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浅论教育学的视角高校师生关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关系作为高校中一种基础的人际关系,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种关系的存在形式是判断师德优劣的重要外显因素之一。表面化的师生关系与心理化的师生关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的作用迥异。师生关系之间的现实关系是不断变化和丰富多样的,可以以教育学等学科视角进行研究〔1〕。分析高校辅导员师生关系的类型及构建理论,是每一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学;师德;辅导员;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师与生之间,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直接交往与联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微妙的情感,相处和谐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人生轨迹,相处不当便易造成学生叛逆,甚至是自弃人生这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力量使用正确便可以凭借和学生所建立的那种“天然”的情感纽带关系,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上所具有的优势,入心、入脑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帮助大学生认清在他们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所遇到的诸多迫切需要认识而自身又难以认识清楚的问题〔2〕。
一、辅导员工作角色内涵的转变
人际关系中,交往双方由于角色任务的不同,必将导致处事的行为存在差别。高校辅导员工作中有多元化的任务,在与学生交流的不同情境中,展现出多重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辅导员角色并非一成不变。目前我国处于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开放程度和民主化程度都在提升的趋势中经历着各方面深刻的变化,形成了影响当代高校环境发展的外部环境。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传统辅导员工作角色内涵的“四个强调”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日常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角色内涵要扩大,具体表现如下:
作者: 单位:
(一)传统辅导员的工作角色内涵强调辅导员是社会的责任者,忽视了辅导员的个体生命价值
辅导员肩负完成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责任,社会责任极重。与此同时,辅导员如何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这需要帮助他们完成专业化的成长,从职业新手到职业专家的成长过程;从关注职场到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过程。经历此过程,辅导员便在职业生涯中完成了社会责任与个人自我生命价值的双实现。
(二)传统辅导员的工作角色内涵强调辅导员的权威性,忽视了辅导员与学生的合作关系
受这种权威性的思想影响,高校学生具有了较强的依赖性和向师性。不言而喻,教师在学生心中具有天然的权威,虽然此种权威有利于辅导员开展工作,但是单纯靠权威来维护辅导员的特权是不可取的,久而久之极易产生专制的教育行为。所以辅导员要树立改变传统观念的意识,学会尊重与信任学生,建立新型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高校学生虽然处于拔节孕穗期,但他们自主独立的人格已经初步形成,并且经过高中学习已经掌握一定的通识性知识,具备完成一定教育活动任务的能力。辅导员基于学生能力的前提,与学生相互合作,形成合力,通过发挥同辈群体的力量打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元化的有效途径。
(三)传统辅导员的工作角色内涵强调辅导员是实践管理者,忽视了辅导员是理论研究者的角色
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琐碎、欠缺规律性、时常突发棘手事件,这些工作占据了辅导员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应该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应该渗透着人文精神,是一种不间断的、无止境的探究与完善的过程。教育家波斯纳认为:成功=经验+反思。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反思形成工作理念,用于指导工作。这便是一种研究,可是行动研究,也可是叙事研究。只有不断反思、总结、研究,才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获得成效。
(四)传统辅导员的工作角色内涵强调辅导员的单边管理,忽视了教学管理的双边性
辅导员虽然在教育管理中是占主动的一方,但是高校学生有权且具备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所以同样应重视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在双边互动关系中,生成各自的意义,继而相互影响、相互交换,最终创生出管理育人的新境界。辅导员在实践“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三全育人”等教育管理理念中,要学会建立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新关系,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主动帮助、指引学生成长,而非强制性地塑造他们。
二、辅导员师生关系与师德
高校学生作为青年人的主要群体,容易受到多种道德价值观的影响,表现得更加困惑。若辅导员自身的道德行为与给予学生的道德教育之间不一致,会导致学生滋生两面人格,行为表里不一。师生关系的存在形式是判断师德优劣的重要外显因素。若辅导员具有较高的师德,必将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反之不良的师生关系将长期盘踞,影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从师生关系的心理交往层面来看,可将辅导员的师生关系对立地分为两类:
(一)辅导员师生关系表面化
