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教学探析(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教育教学探析(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教育教学探析(4篇)

第一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管理

摘要:

高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并对它施以有效的管理与监控,从而更好地凸显出高校的办学特色,让高校的教学活动在各个方面都很系统化和高效化,对高校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也是高校得以跨越性进步的重要主题。

关键词: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管理

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的现状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科教兴国的不断进步,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其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面对中国快速发展起来的经济并且对各种不同人才的需求,我们的高职教育应该走向哪里?怎么继续走下去?本论文的研究重在通过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寻找到适合高职教育能够继续更好地发展的新方法。

二、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过于单一,不正规,缺乏其基本的职业特色。评价体系特别不系统化,评价的方法也很单一,评价的标准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缺乏应有的职业的特色。目前高校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很多都是借鉴了别的普通高校的一些评价体系,仅仅是加入了一些本校的特点,经过一些类比后就产生了,所以高校的评价标准很难反映出具备自己独特的“职业特色”的指标,他们只是采用了一些描述性的指标,经过一点点叠加,结果导致不能清晰地衡量出具有自己特色和差异的教学活动,这种做法就是把高校评价课程的专业性给抹杀掉了,非常不利于各种教学活动的发展,也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准确性。

2.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过于重结果,却忽略了社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高校在评价方法上过于注重课上的评价结果,而忽略了学生们自身的职业能力评价。高职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相反,首先传统的理论教育教学方法的评价特别注重老师在课堂上对于一些理论知识的评价,可是学校却忽略了对于学校的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评价的培养。其次传统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更多地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它与学校提供的教学信息的符合度,却忽视了行业、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的要求。因此,传统的评价方法中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很少涉及。

3.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运行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系统的多元化格局。评价方法的运行机制不是很完善,没有形成学校、学生、老师、企业等参与的、相互共同作用的多效共同体。目前高校一般都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包括学校的老师、学校的领导以及一些督导组直接参与的评价方法,但这仅仅是以校园内为主,更多的是缺乏企业对学校的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反馈。而且很多学校往往就是把学生放到社会就不管了,基本处在置之不理的状态,缺乏一些最后的跟踪。而对于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学校处在一个很被动的状态。很少主动地亲自去和企业交流以便于更好地改变自身的教育教学情况。因此,评价体系就未体现出任何的多元化信息。

4.在质量管理中,借助现代信息还很不足。现代的信息为高校信息的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各个高校虽然完成了自己校内的网络建设,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完全基于学校教学信息的采集,学生学习效果、多方评价信息的及时汇总和反馈,还没有基于完全信息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质量管理的格局。而且高校的一些教学信息的滞后性,严重影响到了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更是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三、针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办法以及如何快速提高教学质量

以学生就业作为方向的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的整个系统就是让企业、社会中各个相关联的力量更有效地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制定,以及学校专业的建立和高校教育教学信息的快速的实施和更好的评价。而且通过收集各种相关的信息,及时地诊断产生的效果,使得更好地完善教育教学这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质量管理与监控,从而使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更上一层楼。因此,面对以上存在的急需解决的教学质量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方案:

1.建立学校信息员制度。高校应该实行学校信息员制度,专门建立一个学校的用作教学信息反馈的一个电子小邮箱,把各个学生的建议都吸收到教育教学的系统中去,然后学校、老师进行系统的研究、改正,使学校信息员制度更完善。

2.实行过程性的考核制度。随着社会的进步,一考就可以定成绩的考查方式早已经不能在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了,实行过程性的考查这种方式已经成为学校改革的重点,也是未来学校发展的方向。过程性考查使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过程性的学习,也更加关注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过程性的考查制度还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动手的能力。

3.加强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监控与管理。学校应该建立一些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办法,并完善它。学校还应该实行每年从思想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一些方面来考查每个学生的素质,而且考查结果绝对公平公正公开,可以学生自评,接着小组点评,最后辅导员评论等方式,保证考核的结果绝对是一个正确的评价。

4.定期开展教学和评学活动。教学和评学活动是指自己班级的老师定期地对班级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体的评价,主要包括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的结果和考风。定期地开展教学和评学活动不仅是对老师们的教学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一个渠道,同时还能收集到一些教学一线的信息。教学和评学工作一般由教务处的老师负责,由各个学校进行组织。各个学校每学期至少应该组织一次教学和评学活动,由老师们提出改进的办法,教学和评学活动完成后,首先要及时反映各种还存在的问题,其次帮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更快地学习,还能与学生一起交谈如何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5.做好各种教学竞赛的工作。学校应该定期地开展各类教学竞赛活动,例如评选优课等等,这个可以促进老师们更加自觉地参与学校的课程改革,并在自己所教的课堂上可以有效地实施教育,这样做还可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使教学能够有一个大步的提升。

