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教育培训机制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提要:目前,以苏南地区为代表的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教育培训已经取得比较喜人的成绩,但是仍存在培训支持力度有待提高、技能培训政策引导不够、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和内涵有待进一步深化等问题。作为江苏省主要劳动力输入地的苏南地区,如何有序推进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市民素质与职业技能并重的教育培训机制,丰富市民化教育培训内容,以便为我国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体系提供较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教育培训机制
一、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主要特征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4月27日的《2017年全国进城务工人员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8,652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481万人,增长了1.7%,增速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特征出现了新的变化,具体如下:
(一)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首次出现过半。国家统计局的2017年进城务工人员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占比首次出现过半的情况。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已经成为主体,达到了全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的50.5%。(图1)
(二)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提高。在对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调查中显示,明确表示对城市生活非常适应和比较适应的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比例高达80.4%。城市的规模越大,调查显示进城务工人员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则越弱,适应难度则越大。可见,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新的阶段,仍存在不少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对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市民化教育培训工作。
二、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重要意义
(一)城市建设的要求。以苏南地区的苏州为例,苏州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奋力开创苏州“三区三城”发展新局面。三区三城建设的核心思想在于创新发展,而三区三城的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支撑。作为苏州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他们的技能水平关系到苏州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成败,通过技能培训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技能水平是必然的选择。不管是经济发展、城市发展还是城乡一体化,苏南地区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都必须要发挥进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作用,也就产生了必须结合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不符合要求的方面开展针对性的培训的要求。
(二)产业升级的要求。根据苏南地区城市建设构思,苏南地区工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都制订了相应的转型升级方案。产业升级对劳动力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不适应工业化升级对高水平劳动技能的需要,面临难转移或下岗的威胁。同时,城市规模的扩大又使农村的耕地越来越少,从而降低了农村对劳动力回流的容纳程度。因此,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就面临这样一个困境:无法继续在城市就业和谋生,回到农村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政府进行决策时就必须考虑到产业升级对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挤出问题,提升进城务工人员技能,进行进城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成为苏南地区产业升级的必要内容。
三、有序推进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教育培训发展现状
苏南地区一直比较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作,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理下,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苏南地区进城务工人员培训规模。近些年来,苏南地区开展的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作还是卓有成效的,培训的人数基本逐年上升,为苏南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劳动力资源支持。苏南地区开展的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整体的培训人数趋势是逐年递增的。据统计,2013年至2018年,苏南地区累计培训了农村和外来务工者572.92万人。
(二)苏南地区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模式。以苏州为例,目前苏州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作主要由苏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培训指导中心负责,该中心成立于2011年。苏州为了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技能水平,促进三区三城建设,每年根据产业发展状况再就业和外来务工技能培训公告,由苏州市人力资源保障中心选择合适的培训技能进行培训。其培训的模式如图2所示。(图2)在对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方面,对本地、本身外来和跨身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培训采取了不同模式,对于本地进城务工人员培训采用再就业技能培训,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或者下岗工作都可以参加;而对与来自江苏省的外来农民采取政府资助与自费学习后进行奖励相结合的模式,而跨省外力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则是一次免费培训。目前,培训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主要采用的培训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订单式。订单式主要是通过与企业签订培养订单,委托企业进行指定技能的培养并负责就业。培训的模式如图3所示。
(二)定点培训机构方式。定点培训机构方式首先要通过各种培训条件的考核来确定有资质的定点培训机构;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对外公布所需要的工种,由进城务工人员自行选择培训机构进行所需的免费培训;由培训机构上报完成的培训人数和合格率,按照相关规定给予补贴。培训模式如图4所示。(图4)
(三)企业内培方式。企业内培方式又称为企业岗位培训方式,是由企业来发起的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方式。企业内培方式首先要求企业进行资质的申请,经过审核可以成为定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企业内培训的定点企业;定点企业及时按计划组织实施培训;最后提交培训材料供指导中心审核通过后,由苏南地区市财务局按照相关规定给予补贴。培训模式如图5所示。
四、苏南地区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为了提供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技能水平,更好服务于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苏南地区在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包含开发工种、免费培训、证书奖励等措施,而且技能培训次数多、时间长效,而且培训技能种类较多。但苏南地区对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技能培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培训支持力度有待提高,技能培训政策引导不够。苏南地区现有的技能培训,政府大部分是给予一次的免费培训,短期内可以吸引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而且也可以满足企业短期的需求。但是一次性的培训,并不能使得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市民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政府必须考虑如何建立对个体进城务工人员长效机制的培训政策,一方面可以提升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个人乃至整个家庭的健康稳步发展,避免苏南地区出现的用工结构性短缺。
