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公共教育学的有效教学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论高校公共教育学的有效教学,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论高校公共教育学的有效教学

一、当前“公共教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有效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的理念是由英国教育哲学家赫斯特提出的。20世纪中期,教师重视学生的人格道德培养,忽视教学效能,赫斯特针对这一现象重点研究了教师的具体行为对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影响,提出“有效教学”和“效能型教师”的概念。[2]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并不取决于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态度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否取得进步或发展,这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目前高校教师一般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他们对教育学理论有过系统的学习,也在研究生期间对相应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专业性强,理论知识丰富,但是他们缺乏教学经验,在课堂上很难把理论和基础教育实践相结合。此外,大多数教师还同时承担其他教育类课程,在备课时难免仓促,甚至有的教师将时间都留给专业课,而公共教育学就随便备一备就去上课,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教育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自我培养意识淡薄,轻视公共课

由于教育学是师范生的一门公共课,相当部分学生对公共课的重视程度远低于专业课,在他们看来,学这一门课不是为了将来走上教师岗位打好理论基础,而是为了应付考试拿学分,有一部分学生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热情不高,更谈不上自觉地去培养师范生的素质。笔者每学期进行新班教学之前都会对学生进行现场调查,比如“你为什么选择师范专业?”“你将来想要当老师吗?”“你对教师这个职业如何看待?”“学习教育学的目的是什么?”等。经调查发现,只有大约15%的学生是自己选择了师范专业,并且目标明确,就是为了当教师,其余同学或者是高考成绩不理想只能选择师范专业,或者是家里长辈要求他们选择师范专业。而想要从事教师行业的学生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是因为喜欢教师职业才打算将来当教师,一半以上都是为了有个固定的岗位,不至于被人看不起。基于这样的目的,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只有10%左右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而认真学习教育学,其他学生觉得自己将来不会当教师,没必要把时间花在教育学这门公共课上,他们一般只有在讲到有趣的典型案例时才会集中注意力听讲。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师范生缺乏相应的角色意识,没有具体明确的学习目的,导致学习动力不足,上课过于被动,这是造成公共教育学教学效果差的重要原因。[3]

(三)教育学教材重理论而轻实践

我国大多数教育学教科书都将教育学定位为“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从这个定位看,教育学应该是理论实践皆具备的一门学科。但目前众多《教育学》教材在内容上大都“欲求大而全的体系”有“或失则多”之嫌[4]。内容涵盖了教育发展史、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发展改革、教学模式、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作者以求用一本教科书来涵盖教育所有领域问题的想法,导致《教育学》变成“一种教育知识陈述的框架,各章各节提供一堆又一堆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的知识,像是‘教育工作手册’。其框架既不符合教育实践的逻辑,其论证也不足以激发理性的思考。”[1]这样的教材无法突出重点,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两难问题,教材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是重点,必需讲授,但由于课时所限,只能在表面一扫而过,无法深入探讨;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能机械背诵一堆概念规律原则,无法将这些背下来的理论在实践中运用,导致在日后的模拟教学和实习中总是出问题,例如教师觉得在“公共教育学”的课上明明讲过教学原则中的“直观性原则”,学生也都知道,但在模拟教学中,学生在讲授小学数学课时,总是应用抽象的式子来讲授,不会将“直观性原则”这一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四)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由于“公共教育学”这门课的任务定位不准,教材编排不合理,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教师上课时为了能在54个课时内将所有内容传授给学生,往往采取的就是传统的讲授法。目前大多数公共教育学教师的上课模式都是对着PPT“照本宣科”,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昏昏欲睡,课堂基本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的空间时间几乎没有。同时由于一些新教师没有基层实践经验,他们在上课时只能从理论到理论,从政治、哲学、经济等角度出发来给学生分析教育学的原理,无法将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加深理解,学生听完之后更觉得空洞抽象难以理解,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慢慢的,他们在课堂就进入了不听不讲不思考的“上课模式”。另一方面,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对学生起到教学的示范性作用。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讲授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特点,教学有因材施教、启发性等原则,但是教师本身的教学却没有体现这些特点、原则,无法让学生在课堂将现学的理论原则跟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联系,而学生在进行教育学这门学科的学习时还未开始进行实习,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二、公共教育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建议

(一)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现有的教材过于注重科学性原则,对实践性有所忽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多寻找一些相应的课程资源,有意识地对教材进行整合[5]。教师可以和校内同专业的教师实现资源共享,也可以利用带毕业生到中小学实习的时候,进行实地取材,和中小学教师、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搜集一些案例、资源,或者从各类书籍、音像资源中寻找可用的资料,加大对教材的整合力度,改变以往只利用教育学教材备课的局面。另一方面,虽然都是师范专业的学生,但不同院校的学生水平也有所不同,毕业后的去向也就有所不同,比如211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就比普通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更有可能去重点中小学从事教师职业,他们将来面对的学生水平也就有了区别,所以不同院校的教师也要根据自己学生将来可能从教的学校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源准备,在选材上要切合学生可能的工作实际。同时,同一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学科教学也有很大区别,所以教师在备课时部分章节的内容切忌一个教案全部专业的学生通用,要尽量体现出不同专业的特点,例如在给音乐专业的学生和数学专业的学生讲授教师的示范性特点时,应该呈现不同的教学案例。当然,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的话,教学最好分专业进行,因为大班教学比较难以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不同专业的特点。

(二)教师应有意识地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避免教学单一性

虽然现在有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会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但并非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是现代的教学方式,有的老师上课的时候只会对着多媒体上呈现的课件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方式依旧是传统的方式[6]。所以教师应该学会更大程度地利用这些先进条件来改进教学。例如在讲到教学原则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课堂教学录像片段,让学生结合教学实践来理解教学原则的含义、运用及要求,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教学原则的印象,还能明白在什么教学情境中运用哪条原则。由于学生在上《教育学》时还未去学校见习实习,要让教师带着一班学生去学校见习也不是容易的事,在脱离实践的环境中,让学生面对着课本中干巴巴的文字来理解理论,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疲惫感,使他们对这门课降低了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教学录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上述传统教学的缺陷。再者,单向讲授教学亦不再适合有效课堂。学生不是一个接受知识的机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理论,而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来进行探究式学习,在课堂的后半部分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些不同的案例,让学生在组内探讨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教师最后将各组学生的方案粗略整理,点评分析,及时给学生反馈,以使其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除了小组合作之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加入问题教学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以丰富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学校条件(领导的支持、课时的增加)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到课外实践,下到中小学见习、实习,或者采取课内实践,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课、实践如何集体备课。另一方面,教师在讲授教育学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时刻记住自己的示范性作用,将教育理论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真正地理解这些理论。此外,在每次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应反思新采取的教学方式的优缺点,以便在下一次课更好地加以改进。

(三)树立学生正确的师范精神,转变学生对教育学的学习态度

正确的师范精神,要求师范生能够按照教师角色所要求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去约束自己行为的精神,它往往与热爱教师职业、积极主动学习教育类课程、自觉地以教师应有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联系在一起的[3]。正确的师范精神会提高师范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正确师范精神的培养。要树立学生正确的师范精神,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呈现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和教育事迹,例如“优秀山区教师颁奖礼”,以及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教育类电影,让学生从真实的事例或电影故事中受到感染,转变以往对教师职业错误的看法。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充分带动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给学生主动探索、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

作者:郑静婉 单位: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 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