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优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教育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优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教育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优化

摘要:

高校师范生开设“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职前教师具备基本的教育技术能力,使其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更应融合到“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实践教学中,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不同情境下有效学习。然而要想在移动学习环境下进一步开展“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实践教学,就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准备:首先,要把握移动学习的特点,从课程设计最初就要考虑到教学活动是否能够与移动学习环境相适应,在根本上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化;其次,建立适合移动学习环境的教学资源库,实现“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学习资源的优化;最后,要注重手持移动学习平台的选择,对于能够承载移动学习资源的各种平台进行合理的选择与使用,实现移动终端优势的充分发挥。

关键词:

移动学习;教育技术与应用;优化

一、“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教育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向全国师范院校提出开设教育技术课程(当时的“电化教育概论”课)的要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师范院校普遍把(教育技术)作为师范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来开设,这对于普及提高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从内容设置、到教学过程、再到教学结果应用这一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

1.教学内容庞杂、滞后。

“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教育技术理论、多种教育媒体的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教学环境、网络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知识;相关设备使用亦涉及数码相机、摄像机、投影仪、多功能操作平台等;相关软件教学又囊括PowerPoint、Flash、Photoshop、Dreamweaver及Author-ware等多种软件的使用。对于授课只有36或54个学时的教学时间而言,教学内容无疑是太多了。教师很难分配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讲解,学生也只能做到对教育技术知识走马观花般的浏览。当然,如果说过多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模块化教学来进行缓解的话,那信息时代所带来的知识滞后无疑是“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所面临的最大困扰。如在讲授利用Photoshop处理图片时,学生会问为什么不使用美图秀秀?明明在美图秀秀中一键就可以完成的操作,为什么一定要学习在Photoshop中用通道或蒙版去完成;在制作微视频时,学生会问为什么不使用会声会影,而选择使用Premiere?当指导学生使用学校的数码相机进行拍摄时,学生会质疑其拍摄效果似乎还没有手机拍摄得漂亮;当你讲授的每一款软件都不得不告诉学生它还存在最新的版本、还有更快捷的方式可以帮助其完成相关作品时,不难看出“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了。

2.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的求知差异、教学模式单一。

“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发展的几十年里,教学环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课堂教学,到现在可容纳60多人的大型实验室教学,其完备的多媒体设备和人手一机的教学环境,无不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保障。然而教师的教学却仍停留在“讲解—演示—练习”的模式上,任务驱动教学在此演变成“习题”驱动教学,授课实例几年不变,“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完全变成了操作模仿课,教学情境的创设更是无从谈起。教师授课内容的无差别对待更是“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的“硬伤”。在教学过程中,理科学生在软件掌握方面明显较文科学生拥有更大的优势,较强的操作能力使理科学生在设备使用与软件学习上的表现更加突出。然而无差别的教学内容、过于浅显的知识体系,根本无法满足理科生求知欲望,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适当的反映。

3.教学结果缺少能力评价。

2014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明确指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应达到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为基本要求,即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为发展要求,即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而“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在高校往往作为考查课程,其评价形式一般以试卷、平时作业或电子作品作为本门课程的最终检查结果。这种评价方式只能检验某一软件的使用情况,却无法检验到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水平,这也是为什么我国中小学教师都接受过信息技术教育,但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仍然比较低的原因。

(二)基于手持移动终端进行“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1.手持移动学习终端用户的规模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高等教育人数达到65477645万人。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学习用户研究报告指出,移动学习用户群体以大专/本科的大学生为主,占比合计超过53.3%。由此可见,大学生手持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已具备硬件设备条件。

2.网络环境分析。

网络流量资费过高一直成为限制手机用户上网的一项重要门槛。移动学习平台在使用过程中不可能全部变为文字稿,图片、视频、音频及即时交流平台的使用,都有可能伴随着大流量的出现。然而这种困局将在未来三年内有望解决。2015年广东省经信委提出了i-Guangdong项目,即在未来的3年里,免费WiFi将逐步覆盖广东省公共交通、商业街圈、公园绿地、教育机构等15大类公共区域,校园WiFi的全覆盖指日可待[2]。

3.学生移动学习需求分析。

根据《大学生移动学习需求的实证分析》一文中数据显示,在参与调查的730位大学生中,认为需求最强烈的移动学习内容就包括专业课程学习,专业课学习非常需要使用移动平台比例为50.39%,比较需要占30.71%。由此可见,作为非正式学习的一种方式,移动学习模式已为更多的学生所接受。

二、利用移动学习环境实现“教育技术与应用”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化

(一)利用移动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移动学习就是需要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自主学习,因为是自主学习,所以在设计时就要在正式教学中预先做好引导,通过课后进入移动平台进行参与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中网页设计模块其中的一节课做了这样的设计:正式课堂中已经传授了网页设计时插入菜单的使用及网页背景的设计,下课前留了一个思考(其实是想推动和帮助学生使用移动平台继续课外的学习):“一个网页要想让浏览者过目不忘,就必须有好的Logo设计!请思考设计一个漂亮的、动态的Logo!”晚上在微信群中见识到学生的各种回答,甚至看到个别学生对具体操作步骤的详细介绍,有的学生使用Photoshop完成,有的学生使用Flash完成,还有的学生推荐了一款新的软件SWFText-狐狸少爷等,每个学生都将自己的设计拍成照片进行上传、评论,移动平台优势在教学目标实现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利用移动学习环境,丰富教学情境

1.移动学习情境设计的新颖性、前沿性,有助于弥补“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内容滞后的缺陷。