(二)技能培训工种与经济发展和进城务工人员需求吻合度有待加强。有别于苏南地区紧缺人才的信息,苏南地区对于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种的确定一般是根据江苏省的要求及各培训机构状况,再结合经济状况制定的。通过苏南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不难发现,2007~2018年,进城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工种维持在45个左右,大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中。但随着苏南地区的产业经济调整,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领域势必发生变化,工种的变化较小一定程度上影响进城务工人员技能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三)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和内涵有待进一步深化。根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82.6%的“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认为,所在单位虽然为他们提供了上岗前培训,但是这种培训一般只是常规介绍,包括企业规章制度、作息时间、工资发放时间、企业发展历程等基本的介绍,主要目的在于宣传公司,几乎不涉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在最开始工作时,主要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学习,之后的发展就看自身的努力程度。此外,缺乏职业和就业知识培训。由此可见,在苏南地区的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中,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和内涵还有待提高,如何建立市场需求相适应,从进城务工人员自身角度出发的,满足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技能培训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劳动力输入地有序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教育培训机制对策研究
在分析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进程中教育培训现状基础上,提出更需重视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教育培训的整体设计。
(一)关注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教育制度顶层设计。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具有极高的流动性,这是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政府一头热,其他利益主体相对冷漠的主要原因。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其自身的收入、工作的内容及城市苛刻的户籍政策使得自己游离在城市边缘,加上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医疗、子女教育无法与市民享有同样待遇,更加剧烈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流动性、工作的短期性。这样,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技能培训的效果不太明显,满足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就很难得到不断补充。所以,一定要从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关注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教育制度的整体设计。
(二)建立适应当前发展形势的教育培训模式。苏南地区可以参考上海等地区做法,对于各个行业的能工巧匠,或者对行业发展有特别贡献的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在落实户籍政策方面开绿灯,或者降低户籍的准入门槛;对于技能熟练、企业需求的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对其近进行技能比赛类奖励、或者在其子女接受教育方面给予支持;对于有创业需求的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应建立创业培训资助机制,并且给予专业辅导,通过支持创业来提高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成就感。
(三)集合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主体。必须建立一个企政府、企业、培训机构、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四方有效的培训运行机制。政府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者,主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发展的引导,并根据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技能人才的需求信息、指导,企业则对技能人才的工种、层次、类型需求的掌握更加明确具体。在以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的技能人才培训运行机制中,政府必须弱化其以往过程中的包干许多工作的职能,而企业则需要加大在人才培训中作用。
(四)设计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内容。在重视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关注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渴望融入城市的迫切心理需求,加入与市民素质相关的培训内容。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建设中,除了自身的工作技能提升外,要融入苏南地区,还需要进行自身素质、文化、创业等多方面的培训。这些培训无法通过政府招标的培训机构全部实现。因此,必须设计出适应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提升的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内容,使其市民化进程加速。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所生活的宿舍或者社会则是公民社会公德、文化素养等形成主要地方,这些培训可以通过各个居民社区的多样化的活动等方式进行;可以通过政府、企业、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共同投资方式进行,政府、企业、学校共同进行培训工种、时间、内容等方案制定,让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总之,必须从根本上提高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个人素养和市民素质,政府必须打破原有自己包干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改变原有单一技能培训的方式,建立由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和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共同参与的四方联动培训机制,并且建立由培训机构或院校、企业、社区和政府组成的,不同投入模式的培训体系,实现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全方位的提升,达到城市建设内涵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雅丽.基于“双创四众”新模式下的农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训机制研究[J].市场周刊,2019(6).
[2]张永波.劳动力价值实现视角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2).
[3]郁彩虹.发达地区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与对策———以苏南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5(1).
[4]高峰.苏南地区外来农民工市民化长效机制的构建[J].城市发展研究,2015(1).
[5]董延芳,刘传江,胡铭.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发展[J].人口研究,2011(1).
作者:王雅丽 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