由于辅导员工作内容的琐碎、管理人数较多等因素,导致大多数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属于表面化。其现象就是,有些学生总是在辅导员面前展现自己完美的一面,但离开辅导员后立即“打回原形”,可谓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甚至在同学中恶意破坏辅导员师德风范形象。更有一些同学为了在校期间可以多获些荣誉而刻意与辅导员接近,这样的学生内心深处充满了功利色彩。即使他们能顺利地将辅导员布置的任务完成,但其心里却是充满了抱怨。卢梭在《爱弥儿》中论述:“学生把老师只看作他在儿童时候遇到的灾难,而老师则把学生看作一个沉重的负担,巴不得把他卸掉;他们都同样盼望彼此摆脱的时刻早日到来;由于他们之间从来没有真心诚意的依依不舍的情谊,所以,一个是心不在焉,一个是不服管教。”〔3〕这与辅导员的师生关系表面化何其相似。所以出现此类问题辅导员应引起警觉,要在反思自我的基础上,对他们投入更多有效的教育管理经历,及时予以正确价值观引导。当然,有些时候师生关系表面化的问题也会出现在辅导员一方。他们会抓住这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利用他们趋近功利之心帮助辅导员完成教育管理工作,这样甚是不该,更有悖于师德规范。从表面上看这类师生关系处于和谐状态,但内部却是钩心斗角,还会波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单从辅导员的管理工作角度来看,虽然在这一师生关系中辅导员也可将学生管理工作做好,但是这种管理是处于较低层面的,缺少情感的,未能给予学生深刻的教育意义。
(二)辅导员师生关系心理化
这是一种深层次的、理想化的师生关系。它将辅导员和学生的心紧紧系在一起,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亲情体现。这种关系一旦确立后,学生将把辅导员当作亲人般来依靠。因此此种师生关系也最具真实性、可信性。正如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有这样一条定律:“倘若你给予一个人充分的信任,那么这个人将不会轻易做出背叛你的行为。”所以作为辅导员,应该学会抓住各种机会,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与辅导员之间能彼此信任、相互关心、共同成长,那么心理化的辅导员师生关系就此产生,继而学生便能按照辅导员的育人计划成长。虽然建立这样师生关系有一定困难,同时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但应成为辅导员在职业生涯中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三、理想的辅导员师生关系的建立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遵循教育管理以及大学生成长规律,树立科学教育观。在教育管理中,辅导员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把学生作为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促其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使他们具有适应社会和时代的素质。
(一)在尊重学生人格中建立辅导员的师生关系
在人格上,师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辅导员与学生都是一定社会中的独立个体,都是社会公民的一分子,处于政治上平等的地位,没有尊卑之分。如果是辅导员的主动行为对学生的人格产生影响,那么此过程中辅导员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反之亦然。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矛盾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相互规定、相互依存、相互对立,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换,所以辅导员为主体与学生为客体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变。因此以尊重人格来说,师与生可以在主客体关系相互转换中得到同步促进式发展。教育家刘道玉曾这样提问:“究竟怎样才能够做到以人为本呢?”他回答到:“最关键的一点是,必须牢固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大学不仅因大师而大,还因大学生而大,无论大学生或是小学生,他们的人格必须得到尊重,教师用语必须人性化,禁止使用伤害学生心灵的语言,他们的志趣和爱好必须得到保证,他们有学习研究著作署名和发表不同学术见解的权利,包括分数在内的隐私必须得到保护〔4〕。”辅导员和学生应在不同角度成为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这是一种教育行为的尊重,是一种人格平等的表现。
(二)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建立辅导员的师生关系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尽管对教育的理解存在着外铄与内发的差异,但古今中外就“教育首要应是道德教育”这命题观点一致。在德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双方道德都不断地提升。辅导员是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在以辅导员为主体的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影响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同时,教育规律告诉我们“教学相长”,因此,大学生的某一积极的道德行为也会引起辅导员的心理变化,从而触动辅导员转变不良的认知和观念,使自身道德结构不断完善。这一规律实则也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主客体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促进理想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在师德制度建设中建立辅导员的师生关系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少数辅导员没能抵挡住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身在曹营心在汉”,没能把全部精力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或把经济大潮中一些不良的风气沾染至教育管理领域。然而,除了在日常工作中通过交往建立师生关系外,辅导员自身师德的示范也是建立理想型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校管理情境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力求以制度促保障,适时出台相应的制度对辅导员的师德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如北师大,学校组建了党委教师工作部,成立了师德建设与监督委员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健全师德师风日常督导评估机制;学校成立人才引领跨部门审核小组,在新教师入职培训中设置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内容,严把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的入口关;在职称晋升、续聘、考核中专门增加师德师风审核环节〔5〕。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对辅导员师德规章制度的建立,坚持不懈地把师德师风作为辅导员评价的第一标准,明确对辅导员的师德要求,使辅导员的工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管理的典范。
