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方本科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案例教学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由于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影响,学者们对地方本科院校中的教育学课程改革进行了探究,案例教学被称为应对新“国考”的有效途径,其实施步骤与注意事项值得深入思考与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将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正式纳入国家发展规划。2015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开始实施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教师资格证考试正式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为“国考”),这意味着高校师范毕业生不再像以往能直接认定教师资格,必须参加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证考试,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取证书。教育学作为“教育知识与能力”(“国考”三大笔试科目之一)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对近年来“国考”分数分配比例统计,教育学知识在“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中所占的比重为50%—60%。这就意味着,占据半壁江山的教育学在是否通过“教育知识与能力”课程中起着决定作用。根据对改革后的“国考”考试大纲进行分析,国考考试形式由以往的客观题为主转变为大量运用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主观题,考察重点由原来的对概念的识记与辨别能力为主转变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教育教学现实问题的能力。教育学课程也不例外,非选择题占70%。具体而言,考察重点如下:第一,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广泛使用案例分析、选择题、辨析题等题型,且引用的案例大多数来自一线教育教学,主要考查考生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相关教育现象,从现象看本质,进而得出对相关问题的举一反三的能力。第二,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教育学知识的能力。据对教育知识与能力及近几年的考试试题分析,试题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某一小题考察的教育学知识点不再是以往的一对一的形式,而是多个知识点的融合。这就促使学生必须在熟悉各知识点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融会贯通,加以综合运用。
一、地方本科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是在原有师范院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师范教育是传统专业,也是优势专业。随着地方本科院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师范专业招生萎缩,师范生的比重下降,师范教育不像以前那么受到重视,公共教育学课程作为师范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资格证的获取、师范生师范素养的形成、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都有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时积极性并不高,大多抱着应付的态度上课。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教育资格证“国考”的过关率、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形成和教学技能的提升。因此,相关人员在访谈及书面调查的基础上,从课程本身着手进行教学反思,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如课程内容陈旧,教学内容不能紧密结合中小学新课改要求,与时代接轨不足;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少,导致理论和实践价值较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方法、手段落后,采用以往的讲授式教学、单一的PPT文字展示对教育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为主,导致思想被束缚。
二、“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改革趋势
近年来,由于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影响,学者们及一线教师们对地方本科院校中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纷纷探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更新,尤其是教学方法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不可否认,研究者付出了很多心力,大多方法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前瞻性,面对如此多的教学方法,有没有哪种教学方法能够应对新“国考”的考察重点,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综合运用教育学知识的能力?于是,很多学者把目光聚焦到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为公共教育学注入新的活力,作为能解决公共教育学教学过程中相关问题、把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被称为应对新“国考”的一把“利器”。
三、“公共教育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程序
(一)课前准备阶段
课堂准备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其准备质量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好坏。因此,此阶段应是最耗时、最耗精力的一个阶段,老师的把关尤其重要。
1.案例搜集:查阅资料
教师确定好讲授专题后,开课前两周布置学生分组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并搜集与具体教学内容相关、与专业相关的典型案例。在布置案例收集任务时,教师须详细说明案例收集的标准与方向,提高学生收集案例的目的性。
2.案例整理:整合资料
开课前一周,对学生收集的数据资料和案例进行整理与反馈,归纳问题提纲并发放给学生以供课前思考与分析。
3.案例指导:交流指导
在发放案例与问题提纲后,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适当交流,及时跟踪与了解学生在课前案例准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相关指导和帮助。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若涉及教师收集的案例质量方面的问题,教师应及时予以修正。
(二)课堂实施阶段
1.案例引入:创设情境
基于学生课前阅读与分析案例材料的基础,教师宜采用直观生动的方式,即利用多媒体展示数据资料、视频等方式配合个人(教师或学生)叙述引入案例。案例引入完毕后,请学生发言简短分析资料里面映射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背景资料体现的共同问题。案例引入的目的在于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引起学生对案例内容的关注,阐释案例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说明接下来围绕案例的活动计划、活动要求和时间安排等。
2.案例呈现:确定问题
首先,在呈现的案例中教师继续提供问题,问题的提出应简明扼要,并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其次,教师向学生提供该问题的有关线索,让学生根据线索进行案例分析,此阶段旨在培养学生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获取有关信息资料及利用、评价有关信息资料的能力。最后,针对呈现的案例资料,教师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
3.案例分析:自主学习
教师进一步将提出的思考问题细化,学生通过仔细分析教师提供的线索与剖析教师提供的思考问题,结合教师的引导,学生获得问题的答案。此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确定学习内容、获取有关信息资料及利用、评价案例资料的能力。
4.案例讨论:协作学习
请学生发表对问题的见解,并鼓励其交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此阶段的目的在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和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案例总结:总结补充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观点和课堂表现,并补充疏漏的基本理论;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课后深入思考,共同探讨相关问题。此阶段教师可准备一系列备用观点与结论,以供学生拓展思考。
(三)课后总结阶段
1.教师总结:案例评价
通过与学生的课后交流,教师对案例质量进行相应评价,以便为今后教学和相关主题研究积累丰富资料;同时,教师对案例讨论效果进行评价,从讨论学生的覆盖面、讨论问题与材料的关联度、讨论的延续性等三方面进行。
2.学生总结:归纳整理
学生整理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阶段中相关案例资料,总结形成一份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继续深入挖掘其中问题,并做相应的研究从而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
四、实施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应注意时间的把控
由于案例教学的具体过程是严格按步骤进行的,因此实施之前须严格科学分配好几个步骤的时间,尤其在课堂实施阶段,时间把控非常重要。不同专题不一样,因此,每个步骤的时间可能不尽相同,没必要追求所有专题教学时间的整齐划一。但是在案例讨论这部分,如果掌控不好,可能导致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偏题或延展太多,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为此,教师必须严格整体把控,尽量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案例上,争取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任务。
(二)教师应注重案例资源库的构建
鉴于案例教学的优势,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们对教育学课程中推行案例教学的热情日益高涨,但案例教学法的成功推广与应用离不开案例开发与研究和案例库建设,因此,应集合教师与学生的力量,共同搜集符合时展的、受学生欢迎的、多学科、多形式的案例,共同建设“开放、动态”的案例资源库及应用推广是形势所趋。
(三)教师要处理好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案例教学不等同于教师不进行或少进行理论知识讲授,对教师的理论功底要求更高。因为每一个精选出来的案例,都有比较深远的教育意义和重要的教育价值,教师对案例的深入挖掘程度才能保证案例教育价值的彰显。教师只有有非常深厚的理论讲授功底,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讲解深入浅出,才不会使案例教学变得泛泛而谈。
(四)教师要考虑成绩考核体系的分配与构成
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指挥棒”,如何扩大学生的参与度与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考核体系的合理构建应是重点。案例教学流程相对较复杂,前后经历时间较长,因此,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是一个必须解决又较难平衡的问题。教师应在重视课程过程评价的基础上,将过程评价的考核要点散布于案例教学的每个流程、每个步骤,才能最终实现案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高雅静.“公共教育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6):75-77.
[2]李向群.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102-103.
[3]胡春丽.地方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困境与超越[J].课程教学,2015(1):115-118.
[4]舒婷,彭海林.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地方师院教育学课程改革探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11):171-173.
作者:杨丹 单位:怀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