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比较艺术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比较艺术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比较艺术思考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转变思路、想法,改变以往把教材知识单方面传递给学生、学生原封不动记忆的现状,要鼓励学生放飞思想、思维,锻炼自主学习能力,让语文课堂活动更加多元化、趣味化。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中渗透比较艺术,通过对比同类型、同作者、同方向的文章内容,激活学生的思想观念与生活体验,得出真实的观点与想法,积极质疑、反思,更为深刻、全面地理解语文教材知识,拓展学生的学科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比较艺术;策略

比较属于一种本质性的意识教育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比较艺术,能够锻炼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学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基于某一个角度、某一个点进行比较与探究,分析文章中的相异程度与相似程度,深层次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展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功能、德育功能、教育价值。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比较艺术,能够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满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求知欲望与好奇心。比较艺术具备较强的探究性、多元化、开放性特征,通过多文章、句式之间的对比,让学生感知语言真挚、质朴的感染力,从中获得思想启迪,受到情感熏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阅读体验,整合、归纳充满共性的知识,创造性地学习语文知识,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尽力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艺术的必要性

(一)由此及彼,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下》中,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观点。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关联性,只有了解才能够明确文本中的时代背景,从而能够全面、精准地把握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通过比较作者的人生经历,深层次地感知作品内涵。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艺术,能够达到由此及彼、知人论世的教育效果,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学风格、文学观念、文学传统、现实背景展开深度剖析,感知多文本中的相同点、不同点,感知文本中的意蕴与情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内容,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处于初中生的知识视野与理解范围内,只有融入比较艺术,才能够让学生通过借鉴认知内的文本内容,对无法理解的文本内容展开深度剖析,提高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同时,每个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与人生经历都是不同的,他们创作的作品都是内心情感与社会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只有实现多文本的融合,借助比较艺术让学生全面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各个作家的写作意图。

(二)博采众长,比较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融入比较艺术,能够实现博采众长、比较探究的教育效果,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内容,改变以往模式化解读的情况,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接受,开拓初中生的语文知识视野,在语文学习中感知文本内容中的深层次含义。同时,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比较艺术,能够拓展语文教材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从中找到文本内容中的个性点与共通点,细读文章中的思想、内涵,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文本解读的思路与观点,让学生拥有较强的事物辨析能力。除此之外,在以往的初中语文阅读活动中,通常都是先由教师示范读,然后再由学生跟读,导致语文教学较为枯燥、乏味,而融入比较艺术,则能够让学生感知到学习、阅读、探究的趣味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三)构建网络,前后联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比较艺术,能够构建网络、前后联系,改变以往语文教学中把教育内容局限于语文教材知识中的弊端,注重培养学生更为广泛的语文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语文阅读知识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促进初中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同时,比较艺术更为提倡读好书、好读书、少做题、读整本书,通过前后联系与对比,让学生构建完整的阅读知识体系,让学生更为深刻地掌握文本内容,实现和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与沟通,让学生的阅读由课内过渡到课外、由点到面,把教材知识作为出发点和中心,也可以把一个单元、一篇文章作为阅读基点,学生的阅读、学习不再停留在一个点上,而是可以持续拓展、延伸,借助于比较艺术掌握文本赏析的方法,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做到融会贯通。

二、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运用比较艺术的教学原则

(一)启发性的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艺术,教师要遵循启发性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对比思维、探究思维,让他们在文本阅读中去发现内在联系和共性,从而加深理解、感悟、思考,全面感知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内涵、人文内涵,让学生科学质疑、赏析、品评文学作品,掌握其中的思想、主旨,提高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艺术,教师要改变以往全盘灌输的教学形式,而要适当“留白”,结合学生探索欲和好奇心都比较强的学习心理,设定一些启发性的课堂问题,引导学生去对比、分析、思考和探究,掌握两篇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和背景差异,对文本人物展开全面分析,从而对人物命运、社会背景有更为全面化和具体化的了解。

(二)主体性的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比较艺术,教师要遵循主体性的原则,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文本素材,引导学生去对比赏析、剖析,通过小组讨论、分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对文本中的特色、内容、题材展开综合对比,引导学生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锻炼他们的学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促使学生的综合化成长、发展。同时,教师要构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尊重、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观点,作出比较分析,引导他们多角度、多层面地剖析文本知识,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他们思维活跃、思想健康、个性自由提供宽广的学习空间。

