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的泛在化服务模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移动学习环境为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的泛在化服务模式研究提供了新的社会基础,深化了读者教育培训的功能。文章阐述了移动学习环境为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带来的变化,分析了移动学习环境对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泛在化服务的促进作用,列举了移动学习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的泛在化创新服务,并提出了移动学习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泛在化模式构建策略,以期提高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的泛在化服务水平。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学习环境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文献向数字化转变,不仅读者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及阅读内容趋于移动化,而且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也呈现共享状态。基于此,图书馆开展读者教育培训服务就显得极其重要。传统的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多是建立在读者主动参与、馆内培训的基础上,移动学习环境为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带来了新思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的泛在化。
1移动学习环境为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带来的变化
1.1读者信息获取行为发生变化
伴随移动学习环境的产生,读者逐渐适应了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也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人性化和精准化。但目前还有很多读者没有意识到图书馆拥有十分丰富和开放的数字化资源,因而没有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图书馆的读者教育培训也被局限在传统的模式内,难以借助移动学习环境的优势进行服务拓展和延伸[1]。由此可见,虽然移动学习环境使读者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但由于其缺乏对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充分认识,因此导致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访问量低,使图书馆大量的文献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没有被充分利用。
1.2读者阅读习惯发生变化
iPAD、Kindle阅读器等便携式终端阅读设备的广泛普及,促使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拘泥于纸质文献阅读,随处可得的电子资源充分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移动学习环境促使读者阅读习惯发生变化,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在此基础上也可以以适应读者阅读习惯的模式呈现,如将培训内容制作成视频资源上传到互联网,供读者轻松便捷地接受培训。
1.3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工作发生变化
随着读者的信息获取行为与阅读习惯发生变化,图书馆要想有效开展读者教育培训,就要贴近读者需求,对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进行创新,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的理念发生了改变,强调人本精神。以往传统的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工作更加重视资源的建设,往往忽略读者的培训体验,而移动学习环境为图书馆与读者双方搭建了互动平台,双向互动使图书馆更加关注读者的意见与建议。二是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是一种泛在化服务(见图1),需要图书馆充分挖掘与整合网络信息资源[2],不断加大知识开发力度,涉猎更为广泛的学科领域,将读者教育培训工作延伸到读者触手可及的地方。
2移动学习环境对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泛在化服务的促进作用
2.1服务范围更广泛
基于移动学习环境,图书馆的读者教育培训服务范围更加广泛。移动学习环境的特点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图书馆将读者教育培训内容或课程到网络上,读者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学习,即使偏远地区的读者也可以获得全方位的培训,图书馆的读者教育培训对用户来说是同等质量的,不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3]。移动学习环境为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便利,读者不必再到图书馆办理复杂的手续,提高了读者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2.2服务内容更丰富
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内容也更加多样化,推出了多种读者教育培训内容,如按学科分类培训、按兴趣标签分类培训等。多样化的服务内容既贴合了读者的培训要求,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还创新了读者教育培训内容的格式,如文本、图片及多媒体格式,使读者通过丰富多彩的培训内容和方式,进一步提升其参与积极性。
2.3互动性更强
移动学习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的泛在化服务充分利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提升了读者的知识储备,为读者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提供了帮助。泛在化服务模式的优势在于读者是培训的主体,其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作用,能够自己选择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在Web2.0技术的支持下,读者可以实现与图书馆的双向交流,对教育培训内容提出自己的学习感受,而图书馆接受读者的学习反馈后,可以进一步改善并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此外,读者还可以分享学习感受,为其他读者提供参考。由此可见,基于移动学习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的泛在化服务可以使馆读之间的互动性更强,实现智慧共享,营造活跃的读者教育培训氛围。
3移动学习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的泛在化创新服务
3.1加大宣传力度,引导读者广泛参与各项培训
