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课程教育培训探讨(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我国农村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师素质刻不容缓。当前,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出现了经费紧张、学校与教师参训积极性不高、培训课程和内容不合理的问题。利用网络课程可以有效应对以上问题,因此,在当前阶段我国应该大力推行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农村体育教师继续培训工作。
关键词:
网络课程;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
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科教兴国教育是科技的基础。我国发展教育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国务院办公厅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中指出:“农村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短板,已影响到全局的发展,补齐短板,重点在教师队伍建设。”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农村体育教师,在学历和能力上都显不足,要让农村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过得硬”“教得好”,提升教师素质刻不容缓。《计划》提出:到2020年前,对全体乡村教师及校长进行360学时的培训;优化培训内容,注重师德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采取顶岗置换、网络研修、送教下乡、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国家的政策是好的,但是当前农村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存在诸多问题,针对现存的问题,利用网络课程的形式进行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为了满足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我国教育界掀起了教师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热潮,积极探索适合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培训的机制和模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网络课程教育应运而生,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1]。网络课程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为体育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2]。所以,基于网络进行的教师继续教育课题,已经成为目前研究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关注点。
一、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经费短缺是限制农村体育教师业务提高的首要问题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培训是教师更新业务知识、提升创新能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在现有条件下,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国培计划、“名师工程”、骨干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网络教师培训计划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体育新课程进程,保证素质教育实施,关键要有一支体育专业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体育教师队伍。因此,搞好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结合体育新课程实施,做好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便成为当今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中之重[3]。虽然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而且每年的教育经费投入均呈上升趋势。但是,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上却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发达地区经费多,不发达地区少;城市投入多,农村投入少;主科投入多,体育这样的副科投入少。我国不同地区和城乡的发展不均衡,有些农村地区由于财政困难,当地的财政仅能勉强维持教师工资的发放,无力提供教育培训的支出。另外,还有的地区教育主管领导对体育教师培训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体育教师培训可有可无,也是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体育教师培训经费短缺,就不能很好地组织农村体育教师参加培训,因此,就出现了大部分农村体育教师从来没有参加过继续教育培训的现象。这样的现象,必然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学科教师发展不平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然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最终阻碍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二)农村学校和体育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热情不高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扩大、主城区人口数量增加及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加快,农村偏远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是体育教师缺口更大,有一些地区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缺额在三分之一或一半左右,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而仅有的体育教师在工作中也常常是身兼数职,很难全身心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体育教师的缺乏直接导致学校领导不愿意送体育教师脱岗学习,因为一旦体育教师外出学习,这段时间不但正常的体育教学无法保证,而且会使其兼任的其他工作受到影响。所以,在学校方面,对于让体育教师脱岗参加培训并不积极。在农村体育教师自身方面,也存在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热情不高的现象。我国目前在进行农村体育教师培训时,形式比较单一,各地区较多采用长时间、集中办班方式,由于培训时间较长,离家较远,很多教师难免“身在培训心在家”,教师分心多,培训效果自然受到一定影响。农村体育教师待遇不高,脱岗参加培训会影响他们的收入,有些学校规定,在教师脱岗学习过程中,只发放基本工资,除此以外不享受其他待遇,这必然会严重打击体育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此外,即使外出培训期间,学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大都会负担参训教师的学习、交通和住宿费用,但是也有的地方是学校和教师个人按一定比例共同负担培训费用,这一现象在贫困地区比较多见,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个人也会有一些额外的开销。所以,当前农村体育教师普遍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热情不高。
(三)体育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内容与农村体育教育现实脱离比较大