6.依据现代的信息技术,采用严格的系统管理,及时可靠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改进系统不足。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要建立在信息可以及时有效地被分析的基础上的,而且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必须是实时的管理,而不是事后为它做弥补,或者是让当时的问题遗留下来,那么系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要在传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它进行改正,我们要充分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做到及时地采集信息,并予以统计,然后认真地对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最后及时地做出决策。同时教育教学质量要进行及时的评论,例如高校可以在网上建立评教系统,学校还可以领导和督导专家对老师进行听课抽查,进行听课评比等多种活动,不断地收集信息,不断地解决问题,这样就会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7.建立学校、学生、老师、企业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高校应该成立督导组,以一些抽查听课或者是教学巡查来检测老师的教学质量。然后定期地反馈学生对于老师教学课堂产生的问题,最后督导组要及时地与任课的老师们沟通、交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是高校能够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更是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而言,高校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环境。因此,我们就更应该好好地坚持现代的教学模式,构建良好的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努力地解决好高校面对的问题,从根本上做到以服务学生、老师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来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并且使高校的教学质量在未来的时间里能有一个新的跨越,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作者:唐东存 单位: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培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与质量监控体系探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8):12-13.

[2]刘梅.探讨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策略[J].管理观察,2014,(01):95-97.

[3]何聪.构建我院督、评、研、管“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模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49-52.

第二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创新

摘要:

网络环境是时代变革的产物,随着社会不断的变化,网络环境的影响,高校的思政课教育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网络环境给予高校广阔教育平台,从而更好地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也为思政工作在技术、内容、组织上的革新提供机会,使得高校思政工作平稳有序。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现状,以及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意义提出了符合目前发展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网络环境;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创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QQ、微博等社交网络贯穿于社会生活中的不同领域。那么在计算机应用平台的支持下,网络技术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网络已经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一员,网络也成为了他们了解社会现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由此可知,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满足大学生兴趣的途径之一[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网络手段,是目前在教育行业中被认可的,那么,怎样在这种网络时代下改革创新,是每一个教育者所关注的问题。因此,在当今高校思政工作中,既要及时把握师生思维动向,还要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从而采取更好地手段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利用网络帮助教育的创新,提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现状

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思政工作整体平稳有序,但在网络环境中的思政工作队伍力量较弱、缺乏创新的变革意识、能力和素质较低,这些问题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在高校教育领域越来越广泛,并且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首先,以网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多媒体,它的交互性能好、信息传播速度快,在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改革上提供合适的机遇。以往的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仅限于课堂上、课外书籍,教师都是通过黑板、讲座等形式传播知识给学生,所以,对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很难全面消化课堂上的知识[2]。自从网络被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很多学校也开发了资源共享方式,大大的提高了信息的相互交流,进一步让学生开拓视野、增加了课外的文化知识,从而打开了国与国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学习交流平台。再者,网络还实现了思政知识的多元化传播,如通过声音、图像以及视频方式传播思想政治的知识,有效地增加思政教学的可视性、趣味性,从而改善了思政教学课堂的枯噪乏味。对于学生来说,不仅降低了理解的难度,还营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激发了主动学习欲望。但是网络也存在一定缺点,如果掌握不好,网络也会阻碍教育的进展。因为网络环境是具有高度开放性的,会带来大量的负面不良信息,对自控能力差、思想不够成熟的大学生会产生重大影响,对于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增加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难度,这也是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由于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知识局限于课本内容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也正因为教材的篇幅以及教学课时、获取信息的渠道制约着多数人的学习效果,再加上教学内容的单调枯燥,很多学生都不喜欢该课程的学习。但在网络时代下,教师可以运用网络资源寻找更多相关的政治知识,并且将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带到教学课堂中,使得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课本,也大大降低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大多数学生也能通过网络的资源共享功能自己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也更好地改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看法[3]。

(二)有利于改善教学质量,创新教学内容

网络的信息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比如思想政治、经济、科技、生活、学习、美食等等方面,而且更新和传播速度快。网络的出现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各大高校也大力发展网络空间,结合网络的有利资源推展思政教育的知识面,挖掘并开发网络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不断进行内容的创新,技术的创新。

