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教育学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教育学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究

[摘要]

高职学生人格不健全的现状明显,高职教育工作者在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帮助学生构建健全的人格存在理论依据,其做法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人格的作用机理和人格培育的客观规律着手,提出培育高职学生健全人格的方法,促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实现健全人格构建。

[关键词]

教育学;高职;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培育

教育学视阈下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人格培育,是从当前高职学生的人格现状着眼,以人格的培育为理论依据,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体系内,探讨教育视阈下高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方法。

一、高职教育中面临人格不健全的主客观现状

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格不健全的情况,在校内学习、生活、人际等方面影响显著。

(一)高职学生不健全人格主观状况

人格的不健全除少数人先天缺陷的因素外,可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青少年正处在成长的过程中,人格正在由不完善发展为完善,成长过程中的人格不完善问题是一个时间范围内的必然阶段,这个阶段长短不一,因人而异;二是成长过程处在非正常的环境中,对人格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致使人格并未达到应有的水平,甚至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二)高职学生不健全人格表现

人格的不健全在中学时代的负面作用使学生在理论接受与知识运用方面出现了障碍,直接作用于在高考成绩上,在现行的招考导向中,致使不健全人格的学生在高职学生中存在较大比例。在学生工作的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高职学生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折射出当前高职学生存在显著的人格不完善的现象。集中反映为自我认知不准确,情绪稳定性差,宽容心不足,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适应性差,人际关系紧张等方面。

(三)缺少人格培育的得当方法

教育的方法上,对于未健全人格的教育方法不得当。人格的发展和培育需要遵循成长规律,简单的批评教育仅能满足一时管理的需要,不能帮助学生人格的成长,“发现问题———批评教育———解决问题”的管理模式不能彻底解决当前高职学生人格的内在问题,学生对管理教育容易形成“鞭打步移”的应对方式,另外,粗暴的管理方法会对发展期的人格造成“人格侵略”,甚至可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从而与教育的正方向相违背。

二、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人格的培育

(一)人格培育有其必要性

随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目的也不断发展,分别经历了农耕文明的“奴化教育”和工业文明的“器化教育”,随着世界的不断前进已步入信息文明的“人化教育”。从发展趋势上来看,人格的培育更加贴近现代教育的要求,人格的培育在教育学视阈下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等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知识的传承和技术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方面,除此之外,广义的思想道德教育承担了大学生其他内化教育的全部任务,包括日常管理、思想观念的构建、道德观念的引导、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甚至人格的构建过程。人格培育应该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深入研究。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思想道德教育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高职学生的人格特征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思想道德教育在高职阶段实施过程中,人格培养的探究在解决当前管理教育问题和学生的人生长期发展上均有重要作用,教育中构建健全人格的工作在高职院校中更加必要。

(二)人格培育具有可行性

1.教育学人格理念为人格培育提供了基本理论

教育学的人格是把人格塑造视为教育本质,教育应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学的宗旨是以一定的人格养成为根本要求,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的论述。从人格的来源上说,人格塑形的方式是教育,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后天因素占据更大比例的作用,这种因素来源于家庭和学校,教育是培育人格的有效手段。

2.从人格形成的过程决定了人格的可培育性

从人格的形成上来讲,形成的因素不是单一的,除了遗传因素这一内因,个体人格的外显以及体现的程度,更多取决于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从人格形成的过程可以直接得出结论:人格是可以培养的,这种培育需要我们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地对人格发展的过程加以干预。

三、人格的内涵和作用机理

通俗来讲,人格就是对特定的刺激条件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作用机制,机制的影响因素和机制特性则是人格定义的内涵概念,机制的不顺畅也造成了人格的不健全。

(一)人格的概念及内涵

人格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过程,人格理论的学说流派和领域概念也各有差异。人格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有不同的概念内涵。其中,心理学的人格侧重于心理动机决定的人特有的思想行为;社会学的人格则强调个体在自然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中形成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结构;医学的人格着眼于精神病理角度对情感、认知和行为模式的研究。教育学视阈下的人格则将人格的塑造视为本质,促进身心、智力、审美、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教育对人发展的促进要以人格的养成为目的。本文基于教育学视阈对人格的培育加以研究。

(二)人格的作用原理

1.人格的概念机理模型

从人格的概念上讲,人格是一种“意识———行为”模式,所以人格的作用机理是在意识和行为之间作用的,意识即内在精神性状,也就是内隐心理机制,行为显而易见,即外在行为方式,或者外显行为特征。内隐心理机制包括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及相互之间的作用,构成内在意识,高职学生的自我高估、低估,情绪不稳定等是意识内核上的问题;外在行为方式是处理一定刺激所形成的行为活动。高职学生所表现出的人格问题通常以外在行为最为明显,比如宿舍人际关系紧张,面对学习的困难选择逃避,面对规章制度表现出的抵抗或不屑。