由于各地区的实际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情况千差万别,许多偏远地区的师资缺乏严重、良莠不齐,有的地区甚至没有体育教师资质和必要的体育健身器材,这些都制约着体育教育水平向高层次的迈进[4]。当前的农村体育教师培训班,从培训内容到培训教师的遴选、管理都还存在追求“高大上”和“脱离农村”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培训活动不能最大限度地切合农村体育教育的突出特点,特别是不能适应农村体育教师队伍的实际水平和特殊性。多数培训主要采取专家演讲的“授课方式”,但授课教师很多并不熟悉农村教育,也不了解农村教师,往往偏重理念、知识,较少顾及农村教师最看重的“方法和技能”。大班集中的上课方式,很难顾及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不能避免“听起来很好,却不实用”的问题。诸多培训行为和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农村体育教师水平普遍偏低、参差不齐的实际,没有照顾到农村体育教师多层次的需求和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少了些“农村味”,导致参训教师积极性不高、疲于应付,降低了培训效果。相当多的培训团队没有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因而并不十分了解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不能把握教师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对于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实际水平,一些培训者想当然地概而论之。问题意识缺乏,导致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缺乏准确的定位,抓不准培训教师水平提升的临界点,课程内容安排难免“多、杂、泛”,无法贴近农村课改、农村体育教育的现实情况。不清楚农村教育的问题,抓不准教师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培训活动就回避了主要矛盾,就丧失了起点,偏离了培训的正确道路。
二、利用网络课程的形式进行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优势
网络教学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和国际互联网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5]。
(一)网络课程培训可以有效减少资金投入
当前,农村体育教师培训经费短缺是影响农村体育教师业务提高的最主要问题,而由于农村学校地域分布零散,通过组织集中培训的方式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样一个巨大的矛盾,仅仅依靠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和改变教育主管部门的认识这样的途径去解决,显然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的。利用网络课程的资源和方式,在现阶段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网络上的课程资源是海量的,不同的学校、教育机构以及商业网站均开发了不同类型和侧重的网络课程,而且,当前高校网络课程资源丰富,各个级别、各个项目的体育精品课程几乎都可以找到,这类课程的系统性、规范性都超过网络上的零散体育资源,可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最重要的是,这些课程资源绝大部分是免费的,可以任意下载和使用,这就能为农村体育教师培训课程资源的开发节省大量的资金。传统的教师培训常常是集中一地进行的,这是由于省市的教育经费相对于县镇充裕,而且组织全省或全市的集中培训有利于专家和名师这样优势资源的集中。但是这种组织形式的弊端,就是给外地参训人员带来交通和吃住方面的一部分不小的支出,农村学校经费紧张,教师工资待遇低,这无形中也影响了学校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利用网络培训的方式,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在县城或者乡镇里组织集中的培训,甚至可以由体育教师在家自行学习培训的课程,最后的结业考试再统一到县镇进行。这种培训的形式,虽然与传统的培训相比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但确实是针对我们目前严峻形势下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二)网络课程培训可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参训率
近年来,我国特别重视远程教育发展,国家也承认远程教育得学历证书,并不断地进行网络培训资源建设,从而使网络培训教育得到飞速的发展。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总的投资额超过百亿元,已经使60%的农村中小学校建成不同规模的网络远程教育系统[6]。我国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教学硬件的快速普及,足以支持规模性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利用网络课程开展培训,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只要有一台电脑,有一根网线,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在办公室或者家里学习培训的内容,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无线网络的飞速发展,甚至已经可以在任何网络信号覆盖的地点进行学习。对于学校来说,体育教师可以不用脱岗,利用工作的间歇时间或者在家中进行自学,正常的体育教学任务不会受到影响,一些兼职学校工作的体育教师也不会耽误其他的工作。因此,既不耽误本职工作,又能提升体育教师个人的业务能力,学校领导当然也就乐于支持这样的培训活动。同样,对于农村体育教师来说,去外地接受培训,必然会打乱平时的生活和工作规律,但如果能在本地接受培训,则可以省去来回奔波辛苦,既不影响工作,也不会影响生活。而且,又能节省一笔在外培训所带来的额外支出。所以,对于农村的体育教师来说,相对于传统的全省全市培训形式,他们也更乐于接受网络培训的形式。
(三)网络课程培训提高农村体育学校教师学习兴趣和能力
网络课程培训的优势:首先,网络教学方式以农村体育教师自主学习为主,同时,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去选择学习的内容、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农村体育教师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其次,农村学校体育场馆和器材无法跟城市学校相比,所以,无法照搬城市学校中成熟、成功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只有找到符合农村学校的现实条件的培训内容,才能使培训有的放矢,取得理想的效果。网络上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内容呈现多层次与多样性,具有很大的宽容性,培训的组织者可以从海量的网络资源中,筛选出适合本地区农村学校和体育教师现实状况的教学内容,培训的内容与现实契合,接受培训的教师能够学以致用,自然就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果。再次,网络课程培训能为接受培训的教师提供大量动静结合的文本、图像、动画、视音频信息,为他们创设丰富多彩的信息情景,有助于提高受训教师的形象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是个汇集全球大量资源的数据库,因此,网络教学能为受训教师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可以冲破书本为中心的局限,极大地拓展农村体育教师的学习内容,充分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体育教师的需要。让农村体育教师掌握利用网络课程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方法,建立“利用网络课程进行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使用网络课程进行农村体育教师继续培训的最大价值。
三、结语
我国广大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亟待增加的继续教育培训需求和主要由于经费投入少导致培训严重缺乏的矛盾,是当前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主要矛盾。借助现代先进的远程教育手段对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尤其是充分利用高校网络课程的资源进行远程培训,将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这将大范围、高效率地提高农村体育教师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借助网络平台的调查反馈,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当前农村体育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因此,在当前阶段我国应该大力推行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农村体育教师继续培训工作。
作者:王忠才 张元锋 单位:哈尔滨学院体育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何智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2):185-186.
