儿童早期教育、幼儿园教育,学前教育的合作与衔接,学前教师的专业素养。每一模块设计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如下: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模块:包括学前教育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学前教育与社会和儿童发展的关系的论述,当代主流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等内容。学前教育基本内容模块,包含了学前儿童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0-3岁儿童早期教育模块,包括早期教育的意义、任务;婴幼儿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早期教育的实施等内容。幼儿园教育模块,包括了幼儿园环境设计、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内容、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日常生活与节日、娱乐活动等内容。学前教育的合作与衔接模块,包括了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幼儿园与家庭和小学的衔接等内容。学前老师专业素养模块,包含了学前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必备的能力以及其专业发展等内容。
(四)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根据《学前教育学》特点,积极探究并且应用以“讲、析、练”为主线组织教学。详细来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知识讲解、情境再现、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交流、角色演练、模拟训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把重点讨论法、活动分析法、辩论法、操作体验法、教育实践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灵活的运用到教学中,这些方式方法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对《学前教育学》的兴趣,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在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交流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也增强了学生分工、协作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既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又培养了学生做、思、说等各方面的能力。
(五)教学考核评价新设计
《学前教育学》课程考核方法应该坚持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引导,坚持学生素质发展与综合技能提高为基础的思路,通过创立课堂教学目标,对每一模块结合教学内容的特征明确合格准则,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构成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制度。具体采用课堂提问、小组的合作学习、个人作业、单元测试、期中阶段测试、期末考试等形式六种考查和考试。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六)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成长
注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教育能力,从这个层面来说,在开展《学前教育学》课程时应该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所谓“双师型”教师,从教师自身来说,指的是教师的“双师”素质,也就是理论教学素质与实践教学素质。提升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与时俱进,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养。课程改革走向深度化,推动教师专业性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老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多多参加国内外各个级别的培训,一是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二是要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学生,能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学,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第二,作为《学前教育学》的主讲教师,必须经常深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熟悉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甚至能亲身组织一线的教学活动,将自己打造成既有理论素养又具备实践教学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七)推动院校教材编订革新
结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从学院实际、理论教学需要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出发,编订学前教育理论专业教材。编订的教材应该呈现出以项目为模块,以具体任务为导线,合理组织教材内容,将理论知识、教育教学实际内容和实践能力训练三方面内容有机结合,使课程学习成为一个教、学双方积极参与的、动态学习的过程;教学内容可以完成对教育理论素养与实践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比例均衡。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感受到一本适用的教材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因此,院校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开发重点课程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八)应用型高校和幼儿园深度合作发展
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前教育学》,既要关注学生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要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其职业能力。这就需要除了在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之外,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深入一线幼儿园教育的机会。幼教一线老师走进校园,学生实践走进幼儿园。邀请幼儿园优秀老师走进课堂,进行诚如幼儿园区角活动的组织、幼儿园绘本教学等专题讲座,传播最直观、生动、形象的教育心得与教学案例,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我院积极开拓教育实习基地,尽可能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和时间,在原有的见习、实习、专业考察、社会实践调查等实践环节,又增加了实施双导师制度,既学校课堂教学指导导师和幼儿园实践指导导师。学生每周的课余时间固定到幼儿园的实习班中,做班主任的助理教师,熟悉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接受班主任的指导,时间为期一年或二年,这进一步增加了高校和幼儿园的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刘玉娟.学前教育学中情感教学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分析[J].青春岁月,2017(17).
[2]夏巍,张利洪.近二十余年我国学前教育学教材的内容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3]梅溪.“冲击、回应与变革:中国特色学前教育学科建设与事业发展论坛”举办[J].江苏幼儿教育,2017(02).
[4]周端云.后现代主义视野下高职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2(04).
[5]柯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学》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探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08).
[6]刘玉娟.学前教育学中情感教学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分析[J].青春岁月,2017(17).
[7]周巧珍.关于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两点思考[J].中华少年,2016(14).
[8]江苏省学前教育学会被省民政厅评为全省5A级社会组织[J].江苏幼儿教育,2016(01).
作者:李慧 单位:山东省东营市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