(三)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知识资源

网络成为新时代的传播媒介,比传统的媒介有一定的优势,比如信息更新快、时空限制小,信息量大等,从而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有利的信息资源,增加了思政教育内容摄取途径。换句话说,网络成为了优化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手段之一。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很难再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而网络的传送文字、影像图片的功能,增加了教学的手段,更加直观和生动形象,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改善了高校思政教育手段[4]。网络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具有信息量最大、地域最广的全球信息化系统,高校的教育范围不再只是校园,而是全社会开放性的教育,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在知识上得到更大的创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知识资源。

(四)加强师生的互动,增强了思政课的创新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的创新有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的氛围。在课堂上,学生和教师可以不受地域限制而共享网络的信息,学生还可以通过自行操作电脑,浏览教师精心设置的各种图像、动画、文字、视频等等,来学习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那么通过课堂互动和网上讨论的这种方式,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在课堂上运用网络互动的教学模式,增加了课堂的创新。也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讨论参与度,同时能把主观能动性融入到学习中,给他们提供了展现个性与活力的舞台。

三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创新的对策分析

(一)树立良好的创新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引导,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的基础是理念创新。在网络环境影响下,高校应该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吸收新理念和新概念,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在教学中善于利用网络的信息传播优势,不断地加深思政教育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给学生灌输良好的理念,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高校思政教师应加强大学生网络创新理念的教育,树立他们正确的创新意识、道德观念,并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内在品质,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自律性,以免扭曲思想的现象发生。

(二)增加网络的使用率,加大思政内容的创新

在网络环境中,有利也有弊,网络信息的内容有正确的也有负面的,它对大学生成长产了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正确的思想是正确行为的指导。那么作为教师,在增加网络使用率的同时学会辨别内容的真实性和有利性。在讲授时,增加有利资源的运用,选择正确的内容进行传播,做好引导的正确方向,避免学生长时间的上网行为。现在很多高校的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网络去浏览不关乎教学内容的网页,不能控制对知识的正确选择。思政内容的创新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也能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改变学生对该学科的认识,让学生更能接受和更愿意去学好。

(三)主动吸取师生意见,主动掌握信息技术

作为高校一方,在引入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同时,应该关注网络信息的利弊,主动掌握信息技术,引进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增加教学的质量和设备的维护使用,这对于教师实现高质量教学有一定的优势影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也已经成为热门信息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发散地、以及思想政治热点的交流平台。如何掌握好该技术的运用和如何实现创新教学,是高校关注的重点。那么在这里高校应当适当的调查,主动去收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进一步去完善网络平台,构建不同的网络工作平台实现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四结束语

为了适应新环境的要求,高校应积极加大高校思政教育观念、内容、方法、阵地的创新,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同时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机遇,只有努力开发新阵地,增强高校思政教育辐射力,挖掘思政教育空间和渠道,保持思政教育的活力,才能真正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才能为新一代的学子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和资源。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学创新十分重要和必要,随着科技的更新,网络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不断上升。所以关注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结合网络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策略,从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也是提升素质人才的培养的有效工具之一。

作者:邓德福 单位: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卫晓溪.“互联网+”思政课: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与创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6(11):187-189.

[2]闫晓静,宁建荣,贾耀忠,勾正刚.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J].中国报业,2013,08(36):30-31.

[3]贾云飞.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知音励志,2016,23(7):51.

[4]李永乐.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策略与实践路径[J].衡水学院学报,2015,04(12):93-96.

第三篇: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体育的重要性,体育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国家鼓励人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健康生活。在此背景下,我国各大高校也在着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体育生活方式。

关键词: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体育教育改革我国各大高校进行体育教学的目标为增强大学生的体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促进大学体育教育教学。

一、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和生活环境探究

与过去的生活环境相较,现在的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大学生们的体育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与以往相比,健康理念被强化,当前大学生的体育生活不再是单纯的追求实用,而且注重个性的张扬;其次,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在增加,很多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花费有了较大的提高;最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追求体育活动的质量,体育项目增加,学生们更加注重性别的区分[1]。高校的体育环境属于大文化环境的一部分,学校的环境以及社会的体育环境都会对它产生重要的影响,不过,高校体育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与文化优势。分析目前高校的体育环境可以发现它包含三大要素,一是物质要素;二是制度制定;三是体育宣传和舆论[2]。第一,物质要素属于高校体育环境外在的标志。因为无论在哪所高校要想进行正常的体育教学,体育场地、体育设施、运动器材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有机会接受体育教学;第二,我们都知道,舆论都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体育舆论也是如此,它能够激发学生们锻炼的热情,促使学生们的体育观念、体育兴趣、体育习惯等作出改变,使学生们主动参加体育活动,进而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3]。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对策探究

