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职业教育教学人才交流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随着两岸职业教育交流逐渐热络,未来闽台两地职业院校的人才交流会越来越频繁,如何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给予最优化的配置,这不仅关系到两地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是稳步推进和扩大闽台交流的内在要求。闽台职业教育教学人才交流应以产业升级和职业教育发展为核心,建立多层次人才交流模式,紧紧围绕职业院校发展,在更为宽广的层面上实现人才对接,同时也要以公开透明的渠道汇聚人才,最终使人才交流实现常态化发展并惠及两岸。
[关键词]
闽台交流;职业教育;教学人才;交流模式;政策保障
福建和台湾一水相隔,历来就有着良好的沟通渠道,随着两岸经济、教育、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专业技能人才的互访已成常态。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已有3500多名台胞在福建省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18名台湾人入选福建省引进人才“百人计划”[1],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良好的人才交流环境。为了实现人才交流的双向互动,福建省至少出台了150份人才政策,鼓励台湾人才来闽交流,例如《关于鼓励台湾青年来闽创业就业的意见》《关于鼓励扶持台湾高校毕业生到平潭综合实验区创业的意见》等,这些政策性文件的出台,保障了闽台之间的人才交流和互动。值得关注的是,福建省于2015年正式成立了“福建省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协会”,该协会旨在探索两岸的人才交流模式,健全两岸人才交流机制,从而使闽台人才的交流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闽台职业教育教学人才的交流应利用好该平台,使职业教育人才的对接更有效率、更为专业。
一、核心:产业升级与职业教育融合
当前,两岸都期盼着经贸往来的良好局面,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的职业教育更是为两岸的经济往来增添了动力,因为人才的互动交流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规划的全面实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推进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福建省正处在建设人才强省的重要节点,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尤其是产业升级调整的过程中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尤为紧迫。这为闽台人才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吸引台湾地区人才来闽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一)人才交流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需要
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产业的升级换代,在这个过程中人才的交流和配置至关重要。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产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具体表现在相关产业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不足。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但是相较于日本,我国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却差了很多,这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学生的就业问题,毕业生无法快速对接产业。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模式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创新动力不足,导致产业分布不均,地域发展不平衡[2]。针对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要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未来的服务业将会成为产业竞争的重要领地和吸纳高校毕业生的领头羊。因此,强化人才意识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内在需求。
(二)闽台职业教育人才交流核心是依托产业升级
闽台人才交流的核心必须依托于产业的升级换代,在经济结构不断深化的当下,大陆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需要最新的技术和经验,尤其是第三产业。相对于福建省来说,目前的人才缺口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海洋工程等新兴产业;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和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闽台职业教育教学人才的交流已经在2009年集中开始实施,通过闽台“校校企”合作的形式,不仅在宏观层面上实现了对产业升级的有效对接,同时在微观的操作层面上,也通过互派师生形成了很好的交流态势。福建省各高等职业院校紧紧依托产业升级这个核心,积极开展与台湾高校的交流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三)闽台职业教育人才交流应突出复合型人才对接
因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闽台职业教育人才的交流中应尤为重视复合型人才的交流。自2012年教育部明确规定台胞可申请大陆高校教师资格证后,大陆高职院校聘请的台湾教师逐渐增多。台湾岛内生源不断萎缩,高端教育人才亟待寻求出路,来大陆任教便成为其较好的选择。台湾来大陆任教的教师大部分是“三高”(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员,其基本素质高、教学能力强,很受大陆高校的欢迎。广州某高校连续两年招聘了42名台湾教师,占学院师资近7%。这个台湾“博士团”中,大部分成员年龄都在45岁以下,全都具有博士学位,大部分拥有多年教学经验[3]。可以预见,未来台湾教师来大陆任教,亦或是大陆教师去台湾任教将会变得越来越频繁。这也正是产业升级换代带来的两岸人才交流和发展的大好机遇,闽台两地应该积极创新思维,为两岸职教人才交流作出表率和贡献。