首先,手持移动学习平台使用的本身,就为学生创建了一个新颖、前沿的学习情境,学生在使用移动平台的同时就已经让自己体验到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新型的学习模式;其次,“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的移动平台在学习资源准备上,会注重媒体技术发展现状,能够帮助学生检索和发现最新的教学理念与实用技术使用的最新动态,弥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课程内容滞后的缺陷。

2.移动学习情境设计的针对性与专题性,能够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补充。

“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的移动平台设计,一般都要遵从手持移动学习终端的特点,内容设计要尽量短小精悍,知识间没有密切的关联,但一定要有针对性和专题性。因此,“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的移动学习,会从一开始就部署与课程相关的学习专题,例如,专题PPT课件制作技巧分析,在这一专题中重点就是在介绍运用PPT实现灵活运用影片、图片、动画、声音等素材的方式,在专题中展示出一些PPT设计大赛的典型作品,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专题数码相机的拍摄技巧,运用技巧进行同一景物的拍摄,将学生典型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切实体验到即使是非专业的相机也同样可以拍摄出完美的照片,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化。

(三)利用移动学习环境,实现教学评价的优化

“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评价往往都是由任课教师自己来完成的,一个作品或是几个作业的分数就可以充当该学生本门课程的最终评价结果。移动平台的使用,可以丰富教学评价的形式,突出学生应用技术能力的考核。例如,将学生在移动平台中搜集相关资料的次数纳入考核;建立小组讨论,检测学生参与讨论的频率;对课件制作等作品进行展示并加以评价等,由此教学评价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学生评价与自我评价都得到应有的体现,教学评价结果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

三、建设基于移动学习环境下的“教育技术与应用”学习资源库

(一)学习资源的设计应更适合在移动终端下进行

随着手持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无论是从移动性、便携性方面,还是从无限性、交互性方面都已经超出其他手持移动终端设备,成为大学生移动学习的理想终端。然而,小屏幕、小存储、不同的手机屏幕尺寸等硬件条件,也同时成为移动资源开发的限制因素。充分考虑手持移动终端的特点进行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才能为学生提供舒适的、便于操作的移动学习环境。

(二)移动学习资源建设要与移动学习中各环节相对应

“教育技术与应用”学习资源库的设计既要注重主题的选取,即资源设计主题要有代表性,也必须保证主题内容选取要与移动学习中各环节相对应。如设计主题“同步学”,在这一主题中会设置与“教育技术与应用”课堂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资源;主题“云图书”,会推荐“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中所涉及的最新最好的扩展丛书;主题“作品集结号”汇总展示个人作品与同学作品等。看似无关联的主题内容实际都是在配合课堂教学活动,移动平台优势更加突出。

(三)移动学习资源建设要注意学生个人的喜好。

1.控制学习资源中学习内容的时长。

根据《大学生移动学习需求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的数据显示,37.8%的大学生希望每次的移动学习能在20分钟内完成,44.49%的大学生希望能在40分钟内完成。因此,每次移动学习内容的设置与安排时间尽量不要过长,简洁、短小精悍的移动学习内容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

2.移动学习资源的选择与设计,要关注学生在“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学习中的兴趣点与难点。

挖掘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到移动学习的状态中;解决课程学习中的难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四、推进“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与使用

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能够支撑移动学习平台建设的技术服务越来越多,从最早的短信服务、彩信服务,到高校推广使用的天空教室、Moodle等课程平台,再到现今的微信、微博、QQ等,无论哪一种都试图实现为课堂教学提供无缝的学习支持。2005年,Sharples等人研究发现:大学生喜欢在家里和在移动中获取课程资源并进行交流,但他们不喜欢与广泛使用的办公和通信工具不一样的专用“学习管理系统”[3]。2012年,我国大学生移动学习需求实证调查的数据显示,大学生最需要的服务技术支持为客户端软件,其非常需要和比较需要的选择率达71.65%[4]。由此可见,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要优先考虑到学生个人对手持移动终端的使用习惯,运用学生最常使用的交流工具进行移动平台的建设,才能让学生更加自然地融入到移动教学模式中。在学校实际授课过程中,高校教师已经运用各种移动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尝试。袁磊等人以“摄影基本技术”课程为例分析了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案例设计方案与实施过程,证明了微信平台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5]。王萍在《教育微博系统研究》一文中,阐释了不同课程在社会化开放型的微博系统(如Twitter、Identi.ca、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和专业型的微博系统(如Ed-modo、Cirip.ro、Yammer、ClassCommons等)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特点及问题[6]。万力勇等人在《基于QQ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社会互动研究》一文中,以“教育技术交流”主题群为实例,阐明了QQ群在社会互动上的优势[7]。这些尝试的经验告诉我们,推进“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的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各平台使用的功能特点,慎重地选择适合承载“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资源的移动平台,才能实现移动环境下“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优势的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与便捷的手持移动终端,让移动学习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发挥移动学习的优势,实现“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化,离不开高校教师对移动学习需求的分析、对课程教学的深度理解、对学生参与移动学习的引导;基于手持移动终端的“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移动平台的设计,亦离不开高校教师对移动学习支持技术的选择、对学生心理特点的把握。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见证一个人成长的过程,能够运用技术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丰富课堂的教学情境,才能实现“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更有效的学习。

作者:王琳 单位:肇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现状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15-17.

[3]王萍.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3(6):34-40.

[4]茆意宏,魏雅雯.大学生移动学习需求的实证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3(8):82-85.

[5]袁磊,陈晓慧,张艳丽.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以“摄影基本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2(7):128-132.

[6]王萍.教育微博系统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8):21-26.

[7]万力勇,等.基于QQ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社会互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9):54-68.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编号:GDJY-2015-F-b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