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教育学实践性知识价值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师教育学实践性知识价值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师教育学实践性知识价值研究

摘要: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对于提高教师专业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性。教育实践性知识具有丰富的内涵。高师院校《教育学》教学中学生教育实践性知识极具利用价值,其利用途径当需探究。

关键词:

高师;教育学;课堂教学;实践性知识

对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视野集中在职后教师实践性知识方面,对于职前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价值及其建构途径研究较少。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对于提高教师专业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性,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并非始于入职之后,而应始于职前培养阶段。作为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教育学》是师范类院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所以,在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领会教育学理论知识,更要全程激发学生已有的教育实践性知识。

一、教育实践性知识的内涵

(一)何谓教育实践性知识

在传统认识上,人们习惯于将知识理解为认识的成果,将知识归属于认识的范畴。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知识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知识已不仅仅停留在认知范畴,还应包括“如何操作的技术”等个人的、具有主观的特性。教育实践性知识应属于这一类型的知识[1]。布迪厄认为:“每个人对世界都有一种实践知识(Practicalknowledge),并且都将它运用于他们的日常活动中”。作为职前教师或职后教师而言,这种实践性知识总是与他们的教育行为相伴而生的,所以,教育实践性知识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概念,它是职前教师或职后教师对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一般科学文化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其在运用中对其质疑、批判、反思、创新、丰富和发展。它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动态性、反思性、潜隐性和策略性。本文中的教育实践性知识主要相对于职前教师而言,即高师院校的师范生。

(二)何谓学生的教育实践性知识

这里的学生指被师范院校按照招生计划招收的在校就读的人,他们一般都接受过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育,按照目前我国学制计算,他们平均在学校这个教育机构中度过的时间为12年时间,如果6岁入学,18岁考入大学,那么,他们的三分之二时间大部分是在学校这一场所度过的。在这一求学历程中,他们天天和教师、学生、课程、教学、评价等重要教育要素“相遇”“相处”,他们头脑中蕴藏着强大的教育资源,他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着对教育的独特见解和认识。所以,学生的教育实践性知识即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对教育的认识与见解。这种知识具有缄默性、潜在性,即它以一种态度、观念左右人的行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是学生所有的教育实践性知识都是正确的,科学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批判地加以思考与吸收,这也正说明了教师在本门课程中的价值所在。如何挖掘、激发、修正他们的这一资源作为《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充分彰显其价值性,成为我们培养未来“卓越‘准’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高师院校《教育学》教学中学生实践性知识的利用价值

(一)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养成学生的职业情意

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在了解所学专业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2]。通过《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学生不仅要学习教育教学的一般原理,更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养成学生的职业情意。例如,在讲“教师专业素养”这一问题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求学生涯中遇到的最喜欢的老师是谁?你为什么喜欢他(她)?假设你已经成为一名老师,你会做一个怎样的老师?这样的问题总是会让学生有话可说,在叙述自己老师的故事中,让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再例如,讲“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问题时,笔者让学生进行想象:“假如,未来一天,教师职业就像医生和律师一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专业性,那么,教师职业的状态会是怎样?”他们在这样的问题中,会对教师职业产生一种内在的趋同感,也会向往、渴望自己成为教师中的一员。这样鲜活的教育问题非常多,只要充分挖掘出学生的相关实践性知识,很多相关理论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随着课程进展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教师职业的情意也将渐渐形成,我想,如果学生因为《教育学》课程的开设而喜欢上教师这一职业,这是讲授本门课程教师最大的职业幸福感所在。

(二)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

《教育学》传统课堂教学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是“听众”“观众”,在学习过程中还是以听课、记笔记为主,缺乏实践活动。这样的课学生不喜欢,学习的价值仅仅停留在应付考试上。而在全员参与的课堂教学中,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例如,在探讨“理想的教育”中,全班分为五组,每一组分别承担一个话题: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校、理想的父母、理想的老师、理想的学生。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然后由一名代表全班分享。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言的热情很高。他们谈到了自己,还有以前的校长、某部影视作品中的校长、自己的父母、自己的老师。又例如,在探讨“教育评价类型”时,以辩论的方式进行,“过程性教育评价优于终结性教育评价”还是“终结性教育评价优于过程性教育评价”,同学们举出自己身边的许多例子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辩论活动异常精彩。这样的课堂教学会使同学们终身难忘。

(三)形成交往互动的课堂场景,彰显课堂的民主平等

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教材为中介的多边人际交往的学与教的活动场所。一个课堂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它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例如,在讲授“同伴评价、自我评价”中,笔者让同学们先写出对自己的评价,然后同桌相互写对方的评价,写完后进行对照、交流。最后随机选择几位同学在全班进行分享,老师进行总结性地点评。同学们在真诚、欣赏的视角下完成了任务,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仍然还在说:“太感动了,我有这么多的优点吗?”“我有这个口头禅啊,以后要改正了,你监督我哦!”……这就是交往互动的课堂。