[2]万文君,黄智武.高校体育教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0):1416-1417.
[3]苗青.应重视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J].考试周刊,2007(28).
[4]李真真.利用网络资源培训农村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2(2):100-102.
[5]宋伟.普通高校体育网络课程改进的途径及措施[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0):99-100.
[6]伏雪涛.基于网络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现状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1(8):48-49.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4B047)
第二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职业教育培训
摘要:
伴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如何使规模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有序、稳定的转移则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议题。该文对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借鉴国外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经验并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对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困境;职业教育
城镇化建设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建设的的核心内容是使人逐步城镇化,即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据相关预测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农业转移人口总规模将达到3.2亿人,2030年将达到3.7亿人。[1]因此,如何让如此庞大的农业转移人口顺利地转为城镇人口,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中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同时这种转化不是简单地让农村人口搬进城镇居住就能解决的问题,这种转移必须是循序渐进的,是让具备了一定素质和能力的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城镇定居的的过程。但由于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对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还处于“农民”与“市民”的转换地带,很多无法实现顺利转移的农村人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育水平低且没有一技之长。因此要想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快速稳定发展,就很有必要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即职业教育培训,这就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作用
1.1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掌握一项技能,提高就业水平
在城镇化建设之前,我国的农民长期居住在农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没有机会,可能也认为没有必要去学习一门技术。当前,城镇化建设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很多农村剩余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但是他们大多数没有掌握任何技术,在城市中干的都是“脏、乱、险、苦、累”的活。而且他们的工作不稳定,也没有多少安全保障,导致经常出现农村转移人口回流的现象。而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就是在农业转移人口上岗之前为其提供相应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帮助其掌握一门技术。
1.2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适应力,增强其职业稳定性
职业培训是和就业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形式,它的直接结果是提升人力资源的技能。根据2009年国家统计局对农民工的调查统计显示:在返乡农民工中,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就占到82.9%。这说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越低,转移到城镇后越容易回流到输出地,而那些受过农村职业教育的具有中专或大专学历的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则比较少。由此可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有利于提升其职业适应力,从而增强他们就业的稳定性。
1.3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收入水平的提高,提升其幸福感
加拿大经济学家巴马伦顿•威尔马对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产出与教育关系的研究表明:“一个人所接受的学校教育每增加一年,产出就要提高5%~15%。”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表明,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他的单位小时的收入就越高,大专或以上学历的工资远远高出高中或中专以下学历的工资。因此,要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农村转移劳动力在掌握一门技能之后,可以不用再局限于制造业和建筑业等就业层次较低的行业,他们可以寻找更好的具有技术性的工作,同时他们的工作也会更具稳定性。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同时也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从而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2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困境
2.1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
2.1.1农民工数量庞大且数量继续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民工的总量在逐年增长。其中2014年全国农民工的总量为27395万人,比2013年增加了501万人,增长1.9%。其中,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比2013年增加211万人,增长1.3%;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290万人,增长2.8%。由此可见,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数量仍然在以一定的速度持续上升。
2.1.2农民工的年龄集中在青壮年
2014年我国农民工的年龄在21~50岁间的占79.4%,可以说绝大部分农民工的年龄都集中在这一阶段,即通常我们所说的青壮年。另外,从整个表格可以观察到2010-2014年的这5年间,我国青壮年农民工占据了绝对的数量。
2.2面临的困境
2.2.1转移人口受教育水平不高我国农村
