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思政课教师观照医学生生命教育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国内医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教育路径上具有同向性、一致性。思政课教师在逐步实现生命教育从国家战略到教材体系的落实、推动生命教育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过程中取得不少成绩,但在实践教育的路径方面依然存在亟须突破的难题,需要理清思路、创新方法、集合多方力量、挖掘优势资源,促进医学生生命教育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地发展,以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和生命品质。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医学生生命教育;对策
医学是直面生命的科学。医学院校的所有活动都是为“生命”服务的,只是源于学科专业的细化,其侧重点各有不同。实际上,国内生命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观照医学生生命教育则具有十分现实地意义。
一思政课教师观照医学生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
纵观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生命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密切地关系。生命教育蕴含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生命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关注生命、服务生命、实现生命又体现了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品性。
(一)医学生生命教育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价值遵循
医学生生命教育是“医乃仁术”理念的具体体现,旨在帮助医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维系生命、实现生命,是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死亡观、生命价值观的重要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医学生生命教育所提倡的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死亡观和生命价值观,本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培育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医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导向,注重人的“身—心—灵”的多元发展。马克思主义生命理论也十分丰富,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关心人的生物属性的保全,还关心人的社会属性的健全,更关心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它从不否认生命的独特性,相反更强调生命的宝贵和不可逆性,强调生命价值的实现。“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重要的是,其本质是让教育回归真正的原点: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之幸福的生命与快乐的生活为本”这一价值追求与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又完全吻合。
(二)医学生生命教育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医学生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职责。医学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的高水平医学人才。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包括医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的上旨在促进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只是在具体的教育目的上有所侧重。医学生生命教育重点在强调生命的科学性、知识性、伦理性和责任心,主要培养的是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这其中自然包括医疗卫生事业,它强调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具体落实和推行,在生命教育方面强调思想性、精神性和价值性。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其实效性和针对性,必须立足于医科院校的具体实践,在道德教育中注重强调“医德”的培养。医德教育最终都指向了医学生生命伦理和医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和发展。因此,医学生生命教育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两张皮”,在教育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三)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医学生生命教育实现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内容丰富、周期长、广度大、覆盖面广,为医学生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提供了可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强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作用。这一教育实现路径与生命教育的“认识生命、实现生命、维系生命、升华生命”的“知行合一”的路径基本一致。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跨本科、硕士、博士各个阶段,覆盖面广,涉及人员多,非常适合生命教育的“养成性”发展。因此,生命教育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意,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生命发展”基本理论的现实体现,也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载体。同时,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彰显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生命品性,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生命意识,实现生命价值,进而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政课教师关照医学生生命教育就显得理所应当。
二思政课教师观照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
国内生命教育虽然起步晚,但是一经传入就受到了各行各业的积极关注,尤其是受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积极关注和推动。
(一)思政课教师实现生命教育从国家战略到教材体系的落实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把生命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将生命教育纳入全民素质教育内容。2010年7月,教育部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将“生命教育”提高到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推进,生命教育的价值指向之一———“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在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修订2015年版和2018年版教材中都有明确的内容体现。虽然将生命教育纳入全民素质教育,提高到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和写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国家行为,但是也无不透露出思政课教师的推动和促进。
(二)思政课教师推动生命教育从教材体系向教学实践体系的转变
无论是集体行为还是个体实践,思政课教师历来都比较注重生命观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断更新生命教育的理念,以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课程价值的根本指向,强调医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在课程教学中丰富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通过案例分析、社会调研、小组讨论、课题研究等途径,关注医学生的生命健康,深化医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性认识,并引导医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自觉实现。但是,思政课教师关照医学生生命教育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亟待突破。
(三)思政课教师观照医学生生命教育亟须突破的难点
其一,思政课教师观照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出发点,大多都是基于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更多的是被迫的参与,积极主动参与医学生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的少。其二,思政课教师观照医学生生命教育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和专题讲座,其内容多是对生命的感性认识,对生命深层次的价值追问却涉及不多,缺乏更为理性地引导,无法满足医学生对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本质、生命的价值、死亡的必然、悲观情绪的处理等相关内容的期待。其三,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大思政教育的理念,并未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教育的作用,对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不高。从思想上认为医学生生命实践教育活动是学校团委、社团和其他管理部门的事情,教育理念落后。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思政课程的生命教育存在一些不如意的地方,而埋没其成绩。实际上,正是有不少思政工作者、伦理学者、哲学人士、心理健康咨询者的不懈努力,才填补了生命教育的空缺。
三思政课教师观照医学生生命教育实践路径的构建
