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议高师公共教育学体制的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工作者普遍把“高师公共教育学”当作一个老大难问题,一方面理论性不强,另一方面实践性也较差。正如教育专家所言:当前的教育科学研究要么严重“老化”,要么与教育改革实践脱节,亟待进一步改造和发展。作为教育学科中核心学科的“教育学”,基本还是前苏联凯洛夫那一套,400余本教育学教材大部分乏善可陈,非但不能成为教育改革的助力,而且还往往成为一种阻力。高师公共教育学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最大特点是很强的实践性,它直接产生于现实教育,并直接接受现实教育的挑战。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实施,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却未能与之相匹配。其最大的缺陷就在于不能完整地理解、解释与指导教育实践,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教育观念落后,未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彰显指导作用。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达成的转变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改革评价理念方法、深化课程管理制度这六大目标,教育学教材中没有对其诠释。当然更没有反映课改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以及教师教育专业的要求。
二是教学内容滞后,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学理论没有深入探索过。再如独生子女的教育、择校生、终身教育、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教育等,这些现象与问题几乎全无雏形、全无先例可循。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时,教育学课程就显得无能为力。
三是教育教学技能薄弱,制约师范生综合素质提高。对新教师的调查显示,尽管师范院校开设了教育学课程,但是由于缺少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新教师在语言运用、书面表达、备课、课堂教学、批改作业、班级管理、人际交往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欠缺。由于技能缺失,在教学中,新教师心理压力大,教态不自然,教学过程中语误频繁。不能很好地分析教材,对新课标的要求把握不准,组织教学方法单调,缺乏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事实表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在许多方面超越了教育学教材四编的范畴。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兴趣的启蒙者、科学方法的引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中小学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之际,高师公共教育学教材不能完整地理解、解释与指导教育实践之时,正是对教材提出挑战、进行全面反思之日,师范院校教育学课程应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二、整合型高师公共教育学教材建构的依据
(一)整合型教材建构的理论依据
高师公共教育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探索领域。它是以教育现象中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课程的综合化趋势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初露端倪,进入八九十年代后成为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改革的一股洪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著名的报告《从现在到2000年全球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指出:“面对复杂的需要,为了避免使得课程超载,解决的办法不是在现行内容中增添新的因素,考虑到有关各种学科的补充性和计划中的教育目的,而应把所有因素有机的构成一个新的复合的整体”。所以,适应形势的需要,对高师公共教育学教材的改革不能再搞简单的修修补补,必须突破囿于一门学科的狭隘观念,对其进行脱胎换骨的变革。
(二)整合型教材建构的实践要求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鲜活的教育实践要求并起了弱化或模糊教育学学科边界的作用。这种学科间边界的弱化和模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表明对教育学的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学校行政和领导四部分知识系统所作的界限明确的区分具有很大的人为性、片面性,因为教育实践永恒地产生出以前未曾发现的问题,教育实践并非如此分离分界。当无法对那些有待于去解答的问题的性质与范围进行限定时,就需要将这些领域多方面的研究集合起来,实质上就是需要学科边界的弱化或模糊化,因此,高师教育学教材的整合就成为历史之必然。
(三)整合型教材建构的时代呼唤
明天教师的素质如何,取决于今天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师本身是一本非常珍贵的教科书,教师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到世界观、人生观,小到一举手一投足,都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能以自己的高素质吸引学生,令学生钦佩,那么,学校教育就已经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一位教师要能够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靠的就是他的高素质。针对当前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最缺的不是学历而是高素质的现状,必须尽快地从培养教师的源头——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改革入手,将“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作为高师教育学改革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指出:“师范大学要办好”,“不办好师范教育,教师就没有来源”。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李蒸所说:“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并不限于一个学校的自身,就国家民族来说,师范生负有承继与传递本国固有文化的责任,同时亦有吸收外来文化与创造新文化的责任。”“尤其重要者,师范教育近代被称为精神国防的堡垒,亦即民族精神与本国文化的保障。”他强调:“师范教育的主旨在于发展完全人格,使知识、感情、意志、思想、行动等皆臻健全,即所谓树立做人模范之事业。”他特别指出教师的“教育专业精神和完全人格,必须在师范学校之特殊的环境中养成之。”
三、整合型高师公共教育学教材的特点
(一)整合型教材体现的是大教育观
原有四编结构的教育学教材是一种小教育观,它的理论范畴局限于学校内部的教育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学校行政和领导,而整合型高师公共教育学教材从大教育观出发,内容是综合的,涵盖面广。“整合”一词由英文integration译来,可将其译为“整体”、“结合”、“集成”和“同化”等,但都不如“整合”达意。“整合”,有综合之意,“整合”既准确表述了事物间的动态作用,又强调了事物间结成一个整体的独特性质。整合教育学资源的基本思路就是将教育类课程视为一个系统,教育学教材应置于整个教育类课程框架中加以建构。在尊重教育学科体系的前提下,本着强化基础、突出实用、反映前沿、面向基础教育和教师的原则,通过对系统各资源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发挥教育学的最大效益。“整合”绝不是包罗万象,要从教育科学众多分支学科当中进行筛选,使教育学教材与其他教育学科教材在体系和内容上有合理分工、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筛选的范围是:教育概论,教育社会学,中外教育史,课程教学论、教育科研方法、教学评价、班主任工作艺术和校外教育等。根据实际需要,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将所选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与建构,将相关内容“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样一方面有助于解决理论部分浅薄空疏问题,又可增强这门学科部分内容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二)整合型教材呈现的是开放式结构
