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实施路径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实施路径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实施路径探究

摘要: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新时期高校研究的重点课题。目前,高校的关注点多在于就业率,忽视了就业的稳定性、专业匹配度、工作满意度、毕业生跟踪回访,以及求职者的个人情况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本文以吉林大学商学院为调研对象,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探索高校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实施路径,提出提高毕业生就业软实力、树立正确就业观,积极认知自我、认知就业领域,搭建更为精准化的就业信息平台三个对策。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路径

大学生就业工作涉及国计民生,关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成为评价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学者对于高质量就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高质量就业的实施路径进行了研究。本文以吉林大学商学院为例,通过收集整理近三年毕业生个人情况及就业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以及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探索高校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实施路径。

一、高质量就业概念界定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强心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的“试金石”。高校作为新时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深刻理解与把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发展内涵,以期更好地落实与完成“六稳六保”工作。笔者回顾了近年来学者对高质量就业概念的界定,并作简要归纳,具体如下:传统观念下,“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泛指两个层面,一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即毕业生能够合理匹配其专业岗位,满足社会物质生产需求;二是从事社会劳动工程中劳动条件较优,这指的是毕业生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下完成日常工作任务”[1]。国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就业质量主要包括收入质量(收入、财富与住房)、工作环境质量(社会关系、环境质量、政治生活参与等)和劳动力市场保障(满意度、安全感)三个维度指标”[2]。王霆(2015)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毕业生受教育程度、个体特征及参加实践情况等对其在就业过程中就业满意度的高低均产生显著影响”[3];徐丽媛(2020)结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际情况分析认为,“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实现就业工作理念高质量;二是完善就业工作过程高质量;三是落实就业工作结果高质量”[4]。可见,高质量就业不再仅以较高的就业率为标准,而是从学生就业层次、就业地域、薪酬水平等多方面综合考量。

二、吉林大学商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为了更翔实地掌握近年来本科生就业情况,以更好地开展本科生就业指导工作,本文以吉林大学商学院近三年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针对他们的就业情况展开调查研究,研究采取问卷星线上问卷调研形式,具体情况如下:

(一)毕业生个人情况分析

本问卷的调研对象为吉林大学商学院近三年本科毕业生,调研内容为本科毕业后的初次就业情况。本问卷为匿名填写,累计发放问卷443份,收回44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4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调研样本的个体特征情况如下:男性样本数量为152个,占比34.27%;女性样本数量为291个,占比65.37%;来自农村的样本数为152个,占比34.27%。调查发现,大学期间有实习经历的学生居多,但是实习经历达3次以上的仅为18.88%;大多数学生均参与过多次学生活动,并且担任过学生干部。

(二)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1.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通过单位地域、单位性质、薪资水平、在职培训、社保缴纳情况、户口是否解决、专业是否对口七个客观数据反映调研样本的初次就业情况。在单位地域方面,选择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工作的最多,占整个样本数量的43.36%;选择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最少,占比9.79%;此外,选择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工作的样本占比分别为34.27%、12.59%。单位性质方面,在国有企业工作的样本数最多,占比为36.36%;其次是在民营企业工作,占比为32.87%;仅有2.10%选择在教育、科研、医疗等事业单位工作;在其他性质单位工作的占比为6.99%;选择在政府机关与在合资或外资企业工作的样本占比基本持平,分别为11.19%与10.49%。在薪资水平方面,有62.24%的调研对象工资在5000—10000元,表明大多数调研对象毕业后首份工作的薪资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中等;首份工作薪资水平在3000—5000元之间与在10000元以上的样本数一致,占比为18.88%;工资在3000元以内的样本占比最少,为3.50%。此外,97.9%的用人单位向毕业生提供了齐全的五险一金,90.21%的用人单位为毕业生就业后提供了在职培训,71.33%的调研对象就业岗位与专业对口,仅有46.15%的单位解决了落户问题,这表明调研对象所在单位未解决户口问题的占样本总数的一半以上。2.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1)对初次就业的主观评价状况。通过调研样本,获得调研对象对薪资水平、福利待遇、晋升空间、任职岗位四项要素的满意程度。对岗位晋升空间不满意的占比最高,为16.78%;对岗位的福利待遇和目前的任职岗位不满意的占比分别为8.39%和6.99%;对岗位薪资水平一般满意的占比为58.04%,表明初次就业的薪资水平尚未达到预期满意水平。(2)对影响高质量就业的因素的主观评价状况。调研对象从实习经历、学生干部经历、学习成绩、英语水平、资格考试证书五项影响高质量就业的因素中选择两项。经分析,实习经历是调研对象认为对高质量就业影响最大的因素,占整个样本数量的75.52%;认为学习成绩、资格考试证书对就业影响较大的样本占比分别为47.55%、44.76%;而认为英语水平对就业影响较大的样本占比次为31.47%;仅有27.97%的调研样本认为学生干部经历对于就业影响较大,选择该项的样本数最少。此外,从调研对象自主填写的其他影响因素中分析,个体生源地、个人性格与沟通能力对就业也有一定影响。