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图书馆在完善充实数字化馆藏资源的同时,还应加大推广与宣传力度。一方面,图书馆要不断创新课堂授课模式,举办多种类型的专题研讨会,同时提高课堂授课效率,为读者进行形象化、具体化的深入讲解。另一方面,图书馆要与时俱进,积极建设依托互联网络的读者教育培训内容,在图书馆网站主页设置读者培训课程、分享读者教育培训资源等[4]。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能够扩大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的影响力,为读者提供全面有效的智慧支撑。
3.2整理图书馆资源,编制读者教育课件
移动学习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的泛在化创新服务还体现在对馆藏资源的整理上,移动学习环境促使图书馆服务进一步开放,搭建可以和读者进行互动交流的平台,通过收集读者对教育培训的反馈和建议,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同时,图书馆还可以将读者教育培训内容制作成读者手册、学习互动课件、培训课程等形式方便读者自主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整合力度,还能提高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的服务效率。
3.3应用多媒体技术实现读者教育资源的网络传播
目前,我国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仍以传统的实地培训为主,读者需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和分享。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图书馆应拓宽读者教育培训渠道,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整合丰富的数字知识资源。因此,图书馆引入多媒体技术十分重要。移动学习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的泛在化服务要立足于服务读者的出发点,实现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成为读者无处不在的“朋友”。
4移动学习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泛在化模式构建策略
4.1建立科学的读者教育培训导航平台
移动学习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泛在化服务的特点是读者自主学习,这就需要图书馆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帮助读者在多样化的服务板块中完成教育培训。因此,科学的门户式读者教育培训导航平台就成为读者接受培训的重要途径,图书馆应细化导航目录,对数字化教育培训内容进行合理的数据挖掘和关联,帮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精准定位培训方向和学科,使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形成有序列队,便于读者按照自己的检索需求层层获取相关信息[5]。此外,图书馆还可以根据读者的兴趣与需求进行群体分类,开辟动态及有特色的导航版块,并不断完善相关导航路径。
4.2设置虚拟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馆员
传统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服务中的咨询馆员和培训馆员都是由资深图书情报专业馆员担任的,他们能够为读者提供精准的文献咨询服务。但这些馆员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已难以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因此设置虚拟馆员是图书馆适应泛在化服务的创新之举。虚拟馆员可以准确及时地处理庞大的数据库,高效率地满足读者的阅读和教育培训需求。表1显示,移动学习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泛在化服务方式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服务内容由图书馆动态数字资源转变为多种格式的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服务平台由传统的WAP平台转变为云计算平台、上下文感知系统和LBS服务平台,服务中心由以图书馆为中心转变为以读者为中心。
4.3建立完善的读者评价体系
移动学习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泛在化服务具有十分突出的交互性特征。图书馆十分重视读者的参与和反馈,每一个参与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的读者都是服务主体,都有自己的收获和建议。图书馆目前的读者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很难实现对自身的客观评价与优化,因此建立完善的读者评价体系可以弥补读者教育培训服务体系的不足。移动学习环境为建立读者评价体系提供了技术保障,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某一教育培训资源进行点评和分享,一方面,读者的评价数据可以帮助图书馆筛选出优质资源,为图书馆优化读者教育培训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个体读者的培训意见也可以为其他读者提供参考,这不但可以营造良好的和积极互动的教育培训环境,还可以降低读者参加教育培训的盲目性[7]。
5结语
综上所述,移动学习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泛在化服务是信息快速发展时代图书情报界的研究热点,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信息化优势,为读者提供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教育培训服务,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打造交互式的读者教育培训模式,使移动学习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教育培训泛在化服务的范围更加广泛,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具有互动性。
参考文献:
[1]陈小卫.图书馆读者培训工作浅探[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142-145.
[2]丁凯.浅谈图书馆信息化后读者培训[J].贵图学刊,2010(1):64-65.
[3]蓝少华.无线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泛在化服务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4]宋海艳.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与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学习空间融合服务的探索[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7):58-62.
[5]马忠业.浅谈泛在图书馆理念下的读者服务工作[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2):88-93.
[6]杨灵芝.泛在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情报科学,2012(3):347-351.
[7]王军.泛在知识环境下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
作者:蒲红斌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