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人才培养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人才培养论文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论文(6篇)

第一篇: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当前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的不足

商务英语方面的人才接受学校教育之后进入社会,工作表现却不是很好,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各个学校培养商务英语方面的人才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和要求,所以学校在培养人才上需要找准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商务英语专业应该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虽然许多学校都开设了相关专业,却没有指定明确的培养目标,所以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常常感到学校所学知识没有实际用处,应用能力较差,无法在工作岗位上获得较好的表现。其次,商务英语专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商务能力的培养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商务英语课程中,英语知识和商务知识两个部分需要融合在起来,并且在课程设置中达到合理的分配状态。但是大多数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处理好英语和商务之间的关系。部分学校仅仅注重英语方面的教学,开设各种各样的英语课程,英语方面的课程占据较大比例,而商务课程只占据较小比例。除此之外,大多数学校在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上比较落后。多数学校在商务英语专业方面的教学模式都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老师把大部分教学时间都花在理论方面的讲授上,而且主要在课堂上开展,而忽视了实践方面的教学。学生只是学习理论知识,却没有通过实践来应用知识,所以学生缺乏应用能力,这在今后的工作中也是不利的。许多老师都是重点讲授英语语法等基础方面的知识,而英语口语和听力等应用方面的技能却没有得到培养。而在考试和评价中,也没有重视对应用能力的考核,而只是重点考察学生的书面能力。这就会降低学生的商务英语英语能力,从而使其在商务实务中无法顺利沟通,也就无法完成工作。

2.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各个学校需要寻求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对商务英语方面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合理的改革。首先,各个学校应该树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符合市场要求和国际需要的全面型人才,既具有深厚的英语知识基础和英语英语技能,又具备熟练的商务知识和技能。学校为了使商务英语人才进入社会后获得较好的工作表现,学校应该基于用人单位的需要和要求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较高的英语应用方面的能力和商务应用方面的能力,以及计算机能力、沟通能力等各个方面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其次,各个学校需要针对商务英语专业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需要将社会的需要和要求作为指导方向,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商务应用能力和公务办理和操作能力,联系理论方面的教学和实践方面的教学,培养具有一项专长和多种能力的人才。对此,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分清主要学科和次要学科,重视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可以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又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除此之外,各个学校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其调查研究的能力。老师在开展商务英语方面的教学时,需要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给学生营造灵活多变的学习气氛。老师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情景、任务、讨论、辩论、合作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商务英语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课堂教学需要跟课外实践联系起来,老师需要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多参与跟商务英语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及时的帮助,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创造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能力。老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在英语应用方面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听力学习口语学习,并且结合英语应用和商务应用培养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商务情景下更好地利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

3.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要和要求也在改变。信息想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和要求的人才,就需要对人才培养方面的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商务英语专业作为新兴的热门专业,各个学校都开设设立相关专业,努力培养更多的商务英语人才。但是如今大多数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各个学校应该针对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的模式进行什么样的改革,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阅读全文

动漫人才论文:校园动画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本文作者:黄兵 单位:广东语艺术职业学院

高校动漫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现状

动画专业在所有学科中是普及速度最快的一个专业,已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巨大利益驱动,高校纷纷建立动画专业,2000年只有北京电影学院一家招动画专业学生,而2011年竟有1200余所院校开设了动画专业《中国动漫产业报告发展(2011)》,在校生达80万人次,每年毕业生20万人,这一数字比欧美、日韩相加的总数还要多。但真正有动画专业资质的院校只有30%,而动画强国日本也只有35所院校开设动画专业,盲目扩招带来动漫专业的过度膨胀,造成动画人才数量的表面可观,质量偏低。《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反映动画本科毕业生失业率排名第一。动画企业找不到人,而高校毕业生又产能过剩。事实上,用人单位更注重毕业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并不看重盖有大学钢印的文凭,普遍认为学院派出身的大学生不大了解行业的规范,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高不成,低不就”。动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是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高校必须依托企业,着眼企业谈培养,立足企业谋发展。目前的大部分高校无论从师资,还是实训设备、实训条件,远不适应动画专业发展需要。全球化的今天,谋求深度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企业和学校的共同选择,高校的动画专业不与动画公司企业合作,就不能起步运作。

高校动画专业校企合作的面临三大难题:一是如何使校企双方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缺乏制度和法律制约;二是如何使校企合作切实深入到教学和科研领域,还缺乏具体的方案和监控;三是如何使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受益,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很多院校的动画专业定位在动画制作环节,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离。动画教育要有能够满足动画产业人才需求结构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解决与动画产业接轨的难题。校企合作模式,深度不够,欠缺技术开发的合作。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院校为求生存、求发展,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多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等方面的合作。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管理责任不明晰,兼职教师挂名不到位,专兼职教师缺乏融合,使得学校运行机制不顺畅。应该由行业企业主导的校企合作,转变为教育部门和学校主导,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目前动画师资力量的不强、不足,远跟不上中国高校在动漫招生的发展需求。

