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训机制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训机制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训机制研究

摘要:当今时代,如何充分发挥创业、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有效拓展创业创新与市场资源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衔接,设计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内容(众创),集合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主体(众包),完善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众筹),构建多层面的教育配套制度(众扶),逐步建立“双创四众”新模式下的农民工市民教育培训机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双创四众;农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训机制

“万众创新”“人人创新”是2014年9月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总理首次提出的“双创理念”。2015年9月26日《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专门用于“四众”平台建设。“四众”指汇众智、汇众力、汇众能、汇众资。在当今时代,如何发挥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有效拓展创业创新与市场资源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衔接,在“双创四众”新模式下,设计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内容(众创),集合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主体(众包),完善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众筹),构建多层面的教育配套制度(众扶),逐步建立农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训机制,将为大众共同分享发展成果提供更广阔的途径。

一、相关概念内涵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农民工市民化的深刻内涵在于,它涉及农民工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社会组织形态等由农村范式向城市范式的转变,期间伴随着劳动方式和交往方式等的变化。农民工的公民身份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农民工的公民化应包括两个层面的转变:首先是农民工在职业,居住地和权利所有权方面的转变;其次,是农民工在思想,价值观和行为的转变。通过大众创新,设计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内容;集合众包,将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主体集聚起来;实现众筹,完善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完成众扶,构建多层面的教育配套制度,逐步建立在“双创四众”新模式下的农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训机制,有助于农民工在第一级改变。

(二)研究背景

由于中国农民工公民身份的特殊性,没有直接研究中国农民工公民教育培训机制的权威理论。但是,外国对移民和农民工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力转移的权威模式早已形成。例如,英国统计学家列文斯坦于19世纪80年代提出的“移民规则”,唐纳德的“推拉式”理论和舒尔茨的“成本效益”迁移理论等。在中国,农民工的公民教育和培训机制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主题。近年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的公民教育和培训,并出台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计划”已经制定了若干培训项目计划,并增加了对移徙工人职业技能培训的投资,包括支持各种政策和培训费用投资,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顺利开展。但是,这些培训项目的内容忽视了农民工的素质教育和指导,这将严重限制其城市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因此,为了加强创业和创新公共服务资源的开放共享,实现地区和行业人才等创业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依靠“互联网+”和大数据,在线上和线下推广新的教育和培训模式,逐步建立在“双创四众”新模式下的农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训机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市民化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育没有系统的安排,优质教育的概念尚未实施

现有的农民工培训制度缺乏沟通和制度安排,忽视公民素质的教育,忽视农民工融入城镇的心理,这是农民工真正转变为市民的关键和难点。根据不同农民工的需求和个人发展,我们将为不同行业的农民工提供立体化的教育和培训,如个人技能、文化素养、职业能力和创业教育,形成全面的长效机制。

(二)培训支持需要改进,技能培训政策指导不足

对于目前的技能培训,政府通常会提供一次免费培训,并不能满足城市农民工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政府必须考虑如何制定个体农民工长期机制的培训政策。这样,一方面可以留住农民工,另一方面,通过农民工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农民工短缺,避免城市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就业结构性短缺。

(三)教育资源没有整合,学校组织难以协调

现有的培训模式是政府、招标、培训和财政支持,政府已经承接了大部分培训。大多数培训机构是政府赞助或指定的机构或职业学院。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导向的培训模式和单一技能的培训内容有些模糊,不能适应其发展内涵。农民工公民教育和培训的资金是单一的,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一些私立教学机构的运行条件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教育农民工公民身份的教师的资源结构不合理。

三、构建“双创四众”新模式下的农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训机制

在“双创四众”新模式下,设计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内容,集合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主体,完善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构建多层面的教育配套制度,逐步建立农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训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设计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内容(众创)

农民工想要真正地融入城市,必须进行个人修养、工作技能、生活常识等多方面的培训。如图1所示的教育培训内容,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生存技能的培训、工作技能的培养、居民素养的形成,最后是整体市民意识形态的最终转变。随着这些培训水平的提高,盈利能力越低,公共福利越高。类似于这样的公共产品,企业或者个人一般不会进入此领域,只能通过政府进行培训,最典型的做法是一些城市的年度公民手册和文明调查。

(二)集合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主体(众包)

只有加强农民工的个人素养和文化素养,才能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这些培训可以通过社区活动、社区辅导等方式进行;企业则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对农民工进行工作技能、职业能力方面的培训,可以通过政府、企业、农民工共同投资的方式进行;对于生活中的单一技能,现有培训机构可以进行培训。通过以上几个层次的培训,通过创业创新服务平台,聚集全社会的各种创新资源,关注渴望融入城市的农民工的心理需求,加入与市民素质相关的专项培训内容,例如市情介绍、市民礼仪、普通话或方言训练等,可以实现农民工生存技能、职业能力、社会道德和公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完善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众筹)

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机制也应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扩展,可以考虑一个由政府主导,企业支持,培训机构和移民工人自己组成的多渠道资本投资机制。政府是资金的领导者和提供者之一,通过企业和农民工参与支付培训经费,政府将根据一定比例的补贴,为农民工培训提供专项资金账户。建立由政府、企业、农民工和培训机构共同建立的培训基金机制,以更好地实现公民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培训机构应建立成熟的招标、监督和奖惩机制。

(四)构建多层面的教育配套制度(众扶)

首先,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对于参加培训效果好,能够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且有稳定工作收入的农民工在户籍等政策限制上有所突破,使其具有市民资格。其次,以身份证为基础建立档案信息数据库,随时查询农民工的资格信息,职业培训的信息,整体素质的信息等。再次,建立培训机构监测评估机制,对培训机构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对培训机构的条件、办学能力、教师地位和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在已经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市民化教育培训体系,强调公民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了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大变革趋势,充分激发广大市民和市场参与者的创业和创新活力,促进线上线下的结合、传统与新兴的结合以及指导与规范的结合,构建“双创四众”新模式下农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训机制具有重大意义。按照“坚持市场领导,包容性创新,公平有序发展,优化治理,深化开放合作”为“四众”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基本原则,促进各种资源要素的集中、开放和共享,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更高层次、更广泛地促进大规模创业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王雅丽.素质与技能并重的农民工市民化教育培训机制研究[J].职业时空,2014(12).

[2]张永波.劳动力价值实现视角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2).

[3]郁彩虹.发达地区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与对策———以苏南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5(1).

[4]高峰.苏南地区外来农民工市民化长效机制的构建[J].城市发展研究,2015(1).

[5]董延芳,刘传江,胡铭.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发展[J].人口研究,2011(1)

作者:王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