(四)捕捉教学过程的开放生成性,实现超越教材

教学过程的开放生成性是教师在预设的基础上,适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发展的、增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创设富有《教育学》学科特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鲜活情景中有如鱼得水之感。例如,在讲授“学生的特征”时,笔者让学生首先听歌曲《童年》,然后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讲述自己的童年往事。他们分享童年的快乐、天真,有笑声、有泪水。又例如,对“教师角色定位”的讨论中,学生说:教师是“带充电器的蜡烛”、“保姆”、“发泄的对象”等。对于这样的言论,笔者都是给予肯定的。因为真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具有现场性、随机性、动态性的。《教育学》“课堂教育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3],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实现超越教材,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高师院校《教育学》教学中学生实践性知识的利用途径

(一)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1.课前分享———在自我展现中完善实践性知识

自从有人类便有了教育,也便有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所以,教育学是人文性最强的学科。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他们有能力对教育现象做一自己的评论。在每一节课前,1-2名学生用3-5分钟时间进行课前分享,只要是和教育有关的信息都可在课堂分享,同学们在课前积极准备,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老师和同学,讲教育名家、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同学们在肢体表达方面、声音表达方面、语言表达方面均得到发展。大多数同学都由最初的胆怯、紧张、手足无措,变得大方、稳重、信心十足,站在讲台上初具老师的风范了。最后课前分享的资料经过学生的修订、完善要放在教育学课程网页上,让更多的学生分享同学的成果。

2.角色教育———在鲜活情境中建构实践性知识

“角色教育”起源于1993年8月,是吉林省临江市建国小学提出并实施的一项德育改革实验项目。这里的“角色”是指社会角色,如工人、农民、教师、医生、军人等。社会心理学将其定义为“交往活动中一系列具有一定模式的学习而得来的行动。”[4]在教育学课程开始时,按照班级人数分组,每一组就是一所“模拟小学”,由组员给自己学校命名。每一位同学在“学校”中都有一个角色,有书记、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各学科教师。让他们知道一个学校要运转,必须要有一些必备的要素,即制度、老师、学生、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这些要素正好是教育学学科体系中的内容,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就会让他们树立先进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等。另外,每一个“学校”都有一套1-9年级开设课程的教材及课程标准,让他们了解、研究教材,提前进入教师角色。除了进行模拟训练外,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到中小学进行见习、实习,真正让他们亲临现场体验教师角色,因为“伯利纳的研究证明,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能为职前教师提高实践能力起着‘脚手架’的作用。”[5]通过这样的角色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教育工作的意义,使学生明确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权利和义务,增强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增强学生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道德素质。

3.案例教育———在聆听教育故事中发展实践性知识

案例教育是指课堂提供典型案例,师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以引发参与者反思,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实践性知识融入课堂内容的惯用方法。它“是教师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和技巧。它是一种以‘学为本’,‘学与教’相结合的活动。”[6]教育教学中存在大量的典型优质案例,在教育学课堂教学中提供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点评,这样的方式非常受学生的欢迎。我们可以编写和教育学内容相配套的教育案例集,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同学们能够获得案例蕴含的困惑及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形成“准”教师解决相关问题的教育经验。这种经验是个人化的、情景化的实践性知识。

(二)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要想真正开发学生的实践性知识作为教育学课堂教学的强大课程资源,改变学生的评价方式尤为重要。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结果评价,一定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各占50%的比例,也就是说,除了书面的试题考核外,我们主要参照学生的过程性表现,例如,课前分享、案例讨论发言、教育随笔撰写、教育小论文、教学活动设计等。除了这些过程性材料,还可对每位学生建立教育学学习成长档案袋,这个成长档案袋评价以一学期为一个周期。档案袋由自己进行设计,要及时地、真情实感地进行教育学学习的行程性评价,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有自我评价、同伴评价、老师评价、同行评价等。评价的内容可以有自己的展示、作品、感悟、读的相关书籍等。这种评价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学生加强综合实践能力训练的积极性,也发展了学生的实践性知识。

综上所述,只有高师院校《教育学》课堂教学打破传统封闭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建立开放、多元、动态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才能使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性知识得到最大化的挖掘、开发、改善和发展。充分利用与发展学生实践性知识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能使学生及早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了解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与速度。

作者:宋彩琴 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曲中林.教育实践性知识的表征与习得[J].教育评论,2004(5):8.

[2]秦樊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23.

[3]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

[4]阚赤兵.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性知识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234.

[5]王录梅.论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缺失与建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4):55-56.

[6]康钦春.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6):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