(三)灵活性的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比较艺术,教师要遵循灵活性的教学原则,面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段的学生,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及时归纳、总结教学形式,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中的优劣点,以此来开展比较教学活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更为关注让学生去理解、学习文章中的字词句意,但却忽视了对文章脉络、结构的分析,无法展示出比较教学法的优势。所以,教师一定要灵活调整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赏析能力,引导他们对比不同文章中的写作特色,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质。

(四)比较性的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比较艺术,教师要遵循比较性的原则,围绕文本中的写作特征、写作主题、写作结构、写作背景展开多层面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探究问题,展开对比、剖析阅读,从中获得更为深刻的阅读体验和感悟,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阅读能力。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艺术,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到的想法、观点,强化对文本知识的记忆、理解,取得理想化的语文教学成果,促使初中生的全面化成长和发展。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艺术的策略

(一)多角度思维,同中求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对比艺术,能够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做到同中求异。在以往的初中语文课堂中,虽然通过教师的讲解也可以掌握文章中的中心主旨与主要写法,但是这和记忆公式是一样的,虽然学生能够记忆公式,但是不一定能够熟练、灵活地运用公式。同样的道理,在初中语文单篇阅读活动中,虽然学生能够记忆陌生的词汇与句子,但是对于学生来讲,这种学习过程是枯燥的、乏味的,而比较艺术的融入,能够改变这种现状,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空间,改变以往单一记忆的学习形式,可以多角度、多层面来思考问题,找到多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为全面地掌握所学的文本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作者,实现同人异文,增强文本知识的感染力与穿透力,让学生对文本的写作背景、语言方式、写作技法有更多的了解,教师可以把同作者的多篇文章整合在一起,让学生感知在同时代背景下,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手法,让学生在比较阅读、比较思考、比较学习中,提升学习的质量,深化对文本知识的讲解。同时,在运用比较艺术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走进时代,实现同代异文。每一个时代的特征都比较鲜明,教师可以把同时代下的不同作品内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展开对比、分析,从而让他们拥有良好的情感体验与学习体验,感知文化魅力,深度解读同时代下的文学作品内涵与文化。教师还可以实现同文异析,引导学生实现多维体验,在阅读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与感知,学会有创意、多角度地去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二)举一反三,异中求同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比较艺术,要做到举一反三、异中求同。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文本类型比较多,并且独具特色,这些文本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较强。文本并不是孤立的个体,作者在编写文本内容的时候,也有着鲜明的创作意图,只有利用比较艺术,才能够实现异中求同,让学生掌握文本知识中的相同点,锻炼初中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做到融会贯通与举一反三。教师要把单元作为一个教学视角,引导学生在异中求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文本内容都是名篇佳作,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很多文本内容具备较强的时代特色,教师可以把同单元的文本内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去反复推敲、比较,实现对单元知识的整体把握,锻炼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与深度剖析能力。在一些写景文章中,虽然描写的景物是不同的,但是景物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主旨可能是相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对比、分析、探究,深度研究文章之间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异同点,深化对所学文本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另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人物角色来实现异中求同,展现比较艺术的功能与优势。人物是文章中的核心主题,学生只有全面掌握人物形象,才能够深层次地剖析文本的思想情感,通过多文本对比、分析,掌握某一种类型人物的特征,感知两个作品之间的关联性,锻炼学生的文本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教师还可以基于主题视角,引导学生实现异中求同。很多文本知识在语言、布局、构思、选材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是他们之间的主题是一致的,教师可以把多篇文章内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去探究主题的相似性,掌握每一个文章之间的特征,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情感体验、生命体验。

(三)勿入误区,辨别异同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要想展示比较艺术的优势与作用,一定要做到勿入误区、辨别异同,不要让对比学习成为一种误区、问题,而是要展示比较学习的长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对比艺术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味求新、舍本逐末的情况,会限制学生比较思维能力的发展,无法让他们正确理解文本内容。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先掌握文本内容,之后再引导学生对比、比较同类型文本内容,选择理想的角度去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感知文章的要旨。教师要利用比较艺术让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进行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教师不要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文章内容,而是要保证学习形式、学习内容的开放性,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考与想象的空间。要抛开语文教学的功利性,借助比较艺术打开学生的眼界与思维,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达到理想化的语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比较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艺术虽然会把比较文本内容的主导权交给学生,但是教师也要加以引导与指导,让学生始终掌握正确的阅读、学习思想,之后再去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意识,从中真正获得收获与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高效化语文课堂。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创新、优化、完善语文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比较艺术,通过同类型、同文本、同类型文章的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学习知识面,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能力、实践能力,让学生实现和作者的深层次心灵沟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拥有较强的思想觉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融入比较艺术,教师要把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对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作者:李万红 单位:甘肃省民勤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