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无意识教育在设计教育教学的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内容摘要】教育是一个培育和教养的过程,设计教育的目标是培育有责任感和受尊重的设计师。设计教育是美育的高级阶段,区别于专业性的、技能性的美术教育,其旨在通过通才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无差别的、全面的审美素质培养,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无意识教育是设计教育的一个崭新课题,在探索设计学科无意识教育的路径方法,以及设计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方面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
【关键词】设计教育;无意识教育;美育
设计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美在日常生活中最显而易见的体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设计教育已成为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设计教育的价值和其实现手段,是事关艺术教育实效性的一个突出问题。设计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家蔡元培对美育有过这样形象的比喻:“譬之人身,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此即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美育对于健全人格的培养,早已经为有识之士所重视,需要后人对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无意识教育(UnconsciousEducation)指的是不为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识到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有意识地为受教育者设计一定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使受教育者在满足美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由于无意识的这一特性,就使得无意识教育区别于以理论说教形式为主、教育目的外露的有意识教育,润物细无声。这是一种含蓄的教育方式,在今天大学设计教育中有独特的效果。在设计教育过程中,在教育的目的、过程、环节等方面,无意识教育都拥有积极的、广泛的应用天地。设计教育的特殊性与无意识教育的主旨存在很多的交集,譬如设计教育中关于“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论说,说明了设计教育中个人思维想象与吸收转换的重要性,而无意识教育中的心理学、哲学依据都体现了教育过程中教与学之间的自觉意识,是一种对于客观世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无意识教育在过去常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教育目的本身也属于对思想领域的改造,所以,美育的目的就是以美来净化心灵。
一、教育目的的潜隐性
对无意识教育隐蔽性的恰当运用,有助于设计教育的开展和美育的普及。无意识教育的根本是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准备和计划。以笔者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经典影视赏析为例,电影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包含多种艺术形式,电影又是大多数人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在学生中较受欢迎。在课程操作中,教师首先要对教室环境进行布置,打印相关的电影海报并进行张贴,以营造一定的视觉环境。对电影艺术的赏析应该是多方面的,笔者选择从美术和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研究电影艺术。一部电影下来,笔者并不要求学生写影评,而是通过事先准备好的电影片段,按照教学提纲,请学生思考和讨论。譬如由电影画面的各种构图联系到艺术设计中的各种构成形式;由电影的具象色彩抽象到设计色彩的各种原理等设计专业领域;由电影中人物的服装样式引申出服装设计的发展和演变等。学生被电影情节所吸引的同时,在无意识中接受了如此大量和设计艺术相关的信息,通过教师的课程设计,借助思考和讨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艺术的熏陶和浸润。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换成教育对象的内心要求。”
二、教育过程的愉悦性
无意识教育以人的无意识心理为发端,其内在要求教育者所实施的教育活动能让受教育者感到轻松、愉快,满足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乐于接受,这样才可以说这种教育活动达到了无意识的教育效果。因此,无意识教育对受教育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吸引受教育者自愿参与其中。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梁启超以美术为例,具体描述了这一过程:“美术中最主要的一派,是描写自然之美。常常把我们所曾经赏会或像是曾经赏会的都复现出来。”此即第一条路,指的是人们通过对作品的反复观赏,形成了内在的形式感,提高了审美能力,培养了审美兴趣。“美术中有刻画心态的一派。把人的心理看穿了。喜怒哀乐,都活跃在纸上。本来是日常习见的事,但因他写得惟妙惟肖,便不知不觉间把我们的心弦拨动。”此即第二条路,指的是作品内涵对人心理情感的不断作用与影响,使人了解人生,培养起健康快乐的审美心态。所以,审美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愉悦心情的经历,有助于培养塑造年轻人的完美人格。怎样使严肃的论题变得活泼有趣,怎样使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呢?以包装设计课程为例,可证明无意识教学对于提升教学过程愉悦性的积极作用。包装设计课程需要做大量的市场调研,超市和百货商店是最好的调研场所,根据之前做好的授课计划,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根据不同的类别做有针对性的市场调研。