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政教育学对伦理学的借鉴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论思政教育学对伦理学的借鉴,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论思政教育学对伦理学的借鉴

1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相关分支学科的借鉴

1.1思想政治教育对规范理论学的借鉴

规范伦理学是侧重于道德体系研究的科学,它把研究的重点指向现实生活,“强调通过探讨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应该与不应该之间的界限与标准,论证道德的价值,制定道德的规范,以指导和约束人们的生活实践”。②规范伦理学通过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方式将人类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具体地表现出来,以规范人们道德行为和推动社会道德进步。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道德教育就是要通过一定的载体,采用一定的方法,将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规范传授给人们,使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行为。要达到这个目的,制定合适的道德规范是前提条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状况,研究具体的道德规范。在当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任务,以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为目标,研究符合时代要求的具体道德规范,并引导人们将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

1.2思想政治教育对应用理论学的借鉴

“应用伦理学是以规范伦理学的原理为依据,着重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伦理学研究类型的方法。”③应用伦理学是在描述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的基础上,结合道德生活的具体领域,有针对性地运用新的视角来研究社会道德现象,它在不同的具体道德领域又形成了不同的分支学科,比如经济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网络伦理学等。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涉及人的思想道德情感方面的内容,这些社会领域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相应的道德规范的引导,对于社会思想道德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内容。伦理学分支学科的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开拓了更宽的视野和提供更多、更直接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借鉴其原理和内容,并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将其转化为符合本学科需要的内容,合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方法,对人们的思想品德观念与行为进行引导,促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素质。

2思想政治教育学对伦理学理论成果的借鉴

道德是伦理学的专门研究对象,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伦理学的很多内容可以被思想政治教育学直接吸纳进来,从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使之更好地发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拓展中,需要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伦理学基础,这就需要借鉴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例如借鉴道德功能理论、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理论、道德他律理论、道德评价理论、道德终极标准理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等。

2.1道德的功能理论

道德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产生。但是,道德一经产生,就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反作用于这个物质基础,发挥巨大的能动作用。正确的道德意识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错误的道德意识则会阻碍社会的进步。道德主要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辩护功能和调节功能,这些功能相互作用,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节作用。认识、教育和辩护的功能是道德的基本功能,但是三者都不是道德的最终目的,道德认识、道德教育和道德辩护都是为道德调节服务,最终达到培养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人的目标。在道德的这四个功能中,思想政治教育学尤其要重视道德的教育功能,通过各种手段,传授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内容,为我国的发展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学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充分地认识到优良道德的功能,合理地利用这些功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开展,解决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要求同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公民。

2.2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理论

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是道德实践的两个基本的方面,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道德实践的主要内容。道德选择“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价值准则、善恶冲突之间所作的自觉自愿的抉择。”④道德选择直接反映了选择主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层次,一个人进行怎样的道德选择直接由自身的思想意识所决定,同时也受到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道德行为则是在道德选择之后,将一定的道德要求、道德观点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在这种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的,可以用善恶来评价的行为。道德选择影响甚至决定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经过他人和社会的评价之后又反作用于道德选择,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们正确的观念,最终形成正确的、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需要从观念、意识入手,用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在社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并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引导人们将这些观念内化为自己的品质,最终以行动表现在自己的实践活动当中。

2.3道德他律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价值既不是来自于神,也不是来自于社会权威,而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人们“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⑤道德他律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道德主体受制于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受到客观必然性的制约;另一方面,道德主体受制于其他人和社会,不是完全由自己个人的想法所决定。道德他律的目的是通过外在的道德规范指引道德主体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最终达到道德自律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用一定的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产生他律作用,以期形成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道德的他律性正符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式,它首先需要的是制定良好的道德规范来引导人们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走向,同时要在社会中大力宣传,加强道德的他律,让社会成员逐渐将这种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进而实现道德的自律,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的人。

2.4道德评价理论

道德评价是伦理学的一个基本范畴,《伦理学大辞典》对道德评价的解释是:“道德评价是指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直接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或个人心理活动,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判断,表明褒贬态度。”道德评价侧重于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人们在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广泛认同的调节社会关系的规范,因此道德评价具有社会调节的功能。道德评价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的行为,也就是对社会的某一主体的行为进行评价;二是对人类的某种一般的社会现象进行评价。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评价在一定的社会历史中进行,必然具有社会历史性,但是道德评价又是一个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过程,总是为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服务。他还指出,“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德评价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的。在当前,评价道德是善还是恶,必须要以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准。

2.5道德终极标准理论

终极道德判断标准是指能够推导出一切道德规范的标准,可以用来衡量一切行为善恶和道德标准优劣的终极标准。这个标准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总标准和两个分标准。总标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遵循的道德终极标准:增减每个人的利益总量。分标准1,是在人们利益不发生冲突而可以两全情况下的道德终极标准,亦即所谓的帕累托标准:无害一人地增加利益总量。分标准2,是在人们利益发生冲突而不能两全的情况下的道德终极标准:‘最大利益净余额标准’———它在他人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表现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标准;而在自我利益与他人或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表现为‘无私利他、自我牺牲’标准。”⑥道德终极标准理论强调的任何道德都要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尽可能地使社会及其成员获得最多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是要把道德终极标准作为制定教育内容的标准,以集体主义价值观引导人民群众,正确地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在特定的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选择。当前,我国的统治阶级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为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我们应该集中人民群众的力量,“无害一人地增加利益总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6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道德是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产生,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种支持性资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制度等进行理论上的论证和实践上的推进,促进我国经济、文明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主要包括了为人们服务的原则、集体主义原则、人道主义原则、社会公正原则、诚信原则。道德的具体内容包括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与现实、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这些原则和道德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的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提供具体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要把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传授给人们,使人们把道德规范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并在实践中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一些不良思想道德的冲击,我国人们的道德水平受到很大的影响,不良道德现象时有发生。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育人育德的作用,既不偏离党和国家的有关道德规范准则,又根据对象的具体情况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使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转为人们的优良品德,从而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者:周伟 李维昌 单位:云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