在大思政教育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融入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各项活动中,不仅可以帮助医学生养成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维系生命的健康的生命态度和生命价值取向,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主动承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职责,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还可以有效提升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医学生对生命的认知
生命认知是生命情感培育和生命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生命认知是指对生命的本质、内涵、价值、意义等的理性认识,并获得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政课教师教学的主渠道,也是医学生获取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政课教师融入医学生生命教育就要牢牢树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
1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内容
思政课教师要有意识地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生命哲学观为指导,以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为主要内容的生命教育体系,在课程教学中有深度、有质量地强化医学生的生命意识,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科学的生命观,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生命理念,培养其健全的生命人格,使医学生对生命的认知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教材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的课程教学中,以“人的本质”为逻辑起点,剖析生命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价值属性的辩证统一,进而提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中帮助同学们认识到生命的短促与宝贵、死亡的客观存在;引导学生如何处理面对死亡时的恐惧与悲哀情绪;辩证对待“生死矛盾”问题,在“向死而生”的实践长河中努力延伸个体的生物生命、不断拓展个体的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最终实现“人生价值”,升华生命,实现生命。
2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凸显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独特品性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思政课教师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基于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聚焦医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生命困顿,有意识地搭建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平台,遵循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特点和思想发展规律,立足专业特色,以问题为导向,基于社会热点、案例分析、专题研讨、主题讲座、课程调研等形式,激发医学生探问生命本质的主体性,引导医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去探寻世界、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去追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实践中去改造医学生的主观世界,增强医学生的生命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加强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联系,实现“医学生生命信息档案
”的共建共享
1建立“医学生生命信息档案”
思政课教师要加强与心理健康中心的联系,了解医学生生命素养和生命认知的现状,深入剖析医学生生命观养成的规律和特色,以围绕医学生、关照医学生、服务医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共同构建囊括生命认知、生命态度、生命情感、生命价值、死亡意义等内容的信息库,在新生入学之初,通过常规的大学生心理测量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信息和生命素养的基础测量和数据调研,形成丰富的原始资料。再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筛查、判断,根据测量结果,构建不同等级或类别的生命信息库,建立“医学生生命信息档案”,为进一步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活动奠定基础。
2实现多主体、多环节的心理疏导和思政教育的互动
在“医学生生命信息档案”的基础上,根据测量结果,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要对其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在不违背职业道德要求的情况下将心理咨询和疏导教育的进程和效果与思政课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生命观的养成方案。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风险值或思想偏差较大的个体予以重点关注,进行有意无意地引导和教育,达到“润物无声”“同频共振”的效果,并将课堂表现及思想变化及时转告心理咨询老师,加强思政课教师———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多主体互动,实现心理疏导———思想引领———情感认同———价值塑造多环节的联合,逐步地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不断地完善和丰富“医学生生命信息档案”,为医学生健康生命观的养成实现多维互动,增强育人效果。
(三)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融入第二课堂,构建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开放生动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教师要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中突出生命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实践是主观见之客观的活动,是人们思想意识观念形成的起点,也是促进一个人思想观念不断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一个人思想观念是否正确的标准。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非常丰富,在此,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思政课教师能够主导和参与的校园生命文化建设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1校园文化建设凸显生命教育的理念
“人的生命的厚度是靠文化积淀起来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的反映。不同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作为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要充分体现医学院校的特色和需求。医学院校的特色集中体现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人道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尊重生命、肯定生命、敬畏生命、维持生命、实现生命的生命人文素养方面。因此,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凸出“生命”的气息和文化底蕴,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的建设方面,充分融入生命元素,尽显人文底色,打造形式多样的显性和隐性生命教育品牌,形成持久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使生命教育和生命文化浸染在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2社会实践活动突出医学院校的医学特色
在大思政教育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主动与学校团委和各社团联合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医学生实践活动中,通过真实场景让医学生体会生命的宝贵、价值和意义,更具震撼力。”在清明节、国医节、护士节等仪式感的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神圣;在参观革命遗址、生物科学博物馆、纪念馆等活动感激生命的独特;在“预防艾、拥抱爱”“无偿献血”“敬老、爱老”等主题活动深化医学生的崇高职责;在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中,体验到生命的乐趣,引导学生全面体验生命的价值。在形式多样、开放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政课教师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组织者、参与者,要及时地为同学们“传道、授业、解惑”,带领同学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地体验生命、感悟生命、升华生命。总体上,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与心理咨询中心、校团委学生会及各社团主动沟通交流,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原则,注重生命教育理念,从课程教学、心理咨询、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全方位地融入医学生生命教育,及时进行总结反馈,并形成一定的评价机制;在思政课教师关照医学生生命教育的“三维一体”的实践体系中,不断地更新和调整具体内容和操作形式,丰富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路径,增强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晓江.生命教育[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10).
[2]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严春蓉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医学人文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