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存在问题与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存在问题与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存在问题与对策

摘要:在云南省澜沧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农广校的具体业务指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澜沧县实际,认真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白玉兰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培训等农民教育和培训工作,整体提高了参训农民、周围农民的文化基础专业技术和技能,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和增加收入。本文主要分析澜沧县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农民;教育培训;澜沧县

云南省澜沧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是澜沧县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但由于人文、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全县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素质低,科技推广难度大,农民增收困难。而通过培训可以转变增收方式,充分利用有限耕地资源,合理规划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

一、澜沧县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是项目下达时间晚,中间环节审批时间长,资金整合到位迟,造成实施时间不够,培育周期后移,不能有效结合产业周期开展实践指导工作,跨年度实施项目,不能充分发挥项目效益。二是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在规定时间内很难掌握培训知识和生产经营技能,必须增加跟踪指导服务时间和次数,才能使农民学员熟练掌握培训技能,加重了培训机构的培训负担和成本。三是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实施项目的差旅费、审计费、师资培训、车辆运行维修维护等工作经费不得在项目经费中开支,培训机构承担项目任务越多,工作经费越紧张,同时严重挫伤了培训机构开展项目的积极性。四是新型职业农民证书需要澜沧县政府盖章颁发,培训机构无法做到,请求主管部门请示县人民政府办理。五是已经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3年,当地未曾出台扶持政策,虽然农民参加培训学到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技能,但还是有些失望,农民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和满意度逐年降低,项目很难长期实施。六是培训经费不足,培训名额少,不能充分满足农民的培训需求。七是由于澜沧县地处边疆,经济文化发展滞后,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意识普遍落后,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进度较慢。而且就业后从业不稳定,流失率较高,给教育培训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二、优化澜沧县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对策

(一)精准选择培育对象

提前搞好调查摸底、招生宣传,确定培训专业,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在具有产业基础的乡镇选择培训对象。以专业大户、合作社带头人、农业工人、农业雇员和农机服务人员为主要成员,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场、农业庄园、龙头企业和基层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的业务骨干为重点培育对象,以回乡创业的青壮年农民工、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和村组干部为优选群体。具有一定文化(相当于初中)和培训学习能力,能按时参加培训学习,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5周岁的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者,本人自愿参加培训学习的均可报名。

(二)确定培训机构

根据相关文件要求,经澜沧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招标确定澜沧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项目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机构,由各培训机构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办公室签订培训协议,联合项目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开展培训,按照相关要求保证培训质量,搞好培训工作。

(三)建立培训指导师资库

由澜沧县农业技术部门、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经济作物技术推广机构和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上级相关单位等聘请培训技术专家与县各培训机构组成培训师资力量,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办公室备案,根据授课指导和跟踪服务需要,随时安排教师授课和跟踪服务指导,充分满足培训学员需求[1]。

(四)准备培训教材

按照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培训规范》,订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业教材,或组织专家编印适应培训专业所需的教材;准备好培训课件、影像教材、信息化教学和学员参训学习资料,满足培训学习需要。建立班级管理制度,选择好班主任和指导员专门负责日常班级管理,选择产业基础好、群众影响力强、具有管理能力、学习积极性高、熟悉培训机构和农民学员、能有效沟通协调学员和培训机构的学员3~5人组成班委会,协助培训机构搞好培训学员班级管理工作和培训安全工作,有效完成培训任务,为学员参训学习提供服务。班级档案管理,做到“一班一案”,规范管理。

(五)选定主导产业

以种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种植大户为主,养殖业以养猪、牛大户为主。由县培训机构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共同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

(六)集中授课

围绕农业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发展关键环节研究教育培训内容,设置教学培训课程:生产经营型根据农时季节培训累计不少于15d,理论课集中培训时间为7d;专业技能型根据农时季节培训累计不少于7d,理论课集中培训时间为3d;社会服务型根据农时季节培训累计不少于7d,理论课集中培训时间为3d。

(七)合理设置课程

结合澜沧县农业生产实际,培训采取集中理论培训、参观考察学习、实训实作等方式进行,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三位一体”措施,使受训农民成为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和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八)生产实践

培训期间安排时间组织学员到附近有关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标准农业园区等地进行学习考察和实训实作。

(九)培育管理

首先,培训基地的认定。实行培训基地准入制及动态管理,培训基地必须有固定培训场所,有专门的实习基地,有固定的师资队伍。其次,完善档案管理。培训机构对学员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培训台账。再次,资金管理。严格按照上级相关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实行项目管理,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规范资金运作,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最后,监督管理。一是建立公示制度。向社会公布培训机构名称、培训任务、培训专业、培训时间和补贴标准等内容,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二是执行培育工作月报告制度,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办公室按月统计各培训机构的培训名单,重要信息随时向省、市报告。三是建立领导联系制度。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办公室负责人定点联系培训机构,督促完成培育任务,并为培训机构提供必要的服务。建立不间断抽查制度,采取不定期抽查的方法对培训机构进行检查,督促培训机构严格开展工作,出现问题,限期整改[2]。四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尽可能把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发生重大问题及时上报上级业务部门。五是严格执行检查验收制度。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办公室对每个培训机构培训班次进行检查核实,了解具体培训情况,做好培育后的有关情况跟踪服务。

三、结语

通过进行农业科技专业培训,让更多的农民至少掌握了一项致富技能,打破了农民长期以来一直以家庭种养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使广大农民实现了新的就业愿望,拓宽了就业门路,增强了创业信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农民学习科学、科技致富的意识。同时,部分农民通过进城务工、出门打工,增长了见识,增加了收入。多数农民通过科学种、养、加工提高了产量,增加了数量,提升了品质,产品价格得到了提高,收入得到了增加,达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喜梅.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西部县域实践的思考[J].陇东学院学报,2016(2):106-109.

[2]李宁,李方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2017(2):17.

作者:罗扬 单位: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