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综合训练课程的学习体会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PBL综合训练课程的学习体会,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PBL综合训练课程的学习体会

在传统学习模式下,老师通常作为“传道者”的角色,学生也认同课堂的主体是老师,从而使课堂的衔接完全掌握在老师手中。学生在这种课堂环境下,往往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丧失了存疑与批判的自辨能力,对于知识的摄取也很容易被框定在薄薄的教案中,最终在长期“模板式教学”下形成固化思维。教育的本质应是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让其能真正参与和享受课堂,这就要求教育模式改变,以期培养一批创新型、系统型、实践型人才。指出:“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在保持国内优势教育基础上不断寻求突破才能最终实现“科教兴国”这一战略方针。国外率先进行了多方面的试验性教育,pbl(problem-basedlearning)综合训练在此阶段应运而生,国内也在这十年中将这种模式与中国教育不断地进行磨合、改造并选取高校进行分批试点,本校作为国内首所师范类医学院在前年也开始逐步引进PBL系统训练教学模式。PBL是以学生为核心、老师作为引导的新型教育实践,它用问题串联案例来激发学生的临床思维潜能,使学生能快速地度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过渡时期,学生在此类教学改革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笔者作为本校医学类专业首批接受PBL训练的一员,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来简要阐述PBL的含义及优缺点,以期找到师生满意的PBL综合训练模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老师敢于打破旧框架”的有利局面。

1认识PBL

PBL———即以问题为基础去学习[1]。大多数同学认为PBL与真实的临床实践及讨论仍然有着较大差距[2]。训练最初,同学对于案例中的隐藏问题常常感到难以挖掘、无从下手,但在老师的整体框架梳理与系统引导后,同学逐渐进入角色,在第一时间会去思考并抓住每一步骤背后的“为什么”,并且在每个案例中都尽可能将自己调整为“临床医生”这一位置来真实模拟医生接诊患者的完整流程———问诊、检查、治疗方案、预后措施、医患之间沟通的技巧乃至医学知识的普及等都涵盖,让同学明白了医生与医学生的差距[3],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该训练要求同学在拥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发散性思维模式与思维链条的有序性。

2理解PBL

PBL作为新式拓展性的学习模式呈现出动态发展、多项尝试的整体导向趋势[4],此类方法一改以老师为主体的单向传授,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经典教学模式。而以案例作为引导及串联整体课程节奏的载体并在此基础上突出学生自主发现、解决、2次提问并进行适当延伸的综合学习能力。它绝不是我们所想的“课堂的2次方”[5],而是在原有模式上进行学生、老师角色的转变与扩充。PBL训练成果达到最大化的前提在于老师设置案例的连贯性与引导性,而其内在的精髓在于学生的参与度与学生的思辨能力[6],只有学生积极投入案例讨论并且每个人都能够思考其中潜在与延伸的问题并用语言清楚表达观点,同时能够形成整体均衡的学术交流氛围,调动每一个人的学习潜能而非某一个人知识的全盘压制或全面灌输。而当同学提出自我观点时,其他人对于答案的甄别也十分重要,单凭个人很难做到对问题的全面剖析,甚至于对于问题答案的正确方向都可能产生偏差,如果学生还是选择“传统模式”中一味接纳的方法,将失去审视他人与自我的机会,甚至于对问题有错误记忆。而只有当我们在各方阐述后仍保持存疑的态度,不断更换角度去看待问题才能使自己的思维能力、系统分析能力得到最大的锻炼。

3PBL学习收获

作为个体,我们无法完善整体知识链条[7],但个体之间多角度集思广益能够整合各方信息从而形成有效且全面的解析,并在多次训练中使思维体系不断被强化,形成牢固的记忆点,这对学生今后的一线临床医疗处理有着深刻的影响,使医生在了解患者主观体征和客观症状时有一个基本考虑方向和系统的分析,最大限度地减少特殊病例的遗漏,避免经验主义所带来的刻板诊断与治疗,延误患者诊治。笔者认为PBL有两点重要优点:一是能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能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医学教育既是专业教育,又是素质教育[8],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和掌握,从而形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培养探索和研究医学新知识的精神与勇气。PBL让学生跳出“填压式教育”这一模式转向全体成员积极参与,学生能够在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充分表达自我观点,同时获悉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拓展自我思维空间,弥补日常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存在的不足与漏洞。PBL教学突破了课堂以往的纯理论教学,而采用模拟全真详实病例与病程,让学生走出课本之时,思维能快速与临床实践接轨,由于教师对各类病例都有一定的掌控力和自思力,这能促进医学生到医生的无间隙全面转变,学生能够在每一幕场景的转换与递进中提前了解疾病问诊、检查、诊断、治疗、预后等各方面的处理方式从而在以后进入临床实践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于疾病的认识也能走出课本,形成自己的临床思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将来成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医生”。同时,PBL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问题中2次发现问题并通过多方途径自我收集资料以及集体讨论得到最终结果。而在讨论过程中,不仅能学习借鉴他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得到新颖的见解,同时还能认清自身的错误与短板,“以他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只有解决了他人对于答案的所有疑虑才能说明自身是真正全面掌握了该问题的相关知识点。纵观PBL整体流程,作为主体参与讨论的学生可以获得传统授课中得不到的锻炼:如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和与人沟通能力,这些将对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学生所得不仅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使已掌握的知识在新知识获得过程中臻于完善。PBL培养同学团队与协作意识,凝聚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问题的审视与分析,提高了学习效率。每一次PBL训练给予学生的挑战都是全新的体验与动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共同协商中的思维碰撞能够动态地调整、融合,并最终达到理论意义上的无懈可击。PBL的应用对于医学类专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因为它能在相同课程时间内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由于人体的复杂性使得医学生在处理病例时需要培养更为严谨周密的逻辑与思维,在此基础上,它还改变了传统的单独学科界线,使学生重新整合知识形成连贯的系统链条,将所学知识能最大限度地运用于具体病例中。然而,在现阶段PBL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PBL要求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较高,强调知识的整体和融合性,这对学生的基本功要求是个不小的挑战,而本科阶段的学生是否能完全消化所学内容并加以运用还有待商榷。于老师而言,案例的设计一定要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的放矢。案例涵盖面要广且要有一定的拓展空间,不能只针对一门或几门学科进行大篇幅的讨论,这会使得学生无法形成医学知识体系,从而存在知识的短板与遗漏。对于人文关怀与医德培养,PBL也应关注,培养一批“治人”而非单纯“治病”的有技术、有温度、有良知的医师。尽管PBL训练还处于不断摸索不断完善的阶段,但对于医学生来说,如何利用有限训练的时间,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才是关键。

作者:陆嘉欣 于才红 邓虹 刘英姿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