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教育培训标准化建设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机教育培训标准化建设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机教育培训标准化建设思考

1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农机教育培训现状

镇雄县位于云南省滇东北,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具有“鸡鸣三省”的美称,全县辖28个乡(镇),244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152万余人,是云南省人口第一大县、国家级特困县及省财政直管县。全县现有拖拉机3549台,农机具5100台(套),农机技术及管理人员100余人,农机操作手8000余人,农机合作组织15家,农机总动力达31500万瓦特。镇雄县农机校自建校以来,一直承担着全县150余万人口的农机教育培训工作,为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多年的农机教育培训中,为提高农机教育培训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学校根据全县农机发展现状,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积极筹措资金,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及设施。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规范农机教育培训程序,严格依法培训,农机培训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培训人数逐年递增。自2005年取得拖拉机驾驶培训许可证(云农拖驾培许37号)以来,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大力实施,农机培训的规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培训人数平均每年以50%以上速度递增,发展到现在年培训量达1540人的规模。经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目前已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农机技术人才(拖拉机驾驶员、农机操作手)总计达12000余人,特别是近5年来以开展农机教育培训大行动活动为契机,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农机培训稳步推进,取得可喜成绩,培训人数达7000人,占总人数的58.3%,其中,拖拉机驾驶员培训2000人,农机操作手培训5000人,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平均每年培训400人,如此培训规模在昭通市尚属第一家,2014年农机校拖拉机驾驶员培训计划突破500人,比前5年的年平均培训人数增加25%,到2014年7月底已培训30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60%,且每年的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经农机监理部门的考试考核,合格率均在93%以上,为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2存在问题

1)设施落后,师资水平低。

由于农机具的更新换代和普及,传统的农机培训已远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加上对县级培训学校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很多教学设备大多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各种培训设施和办学条件都很落后。由于对农机学校的投入不足,致使学校经费不足,培训教师得不到进修学习的机会,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业务理论知识,从而影响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培训内容更新缓慢。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逐步向电子化、自动化、气动化等高科技方向发展,农机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农业机械的管理范围不断扩大和更新。但目前镇雄县农机校培训内容相对落后,与现代社会农机的发展脱节,传统的培训内容已不适应农机新技术的发展要求。

3)培训人员减少,培训内容单一。

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出台后,农机校培训的主要对象从拖拉机驾驶员以及三轮汽车、低速货车驾驶员减少为拖拉机驾驶员和少数三轮汽车驾驶员。同时,随着农机培训工作改革力度的加大,农机培训逐步走向社会化,新上户的农机驾驶员在培训上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造成县农机校的培训人员减少,从而影响培训质量,使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无法保证。

4)缺乏政策法规支持。

由于县级培训学校缺乏政策法规的支持,部分农业机械化学校失去了自主办学、自我管理的主动权,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农机学校对走向企业化管理,一时难以适应。

2建设依据及优势

2.1依据

1)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它是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的工具、装备来武装农业,以及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实施农机化教育培训标准化建设项目,能提高农民正确使用、操作农业机械的能力,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推进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的提升,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实施农机化教育培训标准化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2)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七大在描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蓝图时明确指出:“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就镇雄县来说,“十一五”末农机总动力已达31500万瓦特,拖拉机拥有量达3549台,配套农机具5100台(套)。近年来一大批多功能、高性能、低能耗的农业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机械的利用率和土地的产出率,为增加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镇雄作为国家级特困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云南省财政直管县,拥有150多万人口,经济极不发达,农民的科技意识不强,大批农机操作手中经过正规、接受系统培训的屈指可数,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将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因素之一。因此实施农机化教育培训标准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3)是农机化教育培训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也就是要用现代的科技提升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与现展水平相一致,建立科学培训体系。针对镇雄县培训工作小、散、乱、缺等实际,农机校制定了农机技术培训标准化建设的规划,旨在提高科学技术的贡献率,达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推动农机技术培训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因此实施农机化教育培训标准化建设是农机化教育培训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2.2优势

1)有党和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随着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贯彻落实,推动全县农业机械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大量优质、高效的农业机械不断涌现,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促进了农机具的更新,提高了农机的作业成本,农业机械化事业更上一个新台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贯彻落实,对农机教育标准化建设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农民积极性高。

在有关惠农政策尤其是购机补贴政策的推动下,镇雄县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异常高涨,掀起了购买农机、使用农机的热潮,农民手中农机的拥有量逐年提高,需要培训的农民就愈来愈多,甚至大多数农民改变了以前等、靠、要的观念,积极主动找农机技术培训部门咨询有关技术和主动接受正规系统的农机教育培训。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为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

3)农机化教育培训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镇雄县农机校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机培训初具规模。学校占地面积2950m2,建筑面积650m2,教室面积120m2,办公室面积200m2,学员宿舍100m2,教练场地1000m2,现有大中型拖拉机教练车5辆,配有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现代教学设备,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

3建设原则及措施

3.1基本原则

1)坚持多元投入,完善扶持政策。

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鼓励和引导社会多方力量的投入,促进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把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保障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培训对象,统筹组织实施。

3)坚持按需施教,注重实效。

以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机化发展需求为导向,理论知识与技能培训结合,农机化技术与农艺知识融合,加强案例和实践教学,提高培训效果。

4)坚持创新模式,完善机制。

采取灵活有效方式,通过集中办班、入户培训、现场演示、技能竞赛等形式开展培训,同时,建立健全培训评价、激励、监督和考核机制。

3.2措施

1)当前国家提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大兴人才优先战略,实施农机化教育培训标准化建设示范是贯彻落实全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十二五”规划纲要、农业部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的通知、省农机培训大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的重要举措,多年来政府部门也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建设,以提升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实用人才整体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这就要求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及农机培训机构,认真做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在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中求真务实,科学创新教育培训经验、方法,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2)搞好全县农机装备水平及有关管理、专业技术、实用人员的调查研究,制定农机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职工队伍素质建设,通过集中培训、科技下乡、现场会等多种活动把开展农机培训大行动引向深入。同时不断创新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及质量,建立教学评价和考核机制,推动农机教育培训向规范化标准化转变。

3)通过农机技术培训标准化建设的实施,一是以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的培训机构建设,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推动全县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向规范化方向转变,同时提高农机培训机构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二是通过软硬件设施的配置,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增加培训人数,使参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操作能力明显得到提高,并能应用所学技能,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农机作业,带动当地农民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宋敏 曾永鹏 单位:镇雄县农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