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方式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方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方式

摘要:语文课堂中,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日渐受到重视。其中对语文审美能力、审美鉴赏的培养,更是成为语文综合素质能力中的一大主体。特从“加强对审美教育地位的认识,突出审美重要性”“审美情景创设,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运用联想教学法,发掘语文知识的审美价值”“转变审美教学方式,拓展学生阅读范围”四个方面进行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审美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一种“机械式”的,对语文语言的感知能力欠缺。在遇到具有鉴赏性的现实问题时,学生往往会出现一种比较呆滞的状态,这一状态的出现根本原因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更多只关注学生怎样去答题,怎样答对题,而忽略了语文核心教育中对审美能力的感知,学生也就渐渐失去对审美的认同和理解。在缺乏语文审美能力的情况下,学生的语文教育是不完整的,是有缺陷的。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四个核心素养之一,就有审美能力的提高。现代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但是审美能力的提升往往最容易被忽视。因此有必要对提高语文审美能力的教育方式进行探讨。

一、加强对审美教育地位的认识,突出审美重要性

语文学科作为小学教学中最基础的教育学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其智力发展,后续能力的持续发展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更注重学生对基础字词句的掌握,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多方面能力的提升,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只是单纯的成绩好,在语文的深度理解和掌握运用上却差强人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等都有所欠缺。使现代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出现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没有自己的判断思考能力,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薄弱。怎样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小学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更是一门极具审美性、创造性、艺术性的学科。文字的工具只是语文的表面形式,其内涵还包括具有审美的感知与体验。感知美、认识美、领略美,是教师对语文课堂审美把握的要求之一。课程标准中更是指出了“将语文的工具性与思想性有效统一结合”。审美上的提升在思想的提升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更应注重语文课堂的审美提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审美教育的开展不应只局限于纸上,只是文字上的符号,教师应该挑起对审美教育的大任,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真正使审美教育落实。想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先开始审美教育,将审美教育和语文深度融合在课堂中,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构建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判断力以及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水平的效果。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学的指南针。将审美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加强落实素质教育的实施,把审美教育带入教育改革与创新中,这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工作质量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开展审美教育是很有意义的、必不可少的。

二、审美情景创设,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小学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独特的意义,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背景知识以及暗藏作者所想表达的感情。因此教师要牢牢把握文章的情感表达,对教学课文进行相应的情景设计,以此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沉浸在有感情的环境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根据小学生容易被新事物吸引注意力的学习特点,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手段进行课堂情景的再现,优化学习的具体环境,可采取以下手段:选取经典相关视频进行播放,从动画的方面来吸引学生的目光,让他们沉浸其中;播放音频的方式来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声音之美,从听觉上去刺激学生对情景的融入;播放课文相关图片的内容,二次增强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用图画去引入课文的背景及环境;为加强学生对角色的理解,还可以进行人物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生通过剧场化、剧本化人物角色的亲身经历,能够极强地提高学习代入感;或者教师在教学到比较有难度的教学问题时,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使同学们形成小组,与他人合作,交流沟通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进行课文《观潮》教学时,可以先在上课之初对钱塘江大潮的真实情况进行视频的播放,让同学们更加直观真切地去感受大潮,给予同学们一个多感官的观潮体验。磅礴宏伟的大潮会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同学们沉浸在大自然的美丽之下,使同学们不觉发出对大自然的赞叹,调动学生学习钱塘江大潮的情感,以这样的情感方式引领同学们走进教学课堂。这样的授课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教学———“填鸭式”学习有极大的优势,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去感悟课堂,了解语文知识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联想教学法,发掘语文知识的审美价值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有意蕴深远的现代文章,也有继承中华传统之美的诗词歌赋。由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文化厚载力的深厚。教师们在教学诗词歌赋时,往往会发现学生对诗词歌赋理解时有较大的困难,学生对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不够,对艺术价值的体验不够深刻,无法充分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和诗人想表达的情感,如何提升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应充分利用联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层次地进入诗歌中去理解诗歌是提升学生对诗词审美能力的最佳方法。例如,教师在教学诗词《己亥杂诗》时,可以让学生对诗歌先进行朗诵,去感受龚自珍这首诗词的音律美,让学生从语言上先融入本诗的情感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穿插对龚自珍描写的意象,进行图片的播放,通过播放野画集落花和泥土春泥的图片,让同学们在朗诵中将图片和声音进行融合,进行联想,让学生头脑中产生画面。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注重对诗歌情感表达的引导,让学生在有了画面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学习,去感受诗中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鼓励学生多多对诗歌进行联想以及将联想的内容进行阐述。课堂之后,教师可以推荐与此意象或者此感情相同的诗歌进行推荐学习,让学生在对比诗词中,去学习他们的相同点,区分他们的不同点,进行广泛的诗词联系与联想。教师也可以在对同学们课余的作业布置上进行有关联想内容作业的布置,比如对一首诗进行鉴赏并将学生所见到的画面通过语言文字的方式进行展示描述,这样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将他们的联想能力大大提升。在这样一个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基础知识自然掌握牢固,同时他们的审美能力也日渐提升,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四、转变审美教学方式,拓展学生阅读范围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多是以“你讲我听”的方式进行,学生在课堂中不必动用大脑去进行思考,只需要听着教师的讲解记下笔记即可。这样传统的授课方式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而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健康能力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是迫在眉睫的。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呢?教师要善于转变教学方式,从多方位的角度去引领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育,以及拓展他们的视野范围,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以小学语文《普罗米修斯》授课为例,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改变只有教师讲的方式,让同学们参与到教学课程中来,让同学们对课本中的人物进行扮演,在他们话剧般的课堂扮演中,让他们去感受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物的感情以及这个神话所要表达的寓意。同时教师也应该设置一些有层次性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比如普罗米修斯遭受到哪些惩罚?为什么普罗米修斯要受到惩罚?普罗米修斯的做法带给了人间怎样的变化?普罗米修斯人物本身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同时教师在讲这篇课文时可以鼓励学生去寻找他们感兴趣的神话,然后在班里边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讲解,去分享自己的神话故事,在这样的转变课堂方式的情况下,让学生成为传授知识的主体。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当然不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对于处在启蒙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熏陶熏染和浸润,我国小学教材中对审美的培养是有限的,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课外对审美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对教材外的一些符合学生学习的具有审美能力的知识材料进行掌握,你在课堂上对学生有重点地进行推荐,对美的种类进行划分,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寻找与课文中有共鸣的美感,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了,审美能力也就跟着上去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打破对传统语文的分类,去鼓励学生寻找更多的知识材料,在班级内开展学习交流,他们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交流,在此交流基础上,教师可以宏观地把握一些对美的引导的关键点,把握大方向,让同学们成为主体。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能从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学习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及时抛弃传统的语文授课方式,改变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单项传输的方式,打破语文教学课堂的枯燥无聊的气氛,牢牢把握审美教育的特点,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审美教育的传授,利用多种形式,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真正能够拥有一双感知美、创造美、领略美的眼睛。拥有了审美能力,就能更好地走进作者所创作的世界,能够与千百年前的诗人共情,能够跨越时空,打破时间的界限,也能够突破空间的限制,能够足不出户而领略万千世界精彩和繁华。只有在拥有了对审美的能力鉴赏,才能真正对语文学习有一个较深层次的把握。

参考文献:

[1]刘晓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的研究[J].华夏教师,2019(15).

[2]张井勇.让小学语文和音乐在课堂中共舞[J].赤子(上中旬),2015(16).

作者:吴生宏 单位:甘肃省靖远县乌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