(四)在主体性教育中建立辅导员的师生关系
在教育现实领域,存在两种传统的师生观:一种是专制型的师生观,一种是放任型的师生观。这两种师生观的教育结果都会导致师生之间没有真正的情感。主体性教育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关于传统教育中两种对立师生关系命题的合题,体现了教育爱与教育责任感的有机统一,它认为师生关系应以民主平等为基本原则。主体性教育的内涵与科学的学生观一脉相承。对学生而言,学生是需要辅导员指导和社会关爱的生命个体。他们是学习的能动体、创造体和自由的选择体,是具有自我思想感情、独立人格、受法律保护的个体,是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绝对主体,他们的需要、尊严、兴趣都应当得到合理的满足与尊重。因此不应把学生简单化地当做可屈服、任辅导员摆布的对象,也不能对学生采取“树大自然直”式的任其放任自流的成长。
(五)在情感化的关系氛围中建立辅导员的师生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影响大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着眼于学生的精神生活。辅导员不能物化地将学生看作是没有生命的客观物体,是消极被动的需要接受教育的对象。教育应是充满情感的活动,辅导员应由物化的教育走向有情感的人化教育。高校的教育在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的思想教育在于人的培养,使人成为人,使人过得有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劝诫:“未来的教师,我亲爱的朋友!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6〕大学生是完整的生命体,他们要求自由的发展。辅导员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其本质是促进学生个体的精神成长,这种对于学生有情感的教育符合人的本性的要求。从无情感的物化教育向有情感的人性化教育转变,要求辅导员成为学生的精神关怀者,尊重学生的权利、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六)在全面引导的理念中建立辅导员的师生关系
031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主体建构过程,辅导员应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大学生素质的养成,不可能靠单纯“一刀切”式的成批量完成。其中,辅导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作为一个全面的引导者:第一,辅导员要牢记高校“立德树人”的工作使命,明确要在教育管理中面向所有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成长的巨大潜力;第二,辅导员要慎重地对学生展开评价,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要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动态地理解人的价值,注重评价与个体生活相联系;第三,辅导员要有反思的能力,能察觉出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是否因材施教,在实施奖励时,是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第四,辅导员要经常了解学生们的意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第五,辅导员要帮助学生们树立前景性目标,时时了解学生达到的进程及效果,督促审视,随时修正。在全面引导的理念中,辅导员与学生稳步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七)在开放动态的学生观中建立辅导员的师生关系
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大学生个体差异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表现出学生是具有不同素质的人,还表现出学生是拥有不同爱好、兴趣、追求,有独立意志的人。例如:学生面对没有被录取到自己所喜欢的专业,不免有一种失落感,甚至会不安心学习。教育家刘道玉曾言:“你们大可不必闹专业思想情绪,可以积极设法转入所喜欢的专业。”如果转专业没有达到,也不用气馁,把专业当作一种“载体”,着重训练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同时不要放弃自己的兴趣,尽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兴趣发挥到极致。因此辅导员能否巧妙地运用教育管理智慧,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是对辅导员职业素质的考验。辅导员只有在尊重和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权威,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果辅导员不懂教育智慧,甚至滥用,将在学生的发展上起到教育的负向功能。辅导员面对大学生要本着发展的目光关注每一个学生,充分看到学生在发展上的巨大潜能。由过去封闭静态的学生观转向开放动态的学生观,以生成性的目标引导学生发展,看到并引发学生内在强大的“向上生长的力量”。大学与所有学术研究机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育人为自己的崇高使命,而学生永远是教育的中心,不尊重人性的教育很难成为理想的大学。理想的大学理念中,辅导员与学生的理想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过程,是一种育人、育心、育德的教育心理活动,是一种人与人心灵沟通的、精神相契合的、价值观得以传递的实践教育活动。同时,辅导员在尊重、理解、爱护学生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学识、言行、境界、风范去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成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建立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把“利器”,有利于化解在教育管理中出现的矛盾,有利于师生双方道德及人格的共同升华。
参考文献
〔1〕经柏龙.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144.
〔2〕曲建武.建好辅导员队伍[N].光明日报,2012-06-25(16).
〔3〕卢梭.爱弥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9-30.
〔4〕刘道玉.教育问题探津[M].北京:北京出版社,2020(6):9,55,208.
〔5〕程建平.坚持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中国高等教育,2018(10):13-14.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18.
作者: 迟宝策 单位: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