(一)深入研究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理论

大学生毕业之后会直接面向社会,健康的体魄是他们参加工作的基本保障,因而,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应当将面向生活作为基本的方向,对体育教学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是着眼点与中心内容。具体来说,高校应当加强健康教育学和体育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监理评价体系,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制定科学的运动量。改革体育教学模式的时候,教师应当关注体育课程的多样化、现代化,把体质教育作为体育课教学的重要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注意体质体能教育不能放松。

(二)改善大学生体育生活辅导方式

大学生的体育生活应当贯穿他们整个大学生活,高校应确保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丰富性,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因而,高校应当拓展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健全体育生活辅导机制,充分发挥社团、协会、俱乐部的作用。对于高校组织的体育文化活动,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应当给予支持。比如高校可以多开展非竞技性的体育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发现体育活动的乐趣;开展个性化的运动项目,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兴趣点。如果经济条件,高校应购置专业的体育器材,建设专业的体育场馆,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创作各种有利的条件。

(三)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教育人才

高校的体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教师和学生,体育教学应当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进行辅助,对学生进行引导。所以,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会对体育教学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需要培养一支高水平体育教师队伍。一方面提升体育教师在理论方面的水平,使之了解国家最新的体育教育政策;另一方面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之掌握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四)设置健全的评估体系

科学的评估体系是检验学生体育生活的重要指标,比如定期对学生的体质情况和运动能力等各方面进行测评,为每一名学生制定体能表格,帮助学生直观的了解自身身体状况的变化,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参加体育锻炼,控制好学生的体育文化行为,这项工作需要高校长期坚持。

三、结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更多的人开始追求一种更为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实现途径之一就是加强体育锻炼。此外,我国目前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为在学生中间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在高校改革体育教育教学方法,从而增强大学生的体魄。

作者:闫站站 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林,周厚权.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走向——建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个性化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5:189-190.

[2]李小芳.当代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构建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J].当代体育科技,2013,01:69-70.

[3]贾然.生活方式视域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审视与发展[J].现代交际,2016,12:239-240

第四篇: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效果研究

摘要:

本文基于对大学生互联网创业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影响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因素,结合当前开展创业教育的新趋势和新理念,提出改善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教育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2015年毕业生人数达749万,比2014年增加22万,再创历史新高。2016届毕业生预计770万以上,堪称史上“最最难就业季”。智联招聘网站的《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15年就业的学生比例为71.2%较2014年的78.6%有所降低,选择创业的学生比例6.3%比2014年的3.2%有所上升。这一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网络创业问题,分析高校在推动大学生网络创业过程中如何发挥有效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结合深度访谈,对河南在校、毕业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意愿及认知状况进行调查,梳理影响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因素,结合创业教育的新趋势和理念,给高校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建议。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

1.研究假设。假设1:大学生的专业、家庭背景、性别等个人因素影响其对互联网创业的选择。假设2:大学生对于互联网发展了解程度、大学生创业动机、创业能力等认知基础影响其互联网创业选择。假设3:创业种子基金、学校创业比赛、创业免费培训等影响其互联网创业选择。

2.问卷设计与发放。问卷问题涉及个人因素、认知程度、扶持政策三个模块,三个模块均按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序。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主观题为辅。通过分层抽样法,向河南郑州和洛阳不同高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随机发放问卷。共发放1105份,回收1004份,回收率高达91%。将未被认真填写、未按要求填写以及空缺率2/3以上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剔除无效问卷64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940份。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1.基本情况。从性别分布看,调查对象中男性占54.3%,女性占45.74%;从年级分布看,大一占13.8%,大二占60.6%,大三占25.6%;从专业分布看,文史类专业与农医类专业各占8.5%,经济管理类专业占45.7%,理工类占31.9%,体育艺术类占2.13%,法学类占3.12%。在校期间有过经济性经营经历的学生占35.1%。从生源分布来看,调查对象中来自于一线城市的学生占5.3%,来自于新一线城市的学生占2.1%,来自二线城市的学生占19.2%,来自三四线城市的学生占73.4%;从学生父母的职业分布看,35.1%的学生父母从事农林牧渔业,10.6%的学生父母属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4.3%的学生父母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3.2%的学生父母属于专业技术人员,14.9%的父母从事商业服务业工作,其他占7.4%。