二、模式:引进来和输出去共同推进
2015年,“福建省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协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福建省在闽台人才交流和探索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协会促成了人才信息的储备和供应,大大缩短和节省了人才对接的时间,保证了人才的对口衔接。而在职业教育领域,也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逐渐建成教育教学人才的专家库,形成良好的人才流动态势。
(一)引进职业教育教学人才的模式
教育教学人才的引进不同于其他的专业人才,其最基本的区别在于,这类人才不仅应有高超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扎实的高校教学能力,同时还要有教师职业发展的能力。所谓引进来,即是大陆院校引进台湾的专家学者来校任教,或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或短期业务交流,均有助于提升大陆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可以采取的模式包括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协会平台引进,平台数据库拥有人才信息的、搜集、交流、派遣等相关业务,是人才对接的最直接方式,可以满足不同学科、不同行业的人才需求。而教育教学方面的人才引进则需要单独建立教育专库,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使其能够进行良好的匹配,同时要鼓励台湾相关的教育行业协会在闽设立分支机构,与福建省相关教育学会形成互动,为人才的交流互动提供便利条件[4];二是闽台高校合作方式,实施闽台“校校企”合作的高校之间已经存在教学方面的交流,为了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在闽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向合作院校提出教学人才引进的倾向,给予台湾高校教师来闽发展的机会。这些教师有可能是通过短期交流后发现的人才,因此其教学能力得到了合作院校的认可;三是通过合作办学的方式,闽台“五缘”优势决定了两地合作办学、共促教育发展的可能性,合作办学是国际教育合作的一个部分,闽台两地共建职业院校,有利于将台湾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引介到福建来,其中一部分师资需要台湾配合派遣。如此一来既解决了教学人才的问题,培养的学生还能够为台企所吸收,同时在合作办学的整个过程中,闽台教育教学人才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效果好、意义大。
(二)输出职业教育教学人才的思路
闽台之间的教育教学人才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一方面福建省需要引进那些因产业升级换代而急缺的专业人才,使在闽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尽快完善起来,与产业形成良好的对接,促进闽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有新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需要将福建省的高技能人才派遣出去,在台湾高校进行交流,让大陆近年来发展的最新成果惠及台湾。与台湾相比,在人才结构和类型方面,福建省的基础研究型人才占有优势,而台湾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和金融、贸易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方面占优,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5]。福建省输出职业教育教学人才的主要思路如下:一是福建省政府鼓励高职院校优秀教师赴台交流,诸如做访问学者、参加短期培训等。在交流期间政府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赴台高技能人才,政府应给予奖励,尤其应奖励那些促进闽台产业发展的优秀团队和优秀科研人员,使其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继续前行,作出更大的贡献;二是福建高职院校鼓励教师参与台湾高校的科研课题研究,在合作中相互借鉴吸收彼此优秀的部分,尤其是涉及到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工程、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研究,双方应攻坚克难、共促发展,使新成果真正惠及两岸民众;三是在闽高职院校教师积极参与由台湾举办的高规格国际学术会议,通过最前端的成果共享来提升自我。台湾地区与世界接轨较早,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目前仍是大陆有益的借鉴。总体而言,闽对台职业教育教学人才的输出既要讲求切实可行性,又要不断推陈出新,走出一条适宜的路子。
三、范围:涉及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
闽台职业教育教学人才的交流范围要广,在各个环节上均要有所体现,无论是行政管理人员,还是具体的教学人员都是交流的对象。台湾职业教育发展较早,积累的经验丰富,尤其是在人才培养和对接产业方面值得福建职业院校学习。台湾技职教育的成熟既得益于欧美日等国家教育理念的影响,也得益于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目前大陆经济运行良好,加之以国家重视人才培养,因而教育人才的交流迫切而必要。
(一)有针对性借鉴台湾职业教育理念
台湾技职教育体系完备,与普通教育并行发展,升学途径多元,形成了专、本、硕、博一体化的格局,由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研究所组成,公立和私立并存,部分私立院校甚至超过公立院校,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技职院校的科系设置灵活,跟产业紧密结合,职业导向明确。近年来,台湾技职院校新增的系科(专业)主要集中在电子通讯、材料、生物科技、新兴管理、艺术、生活休闲、老年健康医护、数字媒体、动漫等方向[6]。这些与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体系保证了学生的高就业率。台湾技职教育秉持全人培育与发展的理念,通识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通识课程在学生所有课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通识教育机构是学校的必备机构,这也是区别于大陆的一个方面。闽台职业教育教学人才的交流势必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尤其是需要引进那些对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有深入研究、对学科建设有特别建树、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有独到见解的研究型人员,以其促进在闽高等职业院校不断明确办学理念,紧跟产业升级换代,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型人才。