许多高校由于缺乏动漫教学人才,从其他专业调配师资增援,很多是临时抱佛脚,硬着头皮上岗,没有一线经验,有的经短期的培训匆匆上阵,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纸上谈兵。一些动画研究生导师自己都不是动画专业出身,因而,很多毕业生很难适合动画行业实际需求,有些动画企业老总宁愿要培训机构的学员,也不要学院派动画大学生。没有从事过动画制作的教师成了骨干教师;动画企业员工支撑门户。动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缺乏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很难教育出优秀的动画人才。在多数开设动画专业的院校,除部分影视院校具备动画教学应有的教学资源之外,有条件开设动画专业的院校应占少数。近几年办得好的一些院校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支持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多数院校没有这么幸运。许多院校教育资源还远远达不到动画教学要求,就匆匆招生,一边上课、一边招兵买马。很多学院没有真正的动画专业带头人,动画实训基地受制于合作动画公司,自己被动而缺乏体系,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头几届学生成为实验品。

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企业与高校联合办学进行人才培养是目前国内针对学生与社会接轨比较有效的方法。高校从企业“借力”,使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更强,缩短进入企业后的磨合期。校企共制教学计划,共同培养技能人才,行业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另方面,企业向学校提供实习设备,实训场地,改善学校的实训条件。就是让高校的学生成为企业的准员工,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的技术骨干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培养适合该企业需求的员工。企业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对学生量身定制,实习与就业同步。这样有效地保障了学生就业,使教学更具有实效性,有利于学生了解动画企业各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让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制定符合生产实际的教学方案。用企业真实项目导向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培养了实际工作技能,让高校成为企业延伸的培训平台。学院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由动画公司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利用动画公司的先进技术进行师资培训,实现了“办学入企”;同时,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先进的设备设施吸引企业到实训基地从事产品生产和参与实习教学。在合作过程中,以企业良性发展和学生职业素质提升为双赢目标,在企业的经营、生产、质量管理以及产品研发和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等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合作,健康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专业能力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动画专业教师应该是既懂动画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动画企业运作背景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来源可以是学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任职,也可以从动画企业引进专职或兼职有实战经验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在动画企业工作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建立了与动画界的交往网络,是校业合作的桥梁。“双师型”教师熟悉企业的运作,在教学中按照企业界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具有创设学习情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阅读全文

应用型人才培养国际贸易论文

一、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再认识

所谓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是指能将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国际贸易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目前,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却赋予了“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更多内涵和更高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扎实的基础技能,这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层次。要具备国际贸易专业知识深厚,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学生可以通过国际贸易系统的课程体系来获得。第二,良好的素质能力,这是人才培养的提升层次,主要是包括必要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心理问题解决能力等;学生可以通过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人际交流来实现。第三,强大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高级层次,是应用型人才最核心的内涵,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其实现路径呈现多样化和交叉化。

二、竞赛对于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作用

学科竞赛是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有效途径,其重点在于培养人才的应用性。相对于其他培养方式,学科竞赛有着竞争性、真实性、互动性等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学科竞赛逐渐成为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而学科竞赛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激励作用。

参加学科竞赛要求学生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要在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仅仅有兴趣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辛苦的付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如果参赛学生获得优异成果,奖金满足学生的生理需求,荣誉证书和学分的认定满足了学生的社交需求,参赛的经历及感悟则使学生的尊重和自我实现得到了满足,对学生的激励作用非常明显。

(二)引导作用。

阅读全文

高端人才培养下艺术设计论文

一、2012、2013年上海CCI结构及发展规模分析

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和“设计之都”的战略目标,为艺术设计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建设氛围。2012年,上海CCI中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业增加值分别达196.54亿元和301.93亿元,共占CCI增加值总量的22%,分别比上年增长15.3%和11.8%,对CCI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7.1%(见表1);从表2、表3中CCI服务业总产出以及增加值比重来看,艺术业和工业设计、广告及会展服务业年增长率均超过15%以上,带动了整个CCI的迅速发展。2013年上海CCI增加值对本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产业新业态发展迅速,产业发展氛围浓厚。动漫产业初具领先优势,如:上海入选文化部“2013年国家动漫品牌建设和保护计划”的动漫品牌和动漫创意项目达11个,位居全国各省市首位;设计产业与品牌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原创等方面呈现加速融合趋势,一批上海原创设计产品获得IF、红点、红星等国内外知名奖项;上海家化和指南设计两家企业获得首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老凤祥获评“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第58位,位列中国珠宝首饰业第一;上海动画制作企业形成联盟,通过与海外企业开展合作,开创中国原创动画电影集结进军海外市场的新里程。

