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活教育理论对红色经典教学的启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谈生活教育理论对红色经典教学的启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谈生活教育理论对红色经典教学的启示

摘要:红色经典是反映中国革命年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教学资源,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却常出现“现实困惑”,具体表现为:对学生认知距离的忽视、理性语文教学的缺失、文本生命形实的分离。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积极探索开展红色经典教学的具体路径,即立足学生本位,拉近文本距离;创设思辨课堂,养成语文品格;追寻文本生命,升华家国情怀,以期让红色经典的教学真正向学生生活世界回归,进入学生生命发展的历程,实现学生红色经典学习的现实在场。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红色经典;教学困境;向生活世界回归

红色经典作为反映中国革命年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成为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初心与革命进程的重要内容。因而,如何更好地通过语文教学引领学生触摸红色经典作品,汲取红色文化养分,传承红色基因,成了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涵

陶行知先生基于中国国情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强调的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强调教学做合一。那么何为“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1]简言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由此可见,“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生活法。该主张反对把教学与社会需要、个人需要割裂开,强调无论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等都是为了生活所必需,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也同时影响着生活及所处其中的人。它强调与单纯的知识学习不同,学生通过真正理解所学内容,能够运用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逐渐丰富与成熟自我认知,从而积极适应与引领现实生活。同时,“生活教育理论”重视实践的价值。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提倡“教学做合一”,突出“做”的地位,通过“做”将教与学有机统一起来,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与过程性。其基本特征是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教,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这一过程既要求教师以一定的工作目标和价值观为引导,及时审视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行为,在不断辩证否定自我的过程中实现真正成长,也旨在引导学生以所学内容为中介,回归现实生活,实现自我身心成长。值得注意的是,“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创造力。先生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认为创造力产生的前提是主体性的人,归宿也是人的价值的创造与体现。他曾指出“所以要创造,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2]。先生认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做是劳力上劳心,它需要一定的思想、行动和新价值的产生。于教师而言,教师教的前提是行,是身临其境,是自己敢于真正动手尝试,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教学,敢于创新,才能更好引导学生自觉发展,真正实现有效教学;于学生而言,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体会知识、运用知识、锻炼自我,才能于潜移默化中拥有创造觉悟,掌握与提升生活实践创造能力。因此,我们的教育内容不能架空现实生活,需走进学生现实世界,尽可能地融入灵动的生活,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去尊重与理解生活的意义,获得更为丰盈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信仰。

二、现实困惑:红色经典教学的实践困境

红色经典教学,泛指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教学。当前,初中语文在积极推进红色经典教学中仍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

(一)对学生认知距离的忽视

带领学生与革命历史“相遇”,获得革命情感的熏陶,是红色经典教学价值的初衷,也是学生体验与感悟红色文化,实现主体性地位的过程。由于文化多样性和价值多元化的挑战,加之时下中学生无论是时空还是情感上都与“红色经典”题材类的文本存在一定的认知距离,导致很多学生在理解、认同革命人物与革命文化中难以引发思想共鸣。有的语文教师在红色经典教学中往往仍执着于“标签式”的讲解,过分强调背景导入、故事叙说、人物形象总结,看似“面面俱到”的背后,实则是对学生认知距离的忽视,而漠视与架空学生的现实生活、先期理解以及内心世界的文本解读,只会让学生习得一种框架式的认知与感受,浅层理解革命历程与英雄情怀。长此以往,学生将逐渐失去阅读红色经典的兴趣,甚至会以局外人的角色评价与拔高红色经典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游离于学生个体体验与现实生活之外的师生课堂互动,势必导致学生难以真正走进人物内心,理解革命理想,感染革命能量,更无从积极主动地以全新的价值观审视自我,内化与传承红色基因。

(二)理性语文教学的缺失

语文教学常常是一种感性指导下的教育,需要语文教师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触摸与感知,但也需将理性分析贯穿其中,以期实现学生生命价值的最大化。理性语文教学关注理性思维的培养,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追求生命意义的实现与超越,为学生精神世界健全、丰富与自由充实地发展提供了可能[3]。红色经典教学中,语文教师常常充满激情地朗读,随时地动情,引导学生一遍遍地齐读,以感情代替深入文本逻辑分析,以掌声代替学生深思后的个性表达,无形中自我放大非此即彼的革命立场,缺乏了从感知到理解、从文本到内心、从体验走向现实的逻辑分析过程,恰恰走向“鲜活个性生命精神”传承的终结。一味重视情感渲染的红色经典教学课堂,让语文课程失去了应有的根基,让红色经典文本的独特价值难以发挥,也使学生在品读中失去了与作者、世界及时代的联系,难以培养学生透过革命英雄形象启动自我理性思维,富于理性地在个人生活世界中追求至善至美的美好品质。