2.创业意愿。就创业打算而言,41.5%的学生有创业打算,37.2%的学生目前对是否创业处于不确定的状态,21.3%的学生无创业打算。与此同时,就互联网创业的兴趣而言,67%的学生对互联网创业感兴趣,其中38.3%的学生有意选择互联网创业。

3.影响因素。运用SPSS对回收的940份问卷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个人因素、认知程度和扶持政策都与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意愿密切相关。(1)个人因素。个人因素细分为性别、年级、专业以及是否有过经营性经历四个维度。运用交叉表对性别与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PearsonChi-square的sig值大于0.05,说明性别与互联网创业意愿之间无显著关系。年级与互联网创业打算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当学生处于大学一、二年级时,有近50%的学生对是否选择互联网创业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仅有23.1%和38.6%的学生有互联网创业的意愿。大三的学生,虽然仍有33.3%不确定是否进行互联网创业,但相比大一、大二已明显下降,选择互联网创业的学生比例上升至45.8%。由此可见,年级是影响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因素之一。专业与是否有互联网创业打算之间也具有强相关关系。其中,农医类、理工类、经管类学生有互联网创业意愿的比例最高,分别为50.0%、43.3%、37.2%;文史类处于不确定是否创业状态的学生比例最高,高达75%。经营性经历与是否有互联网创业打算之间具有密切关系。相比没有经营性经历的学生而言,有过经营性经历的学生愿意选择互联网创业的比例明显下降,不确定程度明显增加,为此,采取深度访谈的形式对此展开调查。发现有过经营性经历的学生大部分选择传统行业创业,如开设假期辅导班、打印社、旅行社等,且多半由于自身管理能力欠缺、对政府给予优惠政策了解不够、后期资金周转不灵等因素以失败告终。因此,对网络创业大多持观望态度。(2)认知程度与扶持政策。从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创业方向以及对当下互联网行业发展情况了解程度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后发现:①六成以上学生对互联网行业发展现状知之甚少。61.7%的大学生对互联网行业发展只了解一点,29.79%的学生较了解,4.26%的学生表示不清楚,仅有4.26%学生表示十分了解。②学校创业教育不是学生获取创业知识的主要渠道。2/3左右的学生是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的;其次是通过行业书籍及课外相关课程获取;最后是通过社交活动与学校开设的创业课程获取。③互联网创业优势。创业门槛低,创业难度下降;竞争相对较弱,易于抢占市场份额;对办公硬件条件要求较低,利于资本积累;相比传统创业,团队成员数目较少,管理难度降低。④逾三成学生希望在创业能力、创业资金方面得到帮助。31.91%的学生希望在校期间创业能力能得到提升,29.79%的学生希望在创业资金方面获取支持,23.4%的学生希望得到创业知识的相关培训,19.15%的学生希望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创业实践机会,19.15%的学生希望学校提供创业场所以及硬件设备支持,17.2%的学生希望得到企业家的指点。⑤创业团队、市场环境、创业资金。67.02%的学生认为创业团队是影响互联网创业成功的主要因素,50%的学生认为创业项目、市场需求是影响学生创业成功的主要因素;40%的学生认为创业资金是影响创业成功的主要因素。⑥创新、独立思考能力、承受与规避风险与管理领导力。影响创业的主观因素中,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四项能力依次为创新能力(占41.49%),独立思考能力(占37.23%),管理领导能力(占29.79%),承受与规避风险能力(占13%)。⑦互联网创业三大热门方向。38.3%学生选择经营网店,20.21%的学生选择互联网服务类,18.9%的学生选择网络即时通讯类,9%的学生选择在网络游戏、网络信息安全方面进行创业。⑧过半学生不了解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47.5%的学生对于国家帮助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完全不了解,50.5%的学生对于国家政策了解一点。

