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贫困人口将全面达到脱贫标准。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贫困地区面临内生动力不足的现实瓶颈,而其中人才就是核心制约因素之一。如何促进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增强自身人才队伍建设对贫困地区脱贫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农民教育培训是巩固脱贫成果的人才基础
现阶段除了剩余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任务,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也是同步要进行的硬任务。很多脱贫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得到提升,但农民专业技术水平成为新的短板。构建贫困地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是脱贫地区产业振兴的有力纽带,从内生技术层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质量和后劲,继而提升其脱贫后的发展整体实力。同时农民教育培训的实施也能提升贫困人口对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精力投入和兴趣培养,增强其对于脱贫后衔接乡村振兴的自信心。系统性的教育培训可以就产业发展动向进行适时传播,提升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增强贫困人口对当地产业发展的掌握程度。
(二)农民教育培训是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关键核心
农民教育培训作为农村普遍性高、针对性强的教育资源配置渠道,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于贫困地区而言,由于生产、销售等专业技术知识的缺乏,导致特色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开发,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效应并未真正体现。农民教育培训根据贫困地区特色资源提供针对性的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和信息资讯输入,使当地特色产业得到深度挖掘,产业生产效益得以提高,市场联结顺畅度提升,有效缓解贫困地区生产要素流动阻滞现象。
(三)农民教育培训是贫困地区顺应新型城镇化的有效桥梁
贫困地区如何连接城市,走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路径是未来长期需要面临的考验,而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人”。农民教育培训一方面可以为贫困地区培养一批专业技术高、带动能力强的当地脱贫带头人,提升贫困地区农民的整体素质;同时农民教育培训也能大大提高贫困地区外出劳动力的整体就业机会,提升外出打工贫困户的收入水平,为贫困地区农民进城落户及享受相关权益形成有效推动力,促进贫困地区新型城镇化的顺利衔接。
二、贫困地区农民教育培训面临的多重瓶颈
(一)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对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贫困地区长期发展水平滞后,即使脱贫,农民整体经济水平仍然不高,产业投资规模受限,发展效益难以体现。同时,由于脱贫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不高,营销策略不足,导致农业产业发展面临较高风险,因此大多数农民因“怕亏本”而大大降低产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贫困地区带头人缺乏,教育培训带动机制不健全
由于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制约,劳动力流失严重,外来人才吸引力不足,造成当地处于“留不住、引不来”的人才窘境,脱贫带头人队伍不扎实,对贫困人口的发展带动不够系统、全面,教育培训面临“缺主体”的困境,成效缓慢且低下。
(三)教育培训质量不高,教育培训内容单一
在实践中,由于贫困地区自身教育培训基础设施落后,培训学员对象水平参差不齐,培训对象虽按一定条件遴选,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参训学员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参差不齐,没有分类实施培训,培训内容也十分单一。
三、贫困地区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在“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目标下,贫困地区不断探索农民教育培训的可行性路径。
(一)能人带动,协同发展
能人主要指一些当地农民通过资源申请报名等方式获取培训机会,进而在农业生产、加工、养殖等多方面有一定经验的本土带头人。能人们依靠自身经验,对当地农民进行技术交流指导、关键环节把控,并及时吸收农民反馈的问题进行上报传达。这些“土专家”一方面可以与当地农民形成紧密的联系,及时反馈农户关于生产、养殖、加工等多方面多环节的具体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又可以为农户与专家搭建桥梁,及时反馈生产技术问题,提升农户生产质量和效率。
(二)企业带动,互利共赢
近年来,很多贫困地区通过“企业+农户”的模式开展扶贫。企业通常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通过联结农民教育机构,为贫困户提供新品种新技术的生产技术,并负责生产环节中的疑难问题解决,增强贫困户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学习能力。同时,企业通过产品、加工、销售多环节把关,帮助农户降低产业风险,提升农户生产积极性。
(三)政策带动,对口帮扶
在脱贫攻坚基础上,构建农民教育培训的对口帮扶机制,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制定省、市、县区域间的教育培训扶持方案,采取“企业+贫困户”“部门+贫困户”“院校+贫困户”“农户+贫困户”等多样化帮扶措施,从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培训等方面建立以强带弱的教育培训联结机制。
四、未来贫困地区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的进一步思考
下一步,要紧扣贫困地区发展现状,从培训对象、理念和方式上深入、细化,制定切实符合贫困地区的教育培训计划,确保对脱贫成果的巩固和提升起到保障作用。一是培训对象上,要精准摸底,突出重点。要摸清贫困地区经营主体带头人、创新创业人员、专业大户、农业经理人等对象的现实情况及实际需求,优先将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对象优先纳入培训范围。进一步突出贫困地区重点培训对象,改变以往培训“大而散”的撒“胡椒面”现象,聚焦到有发展潜力、有创业基础的党员和青年农民,特别是把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作为重点。引导高素质农民与市场进行有效对接,提升规划、经营和市场开拓的能力,并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培育效果评估,形成完善的跟踪反馈机制,从而提升农民教育培训的精准性。二是培训理念上,要进一步结合实际,实事求是。要在深刻认识贫困地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基础上,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建立符合贫困地区实情的农民教育培训方案,要根据贫困地区当地产业特色和劳动力结构分类实施,制定教育培训的短期和长期计划,在保证脱贫成效的短期培训基础上,也要兼顾考虑提升内生动力的长期培训计划。同时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户关于教育培训的观念,要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对农业生产“真操实练”的重要性提升农户对教育培训吸收效果。三是培训方式上,既要与时俱进,又要紧接地气。要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平台,针对现阶段疫情防控“常态化”现状,利用云上智农等平台实施多渠道的线上教育培训。同时要兼顾实践为主,各县、乡、村可以根据培训内容,举行小范围的现场参观学习活动,把培训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基地公司”中,让农户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教育培训知识,稳步推进贫困地区现阶段春耕生产的有序进行。
作者:冯丹萌 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