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
1.生源质量。
影响教育学硕士培养质量的第一个因素就是生源,所谓“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源质量代表了各高校教科院或独立教育科研院所的水平,是“门槛”的具体表达之一。研究生教育属于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培养的是国家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它对学生的理论基础、科研能力、综合素质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2.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基本的学习方式,是研究生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直接通道,因此,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环节会直接关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通常来讲,我国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周期在一年左右,在这一年的课程学习中研究生应该对所学专业及所研究领域有宏观的把握和深刻的认识,能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研究范畴,获取相关的研究方法并灵活运用。在我国,一般将研究生课程分为三个类别: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初衷是为了维护研究生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设计,其目的在于拓展研究生的专业视野,激发研究生的学术个性,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应该讲,专业选修课程是各培养单位培养特色的显著表现,对培养质量的多元化产生重要影响。
3.导师队伍。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研究生教育需要导师的直接性深入。指导。导师影响着每一个研究生的具体科研领域,指明了每一个研究生读研阶段的发展方向,关系每一个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层次,甚至对研究生未来的人生走向产生重要的思想启发或是间接指导,他们是研究生培养的直接参与者,也是研究生阶段性的导航者。因此,导师队伍的建设对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显著的影响,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锻造师。
4.科研实践。
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又兼具较高科研实践能力的综合型高层人才,只注重研究生的理论化素养则有“闭门造车”之嫌,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另一重要区别就在于,研究生重在科研实践,重在将深厚、广博的学科理论通过大脑与双手转换为具有学术突破价值以及社会服务价值的科研成果。当前用人单位对“社会经验足、上手快”人才的大量需求造成研究生不能踏实从事科研实践,花在社会工作中的时间远远大于科研实践,这也直接导致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线下降。
二、教育学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入学门槛较低。
正如前文所言,随着硕士研究生扩招的继续,教育学硕士的培养也受到了重要影响。自2003年以来,每年报考教育学硕士的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但人数上的繁荣并没有带来质量上的春天。许多院校为了给本科没有教育学专业背景的学生补习基础知识,要额外拿出大量时间和科研经费为这些学生开设本科课程,平时的专业基础课为了顾及大多数跨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也局限于基础而不敢深挖,致使研究生培养计划大打折扣。
2.课程设置“本科化”。
在我国学科体系中,教育学作为一个一级学科,在研究生阶段划分为教育学原理、教育史、学前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职业教育学等多个二级专业,呈现出专业方向多、专业口径细的特点。表面看来,专业划分的多样化有利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高专业研究的精度和深度,为专业分工做好了准备,但当前我国对教育学的分支研究滞后于教育学本身的发展,这就致使教育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跟不上专业方向的设置,教师的配备没有达到专业分工的要求,因此,就出现了课程设置趋向于本科,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对所在方向研究的深化,专业质量趋于模糊。
3.导师队伍紊乱。
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教育学硕士扩招的一个典型特征在于,大多数科研院校出现了一个导师带多个学生的情况,而这一现象大多出现在教育学重点院校,由于有些院校的某一方向为国家教育学重点立项研究站点,每年会有数以百计的学生报考这一学校硕士点,这就引发了一个导师带5个学生的现象,甚至有些院校由于教师引进迟于学科硕士点的建设,出现了一个导师带多个方向或学生与导师不在同一学院的跨界代导现象。
三、教育学硕士培养标准构建
1.招生标准严格化。
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开端,如何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首要环节。当前教育学硕士招收门槛低、招收范围广,抑制了在短时期内培养高素质研究生的目标实现,我们认为,各招生单位首先要严格遵守《国家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办法》,严把学生的基础理论关,做到认真阅卷,“手不留情”。
2.课程设置宽厚化。
课程设置是科研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它体现科研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体实力以及对教学工作的战略眼光。每所教育学科研院校都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课程建设规律,教育学是综合性较强的大学科,其内容之丰富、涉及范围之广泛、涵盖历史之长久是设置课程时必然要考虑的大背景。在对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各科研院校要着重体现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和延展性,在安排专业基础课程时重点考虑内容的深厚性和思想的思辨性,加强学生对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研究生主干课程的教学,使他们在基础课程学习之后能够有宽阔的学术视野、多样的方法储备、深厚的思想积淀。
3.导师管理科学化。
提高教育学硕士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强化导师队伍的管理,制定系统的管理标准体系,增强导师梯队的建设。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导师遴选体系,在用人的初始阶段就狠抓导师的质量,筛选高素质的导师充实导师队伍。其次,要解决“多导”向“精导”的转变,减少导师带导的数量,缓解导师精力分散的压力。最后,要注重导师与学生研究方向一致性标准的建设,逐步破除由于导师资源紧张而造成的“一导多向”的怪现象,保证在导师队伍上维护教育学硕士的培养质量。
4.科研实践有效化。
教育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培养的教育学硕士应该具备教育科研与实践能力,将理论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或实践行为,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学科的实践特色。制定教育学硕士科研实践标准,首先,要关注社会对教育事业的新要求,注意用人领域对教育学硕士基本素质的要求。其次,教育学研究生不能仅仅依靠发论文的方式进行质量评价,要注重建立培养过程的动态标准,对学生的科研过程进行奖励、淘汰和竞争,对科研质量进行全过程的把关,从而给研究生以科研的压力与动力,激发他们的科研潜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有特定的标准,只有以标准化的培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放羊式管理、机械化培养所造成的质量下降、资源浪费的问题,才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高质量的血液。
作者:徐巧娣 单位: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