二、CCI视阈下上海文化创意技能人才占有现状

我国第一个全国人才工作指导性文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的职业素质教育,预计到2020年,该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达3900万人左右,其中每万名技能劳动力中的高端技能人才占比例为28%,人数达到1000万人左右”。与此同时,CCI视阈下国家产业政策业已由“中国制造”调整为“中国创造”,占区位优势的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的建立了以创意产业为支撑点的CCI长期规划,但是高端技能人才的大量缺乏却是制约这一产业规划品质发展的瓶颈。统计数据表明:日本东京从事CCI的高端技能人才占工作劳动者总人数的15%,伦敦14%,纽约达12%,上海不足于0.1%。由此可见,上海高端创造性技能人才占有缺口较大,目前的人才状况远远不能适应CCI发展规划的客观要求。根据上海市CC“I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加强CCI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完善该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以及服务机制,为CCI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CCI是一种复合性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加强高端技能创意人才的培养,是上海艺术设计教育界面临的新挑战与机遇。

三、上海市本专科院校艺术设计类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上海艺术设计类技能人才培养现状,项目组收集了2014年上海市本专科院校艺术学科专业的基本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上海22个艺术类学科专业,主要集中在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方向。专业布点共有133个,本科院校的75个艺术设计类专业布点主要集中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9个)、上海大学(7个)、上海师范大学(6个)、上海应用技术学院(5个)、东华大学(5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5个)、上海理工大学(4个)等。本科院校的专业体系构建,表现为专业设置数量不多,专业方向少。其中,没有独立设置装饰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与制作、装潢艺术设计、游戏设计与制作、展示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交互媒体设计等专业方向。本科院校中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占到该校全部专业总数的41%,占到本科类院校专业总数的64%。其他综合性院校的艺术类专业设置比例较小,如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华师大、华理工等,都只有1-2个专业。高职院校的58个艺术类专业布点主要集中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14个)、上海出版印刷专科学校(7个)、上海电影艺术学院(6个)、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4个)、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4个)。在专业体系构建上着重反映社会分工的最新职业、产业结构变迁以及经济制度变革所需专门人才的规格和要求,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特征。其中,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占到该校全部专业总数的64%,占到专科院校专业总数的82.4%。由此可以看出,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设置偏重于综合性的艺术人才的培养;高职类院校的专业设置相对更加具体化,比如影视动画、广告设计与制作、装潢、装饰艺术设计、应用艺术设计等,更注重实践和实际的操作技能人才的培养。但是统计数据也显示:上海艺术设计类高端技能人才的缺乏与CCI发展规划的人才需求类型极不匹配、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上海CCI十二五规划的战略目标建设存在一定的差距,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主力军的高职院校,急需拓展艺术设计类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思路与模式,以适应上海CCI的发展。

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原则

阅读全文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平面设计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1.教师的教学观念多停留在课堂学习上。让学生熟练掌握书本知识,上机课的实验操作也多是教材上的实训项目,学生可根据实验要求按步骤完成项目操作。这种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般定位于对软件的理论学习和基本应用上,缺少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不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3.教学内容上多根据学时分配侧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理论课堂上大多也是讲解理论知识,介绍软件的具体应用,缺少对综合案例的介绍,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4.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中,教师是主导性地位,学生属于从属地位,这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对平面设计类课程进行全方面的教学改革,既是课程建设本身的需要,也是我院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该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阅读全文

人才培养模式下艺术设计论文

1更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理念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增设也是在今年才逐渐蓬勃起来,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是从纯美术学等专业直接转换过来的,无论是教学计划还是人才培养方案都有浓厚的“艺术化”痕迹,注重美学而忽略了技能。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是从中职扩充而来,其人才培养又过于重视操作而忽视了思维训练。涉及工业设计、家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设计领域时,纯艺术的容易发挥自由与个性却成为施工与制作的掣肘。过于偏重技能技巧而忽视美学培养又明显在设计项目规划过程中后劲不足。因此,在艺术设计教学理念上必须更新,与时俱进,确立课程设置、教育模式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适应时代,更加适合于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学的新思维。避免再出现“三年在校不出门,实习半年就走人”的一贯制教学流程。

2革新教学方法,转换课程思路,加强创意实践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创意实践能力的强弱是直接影响学生未来毕业就业的关键因素,为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创意思维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尤为重要的。