(二)逐步强化教育管理人员的交流
闽台职业教育教学人才交流中不可忽视的是管理人才,尤其是教务处、学工处、图书馆、信息中心、国际交流合作等部门的管理者,这些部门有些是学校的中枢部门,筹划着学校的学科体系建设,思考着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有些是人性化管理学生的机构,引导着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品格,凝练着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有些是教学科研的服务机构,体现高效通畅的办事理念。引进台湾高校管理经验较为丰富、管理业绩突出的人才有利于共同探索管理难题,促进闽台高校管理的发展。当然,在闽高职院校也可以派遣管理者去台湾进行短暂学习交流,不断吸收其先进的管理经验。
(三)教学人员的交流应突出常态化
目前,闽台职业教育教学人员的交流最为频繁,来闽交流和任教的台湾教师逐年增加,福建省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大力促成台籍教师来闽发展,为此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通过“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闽台教师互访交流已成为常态,共同参与制定课程大纲,共同编写教参,共同申请教研课题,在相互合作的学科专业上有着很好的默契。为了促进闽台高校教师的进一步交流,一方面,两地应该出台相关的教师互访政策,使教师的交流更为通畅和便利,尤其是要在简化程序上有所突破,在生活补助上予以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在福建建立海峡两岸教师培训中心,每年分批次有针对性对两地教师进行高端的培训,为闽台高校从教者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此外,在闽职业院校应继续加强与台资企业的联系,使教师有机会去台企锻炼,不断融入其企业,体会企业文化,这样既有利于高校跟企业的联系,也有利于闽台教师的深入对话和交流。
四、渠道:重视数据平台建设和利用
在人才交流的渠道方面,闽台两地有着较为频繁的互动,尤其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各种类型的交易会和洽谈会等。同时,还开展了台湾人才八闽行、福建人才台湾行、台湾人才项目成果展等工作,从一般学术研讨拓展到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共建基地、共同申报科研项目的阶段,有力地促进了闽台产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对接[7]。闽台人才的交流形成了良性的互动,给双方的经济往来提供了智力支撑。通过举办大型的交易会可以促进人才的交流,但无法形成常态化运作,这是闽台人才交流方面的短板和不足。
(一)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平台的优势
行业协会具有科技、信息优势,是企业和高校之间的重要媒介,通过行业协会可以共享人力资源,促进闽台两地专业人士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最终为两地的高校联动发挥作用。加强两岸人力资源机构的共享深度并搭建好闽台人才信息平台,建立起包括政策信息、人才信息、人才招聘、用人单位信息等在内的闽台人才信息共享机制,真正做到内容丰富、及时更新、有序管理[8]。闽台人才交流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创新人才交流的模式,建立相关的行业人才数据平台,便于人才的汇集和派遣。闽台职业院校应该参与行业协会活动,积极对接行业协会,主动承接行业举办的各种类型的项目成果展示会,诸如持续举办的台交会、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闽台高层次人才洽谈会、人才项目合作签约会等活动。
(二)建好闽台“校校企”合作平台
闽台高校“校校企”合作项目平台,依托2009年开启的闽台高校“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在互派学生学习交流、互派教师进行教学、共同研发编制教材和组织学生在台资企业实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合作的领域,由某一门课程的精细合作发展到整个学科的合作,由某类学科的合作发展到在闽台两地创办职业院校。此类学院可由在闽的台企创办,其教学和管理人员来自闽台两地,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闽台两地的优质教学资源,培养出深谙闽台两地产业经济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这是闽台教育教学交流的最直接方式。
(三)扶持闽台职业院校创业创新平台
闽台两地的职业院校应建立信息合作的平台,始终将创业、创新的理念贯穿其中,孵化出有推广意义的产品,让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创新平台还要对接一线的闽台高新企业,随时提供产业、行业发展的最新进展,让学生在书本知识外更贴近现实工作情境。当然,这个创新平台由两地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和享有盛誉的企业共同组建。
五、保障:健全人才交流的政策法规
为了促进闽台人才的顺利交流,福建省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包括人才引进的各种法律法规达150余件。台湾在教育交流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尤其是在大陆学生赴台就读期间的相关规定,对学分的互认、对部分大陆高校学历的认可等,但是总体来说,闽台在人才交流的保障机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人才交流政策性文件的适宜性