(三)文本生命形实的分离

形实结合彰显着文本生命的整体性。就红色经典教学而言,只有将革命传统作品的故事内容与流淌在文字里的精神内核相结合,才能实现教学内容的形实兼顾,保证文本生命的整全。受当前课程评价体系的影响,当下语文红色经典教学常常忽视文本生命的整体性,出现形实分离的经典作品异化解读。语文教师在红色经典文本的教学中,仍然深度迷信于篇目内容的文体、词句、手法的系统化赏析,忽视引导学生对文字背后的意境、人性、情感等思想的深潜。面面俱到的讲解,既造成了人文分离下的经典文学的浅层解析,又有悖于经典题材的文本意旨和革命者的思想格局。形实分离的教学,脱离了作者的生命境遇与创作姿态,也无视了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精神赋形,阻碍了学生依托语言理解与体会人物品质,学生最终也难以走进“历史情境”,去感知真切的灵魂,在红色经典中沉淀自我,自觉认同革命情怀,肩负起内化与传承红色基因精神内核的使命。

三、向生活世界回归:红色经典教学的内化点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经过长期艰苦探索而成,始终坚持教育要走进生活、拥抱生活,理性地回归生活世界。重新审视该理论的基本内涵,为语文红色经典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对着力解决红色经典教学的困境起到积极作用。

(一)立足学生本位,拉近文本距离

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方法指导中提到“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生学”的前提是教师要了解每位学生的学情,因此,教师要立足学生本位,关注真实学情。学生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兴趣爱好等都会影响教学成效,为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应充分利用全方位的信息和资源,激发先期认知,唤醒内心共鸣,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认知距离。尽可能地还原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平等、互信、和谐的氛围中消除与文本的距离感,主动接受革命熏陶,这一过程中学生对革命传统的认知虽有差异,但个人学习兴趣被唤醒,先期认知被激活,实现了主体学习意识的自我觉醒,为后期在思维的碰撞中走进文本和领会革命精神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到革命文化与他们所处生活世界的关联。学生只有在现实的生活世界里,将红色经典文本与当下生活场景进行链接与比较,才能产生更多思考与表达,追求符合时代脉搏的积极生活态度。基于此,学生才能真正构建与文本的主体对话,理解红色经典中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努力践行革命精神,真正实现认知距离的缩短。

(二)创设思辨课堂,养成语文品格

生活教育理论指出: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好的语文课堂,应当拥有内在逻辑讲解,关注思考过程,使学生在吸纳、内化知识中能够实现经验再生长,拓展思想深度,实现语文品格上的新作为,将语文学习最终回归到生活。红色经典教学中,要创设思辨课堂,意味着教师不能再用狭隘的眼光来品读字、词、段、句,不能局限于常规的赏析范式,应站在创作的高度,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揣摩文字创作背后的深意与作品的价值取向,总结红色经典作品的典型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关联。此外,思辨语文课堂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品格,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唤醒与洗礼,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肩负责任与担当。基于此,红色经典教学要为学生的个性表达和思维拓展搭建弹性平台,在研读文本中鼓励学生表达独立见解,让学生能最终走出文本,将获得的思想浸润融入现实生活。学生的独立表达既可以是完整流畅的品评交流,也可以是“心灵之思”的读写结合,在读写体验中感悟“语言力量”。

(三)追寻文本生命,升华家国情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育要理性地回归生活世界,意味着教育要基于人的生活空间,引导人积极探寻生活的意义。红色经典作品教学承担着传承革命传统文化、彰显革命传统精神、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时代使命[4]。教学过程中为避免红色经典文本生命形实的分离,就要在人文互证下,立足语言文字,追寻革命题材文本生命的整全,让红色经典的教学真正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互证下的红色经典教学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篇课文内容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全方位地探寻革命者的人生历程,多角度地感悟他们的崇高人格,帮助学生打开情感之门,沉浸文本,自然感受流淌在文字里的思想内容和真挚的革命情感。教师可依托丰富多彩的活动与体验,以专题带动知识内容的形式,引导学生搜集相关革命历史事迹、表演革命故事,或者借助VR技术体验革命场景,以开放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认同作者作为一个时代中人的创作意图,增进学生的民族归属感与自豪感。与此同时,追寻文本生命的整全还要求教师在红色经典教学中要立足语言文字,深潜“细节”,在涵泳品味中触摸革命历史,领悟红色精神,汲取革命力量。

参考文献:

[1]徐莹晖.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147-148.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526.

[3]张达红.理性语文教学:培养明理善辨的公民[J].2015,(4):61-65.

[4]孙娜.部编版初中“红色经典”作品编制及教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9.

作者:陈红 单位:苏州市相城区春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