原有四编结构的教育学教材基本是封闭的一点论,如教师中心论或学生中心论,教法论或学法论等等。整合型高师公共教育学教材则是开放的两点论:既研究教,又研究导;既研究教师,又研究学生;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既研究课内,又研究课外;既研究历史,又研究现实;既研究理论,又研究实践。新编教材就是要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教法与学法、课内与课外、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热爱教育和热爱学生有机结合,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正如列夫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爱教育,那么他只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教育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
(三)理论性、实践性与操作性三性整合
教育学是理论性、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操作间的张力促使教育学转向具体的学校实践。新编教育学力图在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深度结合上,体现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锐意改革的精神意向。在向师范生普及教育学的知识同时,教会师范生研究教育实践,加强实证性的教育研究与操作。学习教育学不能只靠感觉,更不能靠词句的演绎。强调实证研究并不排斥教育学学习中所运用的一些哲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也不是只强调运用实验手段的实证研究。掌握知识、发现问题、说明道理在许多情况下只是学习教育学的最初工作,实际问题的解决是关键。以教育实践问题为基点,师范生立足于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是整个教育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应包括基于长期的实地调查研究。为引导师范生进一步探究并在实践中应用,书中每一章后边都要列有附录,即关于这一章内容的操作示例,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达到最优化的境地。
(四)高度、深度、宽度三度整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以开阔的胸襟、恢宏的气度和强大的消化能力,去接纳和吸收世界教育及当代教育思潮的多种营养的同时,也在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批判继承中不断地更新与发展。因此,整合型高师公共教育学教材的建构要向哲学要高度,即用正确的教育哲学思想指导教材的编写。在教材编写中必须向史学要深度,这是因为教育教学思想是中国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中国教育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了一系列教学规律,总结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和原则,为后来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要实现教材编写的最优化,就要以前人的劳动成果为积淀,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教材编写中还要向相关学科要宽度。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根据新教师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的教育学教材进行改革时,应将《课堂纪律管理的策略》、《教学最优化艺术》、《教师如何做研究》和《班主任工作艺术》等相关内容整合到新编教育学中。
新接一个班级,新教师首先面临的就是课堂纪律管理。课堂纪律管理是指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行为,不干扰教师上课,保证课堂目标的实现,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施加的外部控制与规则。这既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也是建立班集体的基础。新编教育学中整合了课堂纪律管理的策略,有助于师范生掌握课堂纪律管理的理论,使其懂得形成课堂纪律的原因不同,课堂纪律管理也不同。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要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新编教育学中整合了教学最优化艺术,有助于师范生掌握教学最优化的备课艺术、练习设计艺术、组织艺术、讲授艺术,教学最优化的德育渗透艺术、教学最优化的应变艺术和教学最优化的学法指导艺术等。教师是未来新教育的真实创造者,教师只有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才会体验到职业的内在尊严与快乐,才能在发展学生精神力量的同时,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新编教育学中整合了教师怎样搞研究,有助于使师范生懂得教师必须进行教育研究,问题即课题,教育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没有教育研究,就没有教育改革的理论;没有教育研究,就没有教育家。教育研究是提高教育质量、形成独立教育教学风格的要求。
(五)“备课-说课-上课”三课整合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学本身就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的统一;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反映。新编教育学旨在教会学生教书。备课-说课-上课,是优质课必备的三阶段。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无不凝结着教师备课的心血。备课要备导入,导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课型的需要;导语要短小精悍;形式要多种多样。备课要备讲授,要努力做到:设疑激趣相结合,增强讲授的吸引力;科学透辟两相顾,增强讲授的说服力;注重生动和形象,增强讲授的感染力。备课要备提问,优选问题,问在关键处;选准时机,问在该问处;掌握分寸,问在难易适中处;注意对象,问在学生需要处。备课要备结课,水到渠成,过渡自然;照应开头,结构完整;语言精练,干净利索;梳理归纳,画龙点睛;内外沟通,存疑开拓。说课,是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一种教学研究和交流的教学活动。说课是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以口语的表达方式,以教师为对象,讲解某课题的设想及理论依据。说课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学法和说教学过程。说课的技巧,包括说“准”教材;说“明”教法;说“会”学法;说“清”教学意图;说“清”练习层次。
如果教师的方法得当,会使学生由“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需要掌握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教学目的:正确并且准确;教学组织:序、量、度科学;师生关系: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最佳结合;教学效果:教会学生学习;教师教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教学语言:准、精、美、活,富有特色;教师板书:端正、符合规范;教学媒体:熟练科学地运用。
作者:王鑫 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