近年来,台商在闽的投资已经从量的拓展逐渐转变为质的提升,在此背景下,产业的升级换代需要大量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一方面闽台通过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强化人才的供给;另一方面则需要直接引进人才,这就意味着不仅渠道很重要,机制和保障政策的落地才是最为基础性的工作。福建是台商投资非常集中的区域,这不仅有地缘的影响因素,更重要的是两地经贸的互补性[9]。随着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台湾相对高科技的一些产业逐渐向大陆转移,而台湾技术型人才来大陆发展的愿望也比较强烈,这正是福建留住高层次人才的历史机遇期,尤其是2010年两岸签订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人才的交流迎来了良好的局面。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制定相适宜的政策、法律、法规,使之成为促进两岸合作交流的法律保障。
(二)合理的人才交流政策支撑度
教育人才的交流应该打破户籍、医疗、人事、职称等的限制,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制度。以厦门市为例,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的战略目标,根据《厦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厦门市实施“海纳百川”人才计划打造“人才特区”2013—2020行动纲要》政策法规,专门制定了《台湾特聘专家制度暂行办法》,该办法由特聘专家标准、工作条件支持、待遇保障、考核管理等方面组成,解决了来厦工作的台湾专家的后顾之忧,使之安心在厦工作。在待遇保障中,来厦的全职台湾特聘专家工作3~5年将获得厦门市政府100~150万元奖励;特聘专家在厦首次购房不受限购政策影响,还可以享受厦门市人才住房的相关优惠政策;专家子女在厦可选择优质中小学就读等[10]。随后,厦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又了《厦门市台湾特聘专家制度实施细则》,对其中的一些条款进行了强化,解决了人才引进来以后的人事、医疗、子女就学、住房等各方面的问题,使人才交流具备了良好的政策支撑。
(三)职业教育人才交流政策的持续性
目前,闽台人才交流的指导性政策文件相对较多,如,福建省于2010年出台的《海西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办法》《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暂行办法》《海西创业英才培养实施办法》。其中对台人才的引进被重点关注和提及,这是鼓励人才交流的政策保障,是闽台经贸往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教育教学人才交流的细则性文件还需继续完善,涉及教育人才交流的如福建省2008年的《关于实施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的意见》(闽政办[2008]176号)、教育厅《关于实施闽台高职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通知》(闽教高[2009]38号)等,都还不够细致和完备,这对于福建高校吸收台湾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促成产学研一体化、强化学科建设方面是不小的阻碍。因此,要在政策保障上突出教育优先的思想和持续推进的理念,一是职业教育教学人才交流要突出“紧缺”二字;二是交流的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教育管理人才需在细则中明确其引进标准;三是教育教学人才的交流有其特殊性,不能简单等同企业标准,需在教育教学的成效上加以考核管理,不仅使交流的人才得到很好地配置,更使培养的人才能够让社会、企业认可。当然,职业教育教学人才的交流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其政策性法律法规的制定就必须有所侧重和取舍。
综上所述,闽台职业教育教学引进的人才应该紧紧围绕产业升级和振兴,将最为紧缺的高新技术、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专业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同时积极调动在闽企业参与,将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不断深化。从人才交流模式来说,不仅要通过各种措施将人才“引”进来,为福建省职业院校服务;同时还要积极推进福建省职业院校教师在台访学、短期培训等,将人才“输”出去,对教师进行分批次培训。而人才交流的范围方面,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线教师,还需要扩展到高校管理人员、教辅部门人员等,在闽高校可以引进台湾具有高校管理才能的人才来闽任职,破除长久以来形成的管理方面的陋习。从职业教育人才交流的渠道来说,闽台两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可公开信息,将有意愿交流的专家学者汇总起来,建立一个通联的部门,使人才的流动能够有针对性,让资源的配置更具合理性。从人才交流的政策保障来说,人才的引进需要进一步提升其保障措施,细化相关的政策文件,使政策的红利真正惠及两岸教师,这是提升人才服务意识的必要环节。以上从核心、模式、范围、渠道和保障五个向度讨论了职业教育人才的交流,其目的是探究闽台职业教育在交流日趋频繁的当下,如何利用优质资源,实现教育教学人才交流的合理配置,以使闽台职业教育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新的突破。
作者:郭常斐 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詹托荣,蒋巍念.福建不断探索创新闽台人才交流合作体制机制互补共赢前景可期[EB/OL].(2015-12-23)[2016-08-21].
[2]黄加文,陈胜祥.经济结构调整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4(22):26-29.
[3]孙权.台湾“博士团”大陆高校任教调查[N].人民政协报,2015-09-19(007).
[4]徐?,詹彦凯.基于行业协会平台的闽台人才交流合作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10.
[5]丁艳丽.探索中前行的闽台人才交流合作[J].中国人才,2014(6):36-38.
[6]黄京钗.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办学特色及启示[J].教育评论,2016(10):95-98.
[7]闽组轩.福建先行先试推进闽台人才交流合作[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4-10-08(001).
[8]谭敏.闽台人才交流与合作的前景与策略研究[J].发展研究,2015(10):32-37.
[9]涂征.推进和深化闽台人才交流合作之探讨[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64-66.
[10]中共厦门市委办公厅.厦门市台湾特聘专家制度暂行办法[EB/OL].(2013-03-20)[2016-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