三、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建议

1.紧跟发展趋势,探索教育新模式。美国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最迅速、取得成果最丰硕的国家。二战后,面对经济亟待恢复和就业岗位不足的挑战,哈佛商学院和纽约大学先后开设了“新企业管理”和“创业与革新”课程,创业教育在美国兴起。英国1987年发起“高等教育创业”计划,然后启动了大学生创业项目并着手建立8个科学创业中心,设立专门机构“创业远见”鼓励青年创业。德、法、日等国也纷纷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创业教育”并陆续建立以高校为中心与专门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合作兴办的创业科技园区。2002年,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试点。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初步成就。目前上海交大成立创业学院,江南大学实施“园区助推型”创业教育模式,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纷纷成立创业学院、创业中心或创业研究机构。浙江、江西、广东等地高校陆续开创了“虚拟创业”、“商务模拟”等创业实践活动。然而,河南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依旧沿用传统模式,主要是通过开设创业法学、创业指导类公选课等,为各专业学生提供了解创业知识的机会;通过开设讲坛、成长论坛、就业创业论坛等为学生创造与成功创业人士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然而,总体而言,河南高校的创业教育改革缺乏长远规划,创业教育成效低。因此,建议成立河南创业教育研究所,设立创业教育研究课题,长期跟踪国内外创业教育最新发展趋势,吸纳最佳实践,结合河南省优势特色,探索创业教育新模式。

2.构建“立体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立体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质就是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教育对象区别化对待。首先,教育区别化。针对大一、大二学生的创业教育重点是开设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互联网创业的课程,让学生了解并认识互联网创业,如针对工科学生,强调互联网创业在规避创业启动资金高、创业难度大、管理强度高等方面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针对大三、大四的创业教育则以实训课程和实践机会为主,给予有创业打算和正在进行互联网创业的学生个性化的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其次,教育个性化。将创新思维和创业素质培养作为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对于有较大潜力的学生,要设法因材施教,在标准化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创业竞赛等形式,与外界力量(企业、创业孵化器等)合作,进行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指导,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变能力,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如组建创业评估团队,对具有优质创业能力的创业对象及其创业项目,进行评估,并制定个性化创业教育方案,帮助其组建团队、凝练方向,定位需求。

3.以创客空间为依托,开展创客教育。未来高等教育的目标一定是让学生成为创造者而非消费者,2014年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已明确指出。世界各地大学校园正悄悄发生教学实践重心的转移,打破学生作为课程内容单纯消费者的现状,依托创造和设计的学习方式,督促学生进行更多的内容创造和设计。比如,通过创客空间等物理形式,为学生搭建起学习和创造的环境,以方便学生的创新和创造。首先,教育全覆盖。采用“面上覆盖,点上突破”的方式进行创业前教育。可将创新、创业、创意的精神与理念在初始专业教育过程中不断渗透,比如举办面向全校学生的创业大讲堂,邀请当代著名企业家担当主讲教授;或者通过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模拟夏令营、创业沙龙等活动进行渗透。其次,课程分层次,针对具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针对创业初级阶段的学生开设创业基础核心课程,以团队、项目、资金三个核心要素作为课程切入点,如开设“团队领导力”、“机会识别”、“需求分析”、“风险资本”、“政府给予大学生创业团队优惠政策”等方面课程;针对创业中级阶段学生,着重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与处理社会关系能力、承受与规避风险能力。可开设创业案例分析、如何看待创业风险与成才、创业学程等专题研讨课程,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创业基地见习、创办企业等实战必修课;针对着手创业的学生,在创业方向选择方面给予全面认识的机会。结合学校的优势资源及学生互联网创业的方向进行细化开设互联网创业方向特色课程。特别关注电子商务、互联网服务类、网络即时通讯类、网络游戏、网络信息安全、物流等领域,邀请相关人士合作讲授,分享经验。最后,理论实践相衔接,创业技能有的放矢。在经过系统的创业技能理论培训后,高校可与相关合作企业进行合作,利用学生假期时间对学生创业能力进行企业考察。最后,利用新媒体技术将传统授课与MOOC等新形式的“互联网+教育”进行有效嫁接,将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迅速转化为可触碰的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对互联网行业发展情况的深入了解。同时可以邀请行业精英、成功的商业人士,有资历的教授学者参与网络教学,通过网络建立零障碍的沟通,切实给予创业学生有效指导。

作者:马骏 田红旭 黄俊杰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百年英才苏醒.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就业最难年来临[EB/OL].[2016-05-07].

[2]蔡锷,宋扬,李莲.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16,19(02):73-74.

[3]章巧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1-3.

[4]降雪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54-56.

[5]巩庆美,郑璐,贾敏.探究创业学院的成立条件[J].商界论坛,2013,(1):35-38.

[6]曾胜利,雷家?.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1.

[7]桑大伟,谢富纪.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04):48-50.

[8]桑大伟,朱健.以创业学院为载体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1,(11):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