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的完善策略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管窥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的完善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管窥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的完善策略

一、当前地方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实施问题

(一)课程设置的师范性不突出

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地方高师院校处于省会及以下的城市,地方高师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教育学师资队伍质量参差不齐,课程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中心,脱离实际,导致公共教育学课程受到轻视,地方高师的整个课程结构呈现明显的重学科专业而轻师范的倾向。表现在:公共教育学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比重小、课程少、地位低。美国教育学课程占总学时的11%;英国教育类课程占总学时的25%;联邦德国教育类课程占总学时的33.3%;与国外相比,国内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的课时比重显得非常不足。课程内容陈旧。公共教育学目前仍是“四大板块”,即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论、德育论、教育的其他问题(如教育管理、班主任、教育评价)等。陈旧的理论框架脱离实际教育需求,致使高师院校培养的学生教育的敏感度缺失,学习兴趣缺乏,公共教育学的价值备受质疑。

(二)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目前,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实践课程一般只占0.01%,而学科课程占58.8%左右,教育学的实践课程明显不足。”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实施把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人为割裂了学生对教育实践和社会生活的整体理解。教学形式一般采用传递—接受式,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形式刻板,大多数高师院校的教育学实践一般是只有毕业前的教育实习,由于许多学生忙着考研和找工作,教育实习也就流于形式,最终使教育学的教授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地方高师院校的公共教育学课程实施中教育实践性不足,影响其高师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三)课程内容脱离地方实际

地方高师院校要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其课程内容理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彰显地方特色。有些地方大专类师范院校因没有符合自己需求的教材而普遍采用本科院校的教材。由于不同层次的师范院校培养目标、师资、学生特点和地方环境都不同,同质化的课程内容很难适应不同地域,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对师资的需求。课程对于地方文化的内容涉及较少,但许多案例并不是亲身实践的经验,而是直接从网络或参考书上摘下来的,与地方教育实际没有直接联系。

(四)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从来源上看,许多公共教育学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到高校工作,缺乏中小学工作经验,对基层教育的理解仅限于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从知识结构上看,公共教育学的教师多是对其他专业知识缺少了解,教学时不能联系学生的本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所以学生对教育学的知识感到有些空洞,这也是大部分学生不喜欢上公共教育学课的原因。从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上看,公共教育学一般是大班授课,任课教师与任课班级的学生交流很少,缺少更多的情感交流。真实的教学情境是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应用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向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努力推进。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许多地方高师对公共教育学的重视不够,

二、地方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实施的改革策略

(一)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师范性

作为一名合格教师,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即关于“教什么”的学科知识,关于“如何教”的条件性知识,以及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个体性的实践性知识。后两种知识是急需加强的。突出教育类课程的师范性,要适当增加教师教育课时比重。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师范课程结构看,教育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总学时的40%、33%、20%、30%以上。据调查“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课程中体现师范性的课程仅占总学时的6%~10%(有些学校甚至低于此比例)”。公共教育学是教师教育类基础课程,适当增加该课程课时比重是地方高师师范性的保证。

(二)学生实践知识和教育情感的培养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获得的,当代西方的情境理论认为,脱离个体生活的真实环境来谈论学习或能力是毫无意义的。地方高师院校学生对教育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只能在教育实践中通过自己对教育问题的感知而领会,因此要利用课外时间到各类学校进行见习,将实践贯穿于教师教育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使师范生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能力。地方高师培养的师范生多是为地区基础教育服务的,也要让师范生感受教育情境的复杂性、真实性。用教师职业的身份去思考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可以把教育学的学时分为理论学习学时和实践学时,组织学生到中小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观摩中小学真实的课堂教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开设实践学期,主要内容是学生与中小学建立实习实践关系,学生自主实践,学校进行实习考评,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学生实践经验有所提高,使学生学习的教育学理论知识能够与其在中小学的实践相贯通,形成教师的角色意识与教师的思考方式。公共教育学课程不能承担全部教学技能训练的任务,任课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式,以实践为取向实施课程。例如,邀请一些中小学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以讲座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另外,可以建立教育学实践基地,创造条件使一些学生定期在中小学实践,并且配备指导教师。将理论知识真正与实践融合。总之,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此师范生对教育学理论的学习学起来才不会感到乏味,同时也增强师范生对身边教育问题分析的敏感性,使他们得到教育情感的培养。

(三)改革课程内容,突显地域特色

地方高师院校的课程内容应符合本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符合本地区的教育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改革课程内容,使教育学课程的设置体现本地区的特色。教育学课程的设置要符合本地区特色的文化传统,促进地区文化的传承、传播,为更好地发展地域文化服务。地方高师院校作为高等学府,承担为地方服务的任务,因此要主动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合作。在为本地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的同时,也要通过科研课题的方式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此促进地方教育的发展。只有这样,地方高师院校才能培养出符合地方基础教育、符合地方文化的发展需要的师资,高师公共教育学的地方特色才能体现出来。

(四)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

鼓励公共教育学任课教师以专项课题研究的形式深入地方基础教育,深入中小学真实的教学情境,加深对基础教育的理解;以交流和学习的形式去中小学进行实践,把真实的教育案例带入课堂中,使课程内容丰富多彩,贴合实际。地方高师院校加强教师质量监控是一项好的做法。公共教育学的班额应控制在40人左右。这样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创设互相理解、互相配合的课堂心理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地方高师对公共教育学应予以足够重视和支持。对于公共教育学的课程性质、地位以及定位,应有明确的认识。给予任课教师以充分的支持和信任,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根据所学的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去感知实际的教学问题。对师资队伍进行合理配置,使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进一步合理化。

作者:周冬梅 于海英 于海江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牡丹江市阳明区五林镇中学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