三、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途径分析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建设,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念

相对于就业硬实力,就业软实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是就业竞争的外在表现力。大学生在努力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同时,必须努力发展自身软实力。以往的研究认为,就业软实力包括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研究还认为,“就业竞争软实力体现出来的强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大学生的顺利求职、稳定就业起着决定性作用”[5]。由此可见,高校在培养专业精英型人才的同时,还需要加大对求职者精神及价值层面的引领,这就要求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入思政元素。首先,高校要指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要正确认识就业,正确认识个人的“小我”与国家的“大我”之间的关系,切身感悟到就业不仅仅是谋生的途径,更是实现个人价值、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平台,要鼓励学生到偏远山区就业,鼓励学生参军入伍带动就业;其次,要做好毕业生的心理建设及疏导工作,很多毕业生对于就业总是没信心、没动力,究其根本是对于自身的软实力认识不足,高校应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让学生认识到未来职场中会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培养他们既要有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敬业精神,更要有较强的抗压能力,为他们树立就业自信心,使其敢于直面社会的考验;此外,还要培养毕业生善于交往、团结协作、使其敢于创新的意识,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最后,笔者认为要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是求职的根本与核心所在,毕业生不讲诚信,就等于给自己的就业生涯人为地设置了障碍,其代价是高昂的。

(二)完善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帮助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时,展望未来的职业旅途,寻找适合自身发展方向和愿意为之奋斗的职业,完成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但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在校期间,普遍存在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模糊、没有想法或目标不切实际等现象。究其原因,在于高校在为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时,存在就业指导目标有缺陷、就业指导与教学实践不相匹配、就业指导未能贯穿学生学习过程及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因此,高校要切实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构建更加完善的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一是构建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跨专业、跨部门、专兼结合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特点,就业指导工作的特殊性导致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必须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因此,高校在建立就业指导队伍时,应当保证就业指导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与专家化,吸引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工作者成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同时,高校要积极研究探索,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逐渐走向科学化与规范化。二是构建分层分类就业教育指导体系。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开展不同类型的就业指导服务。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生涯认识、专业认知选修课,为其构建职业规划理念,树立学习目标意识,从一开始便打下就业规划基础;面向毕业生举办求职辅导、实践参观等活动,让毕业年级的同学更直观、清楚地认知工作与学习的差别,社会与学校的不同;实施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关怀计划,召开新疆、西藏籍毕业生就业座谈会,了解求职需求,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个性特点,提供“一对一”针对性辅导,使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融入祖国的发展洪流中。三是构建服务国家战略的引导体系。高校要注重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一线、服务基层,制定并完善本校的《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做好西部计划、村干部、三支一扶等国家基层就业项目政策的宣传推广。开展在校生赴基层挂职计划,增进学生对基层的了解。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等行业,努力成为祖国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宣传赴基层、重点区域就业,以及在国家重大战略中贡献青春的校友典型,引导学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三)打造校—企—生就业平台,实现大学生精准就业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岗位需求和资源诱惑,毕业生有时会犹豫不决,此时一个准确有效的信息往往能决定其最终选择。高校应当注重建立并维护好学校—企业—人才这个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可以以产教融合、产学融合为突破口,建立毕业年级学生到当地企业实习锻炼机制,选派辅导员赴重点用人单位挂职锻炼,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及企业人才需求,听取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形成校领导走访、辅导员挂职、学生实习交流等校企互动形式。同时,加强学科专业与科研单位、行业企业、区域产业的发展联动,推动高校学生主动响应社会需求。社会需求高效匹配年轻人才,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相互牵引,环环相扣。学校在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合作的同时,还要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信息化深入挖掘就业数据信息,为学生建立专业的就业信息网站,在网站内为学生建立职业规划档案室,使其能够从档案室中调阅企业用人单位的资料。大量的就业信息可以开阔学生的就业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在网络上的网页浏览记录和职业关注偏好,反馈各专业就业数据至招生部门,为人才培养提供信息支撑。同时,优化院级单位就业工作考评机制,开展就业评选表彰,加大就业引导、市场开拓、就业教育等方面权重,引导找准工作着力点、落脚点,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四、结语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最直观的检验,它关乎个体成长成才,关乎民生稳步发展,关乎社会和谐稳定。高校应主动承担起就业工作的主体责任,深入贯彻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充分动员学校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协同企业、社会、家庭密切配合,努力构建就业工作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全方位指导的工作格局,确保就业工作真正取得成效,看见实效。

参考文献:

[1]刘燕斌.试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J].中国就业,2014(6):10-11.

[2]张锐.民众就业,既要充分也要高质[N].证券时报,2020-11-05(A3).

[3]王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高教探索,2015(11):104-109.

[4]徐丽媛.高校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J].理论研讨,2020(10):34-35.

[5]黄宇飞.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青年与社会,2020(6):130-131.

作者:刘天目 陈卓 单位:吉林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