劳动力向外转移就业的规模在扩大,但同时,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总体上偏低。2013年和2014年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大多集中在初中水平,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2013年6.7%,2014年7.3%。虽然2014年与2013年相比,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工比例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上看还是不尽人意。
2.2.2转移后的就业层次低
从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从事的行业情况来看,2013年和2014年都显示从事制造业的比重最大,分别是31.4%和31.3%;比重居第二位的建筑业,分别为22.2%、22.3%,2013年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是56.8%、2014年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是56.6%,比率均超过了50%,而这两年的其他行业所占比重都很低。因为制造业和建筑业相对其他行业技术含量比较低,或者说不需要什么技术。由于大部分转移劳动力受教育培训水平低且缺乏一定的技能,农村劳动力在向外转移之后主要从事的仍是就业技术层次较低的制造业和建筑业。
2.2.3转移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深度变革时期,稳定、有序的劳动力市场还未形成。尽管有些地方已经开始采取措施给予农民工相关职业指导,但这些指导没有深入进行,无法对农村劳动力外出稳定就业起到长效作用,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仍处于无序的状态。同时我国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因此他们大多整体素质较低且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这使得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切实需求,很多转移农村劳动力在短期转移后出现由于无法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又“回流”到劳动力输出地的现象,整体就业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3从农村转移劳动力视角看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3.1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我国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陈旧观念,人们一直都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职业教育,使得很多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愿将时间和资本投到职业教育培训中。这种思想同时还存在于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和企业间。他们对职业教育地位的判断有失偏颇,通常将职业教育看做是普通教育的“副产品”,将大量的人力财力用在普通教育上,却很少付出时间和精力把农村职业教育办好。企业也不愿投资农村职业教育,只想使用现成的廉价劳动力,导致企业现在想要找到真正熟练掌握一门技术的人越来困难。
3.2相关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给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培训带来了巨大阻碍。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之后,由于自身的户籍、身份等原因,他们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和城里人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与城市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之间长期阻塞,没有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格局,这不仅无法让农村转移劳动力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技术,还使得职业教育培训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长此以往,职业技术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印象不但得不到好转,反而会更加恶化,这会严重影响人们选择职业教育培训的信心。另外,我国的职业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很多同属于职业教育的的组织和机构分设在不同的部门,这不仅不利于统一组织和管理,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3.3培训的内容与需求不对口
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主要还是套用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即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其所提供的培训并不是当下社会所需求的,甚至很多培训内容只是形式,对农村转移人口掌握技能没有实际的作用,更谈不上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和个体的发展需求。由于受教育水平低,多数农民转移人口到城市后从事的是“苦、累、脏、险”行业,例如建筑业、制造业等。但据相关调查,现在市场上紧缺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而目前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培训却注重公共基础知识,内容脱离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需求,造成很多农业转移人口对职业教育培训的效果不满意,甚至产生了“职业教育培训无用论”的思想。因此,职业教育培训部门和机构必须调查分析当前市场经济最急缺的技术工种,然后针对市场的需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进行改革和完善,以帮助农村转移人口在培训后可以尽快地掌握一项技能。
3.4培训基地和相关配套设施不到位
职业教育培训是专门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于一线的实践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相应的实训基地和设施设备来帮助学员更快更好地掌握一项技能。而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培训中,很多设施都没有安排到位,甚至部分地区没有实习设备。造成很多农村职业培训课只上了理论课,而没有到实训基地进行真正的实践操作,以至培训结束之后学员对实际生产中的操作还是一无所知。而职业学校在针对农村青少年的职业教育时,教学模式也是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缺乏实训课。据相关职业学校的调查显示:有1/2以上的学生没有去过实训基地,而真正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过的只有10%左右。专业实训基地和设施设备的缺乏使得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无法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潜力还有很大程度没有发挥出来。
4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改进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策略
国外的农村职业教育为什么会发展的如火如荼,归根结底是国家对其非常重视,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来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引导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有序、稳定进行。
