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未来课堂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教育技术学未来课堂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教育技术学未来课堂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被引入到课堂当中,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未来的课堂教学必然会有一番新的面貌。未来的学习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而目前的教学方式还无法应对这样的需求。本文将从教育技术学的视角对未来课堂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未来课堂;研究

一、前言

21世纪的技术革命已经给教育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也称为了教学的载体和工具。随着信息获取越来越容易,未来课堂的主要能力已经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培养创新型人才,我国教育界要从现在开始对未来教学加以研究,从而建立人才竞争力。

二、未来课堂的定位与特性

(一)未来课堂的定位

未来课堂指的是未来主要的教育形式,传统的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来源,而未来的课堂是学生和教师交往的平台,是探索知识的的地方。未来课堂与传统课堂最大的不同就是互动性。传统课堂当中,教师单方面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没有向教师反馈的畅通渠道,而未来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是主要的授课形式。另外,未来的课堂上,人、环境、资源、技术等要素都更加和谐,越和谐的课堂教学效果越突出[1]。

(二)未来课堂的特性

依托先进的技术,未来课堂将显示出与传统课堂并不相同的特性。首先是人性化的特性。未来课堂对学习者的情感和个人诉求更加重视,在所有的环节都体现出以人为本。比如教室和教具都是用可持续的再生材料制成。第二,未来课堂具有混合性,多种教学形式将在课堂上共同存在,比如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交叉,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交叉,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交叉等。第三,未来课堂具有开放性。比如桌椅的摆放更加灵活,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调整布置,许多目前教师中原有的设备都将不必设置,便携式设备就能满足要求。第四,未来课堂具有交互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将是未来课堂的主要内容。

三、未来课堂的设计与开发

(一)未来课堂的设计理念与原则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课堂教学终于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移动智能终端给教师更多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未来课堂上,教学应当是围绕着学习者来进行的,环境、技术都是辅助工具,互动是课堂的核心。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才能充分发挥出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质量[2]。

(二)未来课堂的设计

未来的课堂将更加注重空间的利用,所以空间设计的原则对于未来课堂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未来课堂的主要设计重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课堂将无时无刻不处于网络连接中,通过互联网与外界连接将是课堂授课的基础。第二,桌椅的组合将有更多的变化,所有的桌椅都将是可调节的,用以满足不同的教学要求和不同人的个体需要。第三,教师在教学中将更加依赖电子屏幕,一个课堂上将有多个电子屏幕用于教学。信息的表达倾向于图片和视频这样的直观形式。

(三)未来课堂的开发

开发未来课堂需要多种技术的成熟。首先,云端技术是未来课堂的基础,云端泛指网络,指的是将所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接入到互联网的技术。典型的云端技术就是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虚拟桌面技术,学生可以在云端平台上交互先实现被,分享资源获得个性化的服务。

四、未来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早期的教学使用的基本载体是黑板和粉笔,随着视听媒体的发展,电视、收音机也成为了教学工具。再后来计算机成为了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移动信息终端的发展,未来的课堂将逐渐打破时空的限制,教学活动也将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3]。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指的是使用信息化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具体的信息化应用方式有六种:信息技术支持视觉化学习、信息技术支持建构现实的学习、信息化支持探究性学习、为创建学习共同体提供技术支持、信息化支持反思性学习、信息化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三)未来课堂的教学模式

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和学之间没有清楚的界限,学生者通过交互终端自主学习、互相交流。教学活动在多个屏幕上同时展开,共用屏幕和个人屏幕同时产生信息[4]。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加大对未来课堂的研究力度,及时进行教育技术、教育方法的转型。对未来课堂的定位与特性、设计与开发已经模式的建构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作者:翟凤敏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叶新东,陈卫东,张际平.未来课堂环境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82-87.

[2]王麒,许亚锋,张际平,陈卫东.未来课堂云支持系统模型设计与功能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4,06:69-76.

[3]许亚锋,尹晗,张际平.学习空间:概念内涵、研究现状与实践进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3:82-94+112.

[4]岳欣云,董宏建.现象学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观[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