2.1大力调整设计基础课教学

设计艺术的起点是美学素质的培养,基础审美的培养是艺术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但由于目前国内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长时间以来都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早年是跟着前苏联、法国跑,过于重视传统基础学科,却忽视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殊性。紧随市场需求,思维及实践能力的训练需要渗透到课程体系的所有环节。例如,对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课程进行改革,增强专业针对性,从设计思维的训练角度出发。素描、色彩等课程与三大构成相关知识点融合,根据专业需要进行作业内容的调整,不再是单纯的写生练习,强调思维的训练及扩散。有效训练学生的观察力,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变传统基础课为“造型基础课”,课程重点放在创意思维的训练中,用创造性的思维探索各事物之间的联系,为专业实践课夯实基础。

2.2革新传统艺术设计教学模式

阅读全文

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管理论文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实施工程现场顶岗实习,重视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特别是应用型工程师能力培养,在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3+0.5+0.5”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特色。针对建筑类执业资格认证考试要求,强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主动适应社会对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的要求。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突出教师职业能力培养

本专业要按照“引进+培养+共享”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建立学校、企业共享共同的专业教师使用机制,以优化结构为重点,突出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根据教师岗位要求及学科发展趋势,及时完善教师知识结构,补充知识的不足,在课程安排上充分考虑教师的自我提高问题,为教师在职学习和提高提供方便。对于新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要经过听课、助课等环节后才能担任讲课任务,第一次上讲台前必须进行试讲,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严格把关,并对教学重点、难点集体备课,以帮助青年教师顺利通过教学关,尽早担负起教学工作,搞好不同层次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和梯队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团队优势。

3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大教学管理工作改革

根据国家《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人才培养规格,针对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探索和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力求课程搭配合理、课时比例协调,突出主干课程,突出专业特色,保持管理知识结构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优势也是特色,是土木工程专业所没有的,特别是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和工程造价管理方向,更应该保持这个优势。这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提高,也有利于实现教育部新专业目录规定的培养目标。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度,使本专业主干课程达合格以上标准,争取1-2门达优秀标准。健全和完善教学大纲、课程发展规划等教学基本文件,根据应用型人才主体培养要求,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控制,认真实行教学评估与检查,建立动态评估与过程考核机制,进行毕业学生质量跟踪调查、专业招生与学生就业调查等措施。在教学管理方面,做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能力的全过程监控,发挥教学质量管理手段对于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督导功能。

4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阅读全文

人才培养理论中金融学论文

1.当前形势下的金融学本科人才需求

首先,要培养宽视野的金融学本科人才。金融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其发展依托的主体为各个领域的实业,只有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各领域的通用知识,了解各领域的特点才能更好的为其提供有价值的金融服务,这就决定了具有单一金融知识的金融学本科人才的必须要在掌握金融技巧的同时还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较为宽阔的视野,才能在当前复杂的金融环境下快速发展。其次,要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金融学本科人才。主要指能够运用现代化基本通讯办公工具的能力、快速学习陌生行业知识的能力、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不是单一形成的,必然伴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为此,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操作技巧是金融学人才的基本技能;同时对于科技进步下产生的网络金融等创新产品的学习和掌握也是应对竞争的必要技能;具有良好的理解、表达和沟通能力是其综合素质基本体现。最后,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金融学本科人才。要求不但具有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更要具备爱国主义情怀,这也是能够遵守金融从业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2.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在金融学的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当前各所高校的金融学本科培养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理论教学知识结构松散。目前很多大学的金融学本科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均按照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模块进行设置,从理论上对金融学本科进行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各门课程的教学仅仅围绕着本课程的内容进行教学,而忽略了课程体系间的联系,从而无法让学生感到该课程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实际地位以及和其他课程的内在紧密联系。而实际上金融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其发展是伴随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地理和文化发展起来的,如果不能将理论课程中的内在联系说明,则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搭建以及专业能力的形成。其次,实践教学难以实践。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此,理论教学后的实践是有效巩固理论知识,进一步帮助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的有效课程设置,有利于高校培养应用型的金融人才。但是在当前的高校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从形式上,校内实践的硬件环境较差,机房和软件等条件的落后让校内实践流于形式。而在校外实践中学生又往往难以接触到核心业务,随机性较大,从而失去了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利于学生宽阔视野的形成。最后,教师队伍存在不足。由于当前高校的管理体制下,大多数的中青年教师多数为高学历研究型人才,很多都不具备金融部门的从业经历。为此,在培养应用行的本科金融人才过程中就难以做到理论和应用并重,这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建议

根据我国高校在金融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教育改革建议:

3.1优化理论教学手段,强化理论教学目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