4.1通过法律、财政等途径逐渐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
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就颁布了《技术教育法》、《产业培训法》、《就业与训练法》等,明确规定了要为失业人群提供相应的职业教育培训机会,并且对相关培训机构的设置和财政补贴等做了具体的规定。日本先后颁布了《社会教育法》、《青年振兴法》、《农业基本法》等,这些法律对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教育培训的具体实施办法和细则作了明确规定。美国在19世纪开始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发展问题的法案,如《赠地法案》、《职业教育法》、《劳动投资法案》等。德国通过制定详实具体的法律法规来强制要求企业每年必须要免费培训一定数量的学员,如果不培训就要交相应的税作为惩罚。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职业教育培训也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做法,国家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细则给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或公司做出硬性规定,要求这些企业每年必须培训相应数量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如果企业没有完成任务,就对企业给予相应的惩罚,比如交罚金,并且取消该企业近几年内参与任何评选优秀企业等荣誉的资格。而对于那些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则给予奖励,如免去该企业的税收,或者给予相应数量的奖金,并且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如“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杰出企业”或“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先进企业”等,并且在参评优秀企业等荣誉称号时给予优先考虑等。通过这些刚柔并济的措施来推动企业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服务,同时,国家也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充足的培训资金,建立一定数量的实训基地和完善相应实训设施设备。
4.2对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实行教考分离,让农民真正掌握一技之长
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必须紧贴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应该要实行教考分离的制度,即课程内容由教师教,但课程结束后的测试则由相关的企业和行业来拟定。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检验培训的效果,同时也会让教师自主深入企业一线去了解和学习当前最先进的设备和技能,然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教授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真正学到一项技能,从而促进他们更快地在城市找到工作并扎根于城市,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4.3避免同一区域内专业设置的重复,实现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最优化
德国办职业教育对专业设置的一个特点是:在同一区域内不允许重复设置同一专业,学生想要学习某一门技术,在本区域内就只能到某个技术学校去。这样的做法不仅帮助家长和学生免去了择校的困扰,同时也避免了设置有相同专业的职业学校间为招生而竞争,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安排避免了设施设备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使职业教育资源得到了最大化利用。而从我国目前的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和机构的的专业设置来看,同一区域内有很多学校或机构的专业设置基本是类似的,甚至有些完全是一样的。这不仅使得很多实验设备的重复建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让很多农村职业培训机构失去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致使在招生时没有亮点可以吸引学生,甚至造成为了招生而形成不断循环的恶性竞争现象。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可以借鉴德国的这种专业设置要求,我国的农村地域广阔,但资源有限,如果要在每一个地方将每一个专业的职业教育培训设施都建设到位的话,势必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费。一个农村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只要一心一意的把自己的一两个专业办好,不仅可以免去招生的烦恼,而且能够培养出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正真需要的人,帮助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镇落脚扎根。
4.4培训内容紧跟时代步伐,提高培训质量
荷兰的花卉闻名世界,他们为什么能够始终做到如此优秀,原因就是他们在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前,都会毫无例外地对当前市场的需求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以实现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培训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对接,法国的葡萄酒也与荷兰的花卉有类似做法。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培训与普通教育不同,它的侧重点是让培训者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掌握一门技能且素质也有所提高,帮助接受职业培训的人实现就业、转业或自身技能的再提高。而要在短时间内让培训对象实现就业或提高,培训的内容务必要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吻合,同时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做到职业教育培训内容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及时更新专业的设置,淘汰市场不需要的专业,设立市场急需的新兴专业。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口时,最重要的就是接受培训的人掌握一项技能的水平,能否真的立足市场。有些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确实是当前市场紧缺的,但是他们培养出来的人却没能真正的掌握这些技能,或者说掌握的水平不高,最终还是无法长期立足市场。所以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一定要抱有这样的信念:让每一个来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人都能真正掌握一项技能,并且让农村转移人口在走向工作岗位后感觉到真的学到了一些过硬的本领,认为职业教育培训对自己的工作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达到这样的效果才能说明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是质量高的培训,也是城镇化进程中真正需要的农村转职业教育培训。
作者:胡利芳 刘志兵 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冰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系——基于社会学的视角[J].职业教育研究,2015,07:5-10.