逛商店是轻松有趣的事情,琳琅满目的商品包装设计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最后,在课程汇报的环节,通过讲故事、说典故等方式活跃教学气氛,在笑声中总结出材料与加工工艺、色彩与版式字体等一系列专业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通过理性的分析和感性的体验,在轻松和愉悦中获取知识。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长期作用下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教育时机的灵活性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设计常常被简单地理解为应用艺术,创意思维和概念表达能力的训练成为设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意识活动具有理性、逻辑性特征,相反,无意识是不受自觉意识的制约、超越于逻辑思维结构之外、无固定秩序和操作步骤的心理形式。这使得无意识教育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特征,符合设计教育的许多特征。设计的过程往往受到环境、情绪、个性、经验、性别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的影响,其决定了教育时机的灵活性,恰当地运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设计教育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利用设计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将身边的具体事物作为参照的对象。譬如借助对共享单车的切身感受来完成对单车设计诸多内容的讨论和思考,可涉及色彩、结构、舒适性、受众人群以及与共享经济的关联等多方面的话题,也可以借助身边的美术馆、博物馆、画廊、展览、讲座等文化资源,采用灵活的变通方式,最大化地开拓学生的“第二课堂”。南开大学的创始人张伯苓,可以说是运用无意识教育践行其教育思想的第一人,张伯苓的教育思想包括“公”与“能”的教育和美育心理教育两个方面。他重视环境美,使南开大学整洁美观、秩序井然,运用校园的建筑和环境营造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心灵美。张伯苓多次说过:紫色和白色是南开的校色。“紫”是象征“高尚”的颜色,他还风趣地说:“满朝朱紫冠,尽是读书人。”白色象征“纯洁、廉洁”,通过环境和色彩在无意识中宣传学生应该具备的高尚情操和廉洁的品德。设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设计作品是设计师自我艺术修养个性化表达在商品和社会的重要媒介,倾注了设计师的思想和情感,作用于使用者的感情。设计师从关注产品功能实现的单一维度,扩展到基于用户体验和可持续发展的多元维度,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设计师对“美育”的哲学思考和方法论的构建,是设计教育中关于思维训练的研究和讨论。在这里,教师需要事先设计好一定的意向,并将这些意向投置到具体的生活中、环境中,使它们随着不同的载体或顺着不同的媒介(譬如文娱活动、社会交往等),悄悄注入受教育者的心灵,并在其心灵深处积淀下来。这样,无意识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地对受教育者的思维和品行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与塑造作用。发展迅猛的互联网技术也为进行大学美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网上博物馆,网上互动和评论,更加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指导教师的前期准备和后期总结也非常重要。
四、结语
设计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技艺传授过程,还包括通过实践,运用传授、教练和培育等不同的方法,让受教育者学会运用技能、理解感性知识、挖掘和发展潜能。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善于学习、具有积极价值观和优秀人格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教”与“育”中的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人格培养也反映了从设计专识到通识的学习目标的递进。无意识教育相对有意识教育而言,是一个崭新的教育方式,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完善。设计教育中对无意识教育的引入,也是近几年有针对性的尝试,通过理论的依据和实践的证明,无意识教育在大学美术教育的目的的潜隐性、过程的娱乐性、时机的灵活性上,更符合美育的基本规律,更适合高等教育的特点,最重要的是这种教育方式更加人性化。设计教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注重思想领域的改造和引导,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美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不论是以情感人的方式,还是寓教于乐的特点,其目的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同时促进大学生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发展大学生的感知、理解、创造的能力。潜隐性、愉悦性、灵活性是无意识教育在设计教育过程中独特的三大特点和优势,它们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可以减少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覆盖教育的全过程,使之成为一次愉快的经历。同时,无意识教育的精神也更加符合新时代年轻人的思想特点,其中的时代感和人性化精神,更易于大学生理解和接受。无意识教育只是受教育者在感受上的无意识,对课程设计与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总结。教育者应以运动和发展的眼光去理解无意识教育与有意识教育的关系,抛弃无意识教育的无用论和万能论两个错误认识,还原大学美育的本质功能,去适应和服务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促进现代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龚志宏.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林斯坦.论现代教育的策略——隐蔽教育意图[J].教育评论,2001.
作者:任晓军 单位:常州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