2.人格的行为结构模型

所有有意识的行为均从原始刺激开始,最终达到一定的行为结果,一项行为在以上模型中可能多次作用或变动。原始刺激在内在自我意识的作用下形成相应的行为目标,通过行为过程形成行为结果,无论行为结果的成败好坏,均会反馈到自我意识,从而对此次行为作出评价,这便是一次人格外显的过程,也是一次强化自我意识和行为结构的过程,逐渐形成“刺激———结果”的一贯性,即人格。

(三)高职学生不健全人格的内在成因

当行为结构不能正常工作时,就会出现人格的外显行为不符合对原始刺激应有的反应情况,形成一贯性,就是不健全人格。行为结构的通路不畅是其中一项原因。一是出现自我意识的偏差,不能形成应有的行为目标,从而形成偏离的行为结果,比如,情绪波动大、容易出现大喜大悲的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导致出现过于乐观或悲观的行为目标,从而表现到了外显行为上。二是行为过程中需要的行为能力远远低于行为目标,导致做不到相应的行为结果。通路不顺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经历,表现程度不一,随着心理成熟、知识增长和能力提升而能够解决。外界干涉是另一原因。行为过程受到外力的干涉或突然撤去外力,致使通路不能再准确发挥作用。过于依赖学生会检查和辅导员的督促而表现正常的学生,也可能因为忽然撤去约束而出现行为结果的偏离。外界干涉是条件原因,是环境影响人格的方面,教育视角下有其利弊。内隐心理机制受损是人格不健全的重要原因。在情绪、认知、意志等内在方面不能准确指导自我意识。比如,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行为结果长期不能达到行为目标的要求,长期缺乏成功体验,失败感在人格作用中强化,导致人格内核受损,以致对此项刺激不再产生行为目标,自暴自弃,自卑心理强,倾向于逃避困难。或者因对自己长期行为结果不满而对此类刺激提高行为目标,形成极端自负,冲动易怒。此项原因需要在人格培养中重点研究。

四、思想道德教育中健全人格的培养方法

(一)从管理学生到教育学生转变

转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念,教育学生不只是“管得住”。不论知识教育还是思想道德的教育,管理学生永远是教育学生的手段,使学生得到应有的教育才是目的,本末倒置的工作模式会造成基层教育者大量的循环往复的付出,其效果却并不明显。第一、减少单纯为督促学生行为而施加的强硬外力,探索内在动力。在人格的培育过程中,单纯依靠学生会检查、考核扣分、老师生气发火、批评、管理者的命令等起到的是管理作用,在个人的人格行为模式中难以进入自我意识层面,所以在适当的行为规则下,探索学生内在的、自发的兴趣点,让学生发起人格行为结构的流程,管理者外力作为指导矫正,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第二、教会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提升行为能力,外塑行为。在学生需要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处理中的困难,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提升学生的行为能力,不但给其鱼,也要教其渔,这是人格培育的主要方法。第三、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内隐机制,强化意识,内塑心理。管理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观、价值观念的引导,心理问题的疏导,促进人格的内在核心步入完善,逐步构建完善的内隐机制。

(二)创造成功体验,抓住积极心理

成功体验长期缺失是高职学生的普遍问题,增加成功体验是人格培育的有效手段。第一、降低批评教育的比重,改变只针对问题的工作模式。人格作用机制上不是只有对与错,强迫学生认识错误容易造成“人格侵略”,要尊重学生处理问题的方式,要去发现学生的“错误”行为在人格模型中出现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不但改正行为,也要培养人格。第二、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不论班级还是学生活动,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给每一个学生创造表现和得到大家认可的机会,使行为结果更接近行为目标,长此以往,畅通人格行为结构的通路,这是对人格作用机理的疗愈。第三、运用积极心理学,及时调理学生的积极心态。创造集体的积极氛围,及时鼓励健全人格的表现形式,及时调动班级的积极氛围,及时调理学生的积极心态,这是全面塑造人格的措施,集体表象为班风。

(三)从健全人格的典型行为入手,反育健全人格

自我调控行为和环境相处行为是健全人格的两个典型方面。从调控自我的行为入手,培养学生的心理调控行为,道德自律行为,责任担当行为;从相处环境入手,培育学生适应环境行业,人际交往。具备健全的典型行为,反作用于人格内核,从而沉淀为健全的人格。

五、启示

人格的培育原理在教育学视阈下的应用是对“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知识学习和技能练习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也就是不但培养作为自然人的学生,也要培养作为社会人的学生。

作者:夏斌 刘子高 单位: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英]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英]瓦尔•西蒙诺维兹,彼得•皮尔斯.人格的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4][美]伯格.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10.

[5]方宏建.大学生人格培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赵海莹,廖晓玲.大学生创新人格培育途径的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2013(28):80.

[7]夏威.高校学生人格培育工作体系探究[J].高教论坛,2009(10):6.

[8]李进恩.高职生的人格问题及其教育对策[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9]年礼会,明兴建.高职学生健康人格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144.

[10]蔡先金.人格本位———大学生健全人格之培育[J].现代大学教育,2007(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