[2]范安平.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经验及借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7:77-80.
[3]范安平,张释元.发达国家的农村职业教育:经验与借鉴[J].教育学术月刊,2009(11):93-95.
[4]王娟.浅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与职业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3,10:158-160.
第三篇:农机化教育培训新农村建设作用
[摘要]
近年来,广南县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各种农业机械拥有量都在迅猛增长;有一些农业机械是近些年来才在广南出现的,如稻麦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等。本人认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农机化技术的支撑,只有农民了解和撑握相应的农业机械的性能和操作规程及操作技能,才能保证农业机械化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
农机;培训;新农村;建设;作用
1农业机械化技术教育培训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首先必须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率。要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生产方式必须由机械代替人工,突破人力、畜力的限制,实现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极大地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让农民享受“体面耕作”、“轻松劳动”的现代文明成果。
1.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指用机械装备逐步代替人力、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包括粮食生产机械化、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养殖业生产机械化、设施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农田水利工程机械化和农用航空等。农业机械化是“乡风文明”的前提。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能促进农业生产文明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发展农业机械化,能把广大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分享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二是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让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使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进一步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营造和谐农村社会的重要前提。三是农业机械化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四是农业机械化不断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1.2农机教育培训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保证,对新农村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农机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本身需要贯穿于农业机械化的全过程。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机化技术应用和推广领域的拓宽,农机科技教育培训,不能仅仅停留于产中的实用农机技术范围,还需要向产前的农机化新技术和产后的贮藏、加工、流通等更加专业化的技术培训扩展延伸。不仅需要对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培训,还需要对农机经营管理、现场营销、政策法规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在培训对象上也要从对农民机手、农机推广人员、农机管理人员、农机技术人员等的培训,向农产品机加工、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的从业人员延伸,才能进一步适应农机化发展的需要,农机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本身需要贯穿于农业机械化的全过程。
2我县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5年底,广南县全县农机总动力46.73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637台,其中耕作机械165台,拥有小型拖拉机169台,微耕机3980台,联合收割机6台,水稻插秧机6台,各类农机从业人员19.6万人。现有县级农机化培训学校(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一所。每年为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大中型拖拉机驾驶人员,农机具驾驶操作人员等500余人次,为农机化事业及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农机培训仍然是有偿服务,社会化培训。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农机教育培训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2.1提高驾驶操作技能,确保农机安全生产。
广南县农机化学校一直是全县农机培训的主阵地,每年新训拖拉机驾驶员200余人,复训拖拉机驾驶和其他专业机手400余人。在培训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的规定,规范拖拉机驾驶培训程序,提高驾驶员培训质量。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工作细则,对教师实行工作分工,量化工作任务,加强了学员入学前档案的建立和结业考试管理工作,实行单人单档,学员培训申请表、学员培训记录、结业证书、考卷等内容完整真实,有关表格由学员签名和教练员签名,坚持每期开班时邀请县交警大队来上警示教育课,并由州农机安全监理所监考,培训实行记录审核盖章制度,确保考试规范和培训质量。
2.2向农民传授农机新技术,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农业现代化的重点看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点在于农业机械在农业中的普遍应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农机校职能,开展各类农机培训班,向农民传授农机实用新技术,不断提高广大农机从业人员的素质。
3未来我县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发展对策
3.1加强领导,制定我县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方案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大力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工作的通知》,结合我县目前农业机械发展现状,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制定出我县农机教育培训实施方案,从县到乡镇都要有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农机技术培训工程。加强宣传、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请求支持,进一步激发全县农民使用新型农机具、掌握新技术的热情。
3.2全面围绕县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农机教育培训
一是围绕“农机安全生产”大力开展农机技术培训。现阶段由于得到中央购机补贴项目的实施,我县农机拥有量在快速增长。农机拥有量的快速增长必然要求相应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作支撑,以保证农机安全生产,促进农业机械化更好更快地发展。二是围绕“创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开展农机教育培训。
总之,在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关键在人。各级领导和教职工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教育培训新理念,除各级财政保证农机教育培训经费外,我们要用培训新理念来分析新形势、总结经验和存在问题,研究对策,发扬成绩,克服不利因素,开拓创新,实施依法培训、规范程序,促进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为我县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王开 单位:斌广南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