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就业服务区域经济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就业服务区域经济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院校就业服务区域经济对策

高职院校就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为了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就需要及时的洞悉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调整和发展方向,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定位以及发展中对于人才的需求信息,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是邢台地区仅有的两所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如何全方位推进学生就业服务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性的探索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就业匹配区域经济服务推进体系。近几年邢台地区高职院校生源数量逐年上升,由于北京、天津一线城市对河北人才的“虹吸效应”从而使区域就业人数并未按比例增加,这是一个需要政府、企业、高校都应该深思的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引进,本文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分析了高职院校搞好就业服务区域经济下的就业指导工作如何开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1.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价值引领

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区域经济,必须以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人生关等为前提。因此,要加强并重视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良好的三观。一是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为大学生精准剖析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将大学生的目标定位和价值实现紧密地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与时俱进,用的先进思想武装自己,报效祖国,创造价值。二是“借力网络平台”,强化价值引领。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在线就业培训,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去,利用社会的一切可利用的教育典型案例,进行就业观的价值引领。在本次疫情期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的肺炎,大学生都在家里上网课,是否意味着学生和学校、社会脱节呢?恰恰相反,只要把握好时机,找对切入点,对学生的就业观,价值引领是非常有好处的。武汉医护人员的逆行,中国对肺炎的控制,中国对国际的支持,我们综合实力的提升、科技在疫情期间的重要作用等等。三是树立典型,宣传就业陷阱的人物故事,用榜样的力量启迪人,鼓舞人。鼓励大学生见贤思齐,锐意进取。通过区域经济体员工的现身说法,现身教学等方式吸引人才。

2.构建区域性校企跨界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办学方式

职业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跨界的教育活动,从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出发,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职业教育追求的社会效益,而双方紧密合作对双方的生存和发展的利益是趋向一致的,如果失去彼此,自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建立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探索建立校内建立“产教融合实验田”。按照“专业对接产业规格服从岗位、教学融合生产”的专业建设思路,高校与区域经济体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企业的工作标准,将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性格的培养融入到高职教育中去。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推进企业和学校的无缝就业对接,2019年8月,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各系组建工程创新班,在学院给予资金和人力的支持下,推行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服务区域经济。“工程创新班”依托“产教特区”,一方面,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块化教学,学生专业核心内容通过模块得到阶段性训练,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将课程内容融入到企业实际生产项目,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和企业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采用“学校+企业”的授课模式,企业导师到学校结合实际生产任务搭建生产性教学车间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对项目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现场教学;最后学生到企业参与实际的项目实施。通过“产教特区”的建立和一系列教学模式的改变,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学生普遍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丰富了理论知识;给企业创造了效益、提供了人才储备,部分学生在进行模块化的学习过程中,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已经被企业择优录取,毕业后即可上岗。

3.构建双核心职业规划,匹配区域经济发展的职业能力

部分企业参与高校组织的大学生职业实践积极性不足,导致对高校学生的品牌影响力不够,造成企业的人员流动性不足或者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地方企业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引进地方企业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科学培养满足市场需求人才的重要教育模式,地方企业可以参加学生的“第二课堂”,使学生的理论能得以充分的实践验证,构建高校+企业的双核心驱动的职业生涯规划体验,缩短了学生职业规划和实际岗位需求的沟壑,学生的职业规划更贴近企业实际需要,就业后能更快的适应岗位和企业环境。本研究是将高职院校的学生视为高职院校的“产品”,将学生的培养过程近似于产品的生产过程,利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推进体系这条自动化生产线,科学、有效、规范化的来进行生产。在这条闭环控制的生产线中,有输入有输出,有激励有响应,而且能根据就业形势的改变,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做为反馈信号,自动调整就业推进体系,形成反馈控制,做到就业的良性发展。提升高职学院的学生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进一步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为从事高职教育和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人士也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赵海志 姚永卫 殷忠敏 贾晓东 任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