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教育教学浅析(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提出高校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地域性文化相结合的背景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提出
《中共中央宣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有这样一句话“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效果。”若只由教育者直接向学生输送理论知识就结束的教学工作并不完整,还应当有后续就是实践的部分。如果将人视为树,那么理论教育就是灌溉,实践教育就是疏导和转化。教育者将理论以灌溉的方式灌输给受教育者,只是将理论变为了受教育者的工具而通过实践以后这些工具会被疏导并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习惯,行为。唯有这样,教学内容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被接受,教学过程才是完整的,有意义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也应与世界接轨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也应该学习国外优秀的德育理念,取其精华应用于国内的德育教育中,有利于实现自身的改革提高。如美国,英国和法国这样的国家,虽然德育教育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在一点上都是相通的,即重视实践。美国注重德育氛围的营造,会投入较多的资金去修建各种纪念馆、展览馆、公园等,以这些为依托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感受到美德,并且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在美国高校志愿者随处可见。英国的德育重视“行为矫正”。新加坡也在不断完善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提出“六顺七结合”的理念。
(三)我国历史悠久,地域文化独特
我国历史悠久,各地也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优秀的地域文化共同组成优秀的中华文明。这些在历史时期形成的优秀文化早已和地域的环境融为一体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这些独特的优秀地区文化氛围对高校思想理论的教学十分有利。
二、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采取在课堂上由教师讲授,学生坐在讲台下听的方式进行,这样讲授的效果就使理论和实践存在着差距,学生极易丧失学习兴趣,假如再有老师语言表述方式不当等情况的出现,极易出现教学敌对情绪。
(一)较多的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
据调查显示,许多学生消极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是意识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追求利益才是立足社会的机会,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的再好也改变不了工作岗位重利的局势,在这样实用主义思想的支配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成了学生休息或者学习其他课程的课。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任课教师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创新意识
当今社会发展过快,许多思想内容的更新速度也快,但是我国许多思想理论教育老师的教学理念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即使他们工作努力也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而且有的老师只是追求安稳的教师生活,对教学工作得过且过,并没有当初进校的热情,他们的教案是几年前的,数据资料没换,讲课方式没变,这样的讲课教学效果从何而来。
(三)课程设计重复,课程内容陈旧
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教材就是那几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这些课程对于高中是文科的学生来说没有新意,教材上大多重复高中的内容,而对于高中学理科的同学来说,这些枯燥的理论相对乏味,缺乏兴趣。再者这几门课程在内容上又有相互交叉重复的地方,学习起来就会显得单调无趣。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地域性文化结合的意义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缺点多的情况下,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必然更为容易被学生接受,而将地域性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就是满足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且对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有创新有突破的新方式。
(一)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各地的高校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将地域性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符合当代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推动文化传承。并且高校学生群体素质较高,有较为强烈的创新意识,有能力对传统文化取精华,去糟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当地文化进行创新,为当地文化增添活力。
(二)有利于丰富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内容,提升高校学生品德素养
优秀独特的地域文化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往往留有建筑、遗址、史实资料等载体,在课堂上老师对这些奇闻轶事、风景遗址等联系理论知识细致进行讲解,一方面可以增添学生的见闻,丰富理论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借由载体让学生感受到先辈们的优秀品德,激发心中的敬仰之情,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讲到第二章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时,可以结合老师自己的经历,将自己去过的地方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既形象又生动。
(三)有利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增进现代化进程
高校的人才培养不仅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精神和品德的塑造,用优秀而独特的地方性文化去影响高校学生,可以增加大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加深高校学生心中的自豪感,培养学生与地区间的情感,吸引学生投身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中,培养出愿意、乐于为地方服务的人才,从而推动地区发展,造福社会,利国利民。
四、怎样将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地域性文化结合起来
本文在前面的行文中论述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地域性文化结合的目的、背景及意义,既然这种方式这么有需求,这么有效果,各高校理当尝试,但是怎样去做,如何做好仍需要探索。笔者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地域性文化相结合提出几点思考以供参考。
(一)科学技术进课堂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设备,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要求教师人人会用,课堂上积极使用新设备、新仪器。在教学中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第二章‘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时,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教师可以通过视频、三维立体动画、音乐、图片等载体将当地的优秀文化展示出来,放一些红军浴血奋斗的影视作品,唱一些激情澎湃的革命歌曲,如此既丰富了课堂教学也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带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又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讲到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些PPT演示,展示一下自己家乡的变化,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促进师生交流。
(二)业余时间充分利用,实践活动多开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光只在课堂上进行,课外业余时间也应当利用起来,不仅要透过图片、视频看看当地的文化底蕴,更应该实地访查看看当地的民风民俗、景点遗址,查阅资料看看人民生活的变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实践活动,比如美术生,去高校所在地的名人故居或者纪念馆去采风,完成本门课的作业。也可以组织一些辩论和演讲比赛,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谈谈时事,短期来看,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的理解,长远来说,有利于传播真理和先进理念,启发学生的思想。当然,这些辩论和演讲都要有前提,就是结合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将身边的历史名人、身边的历史故事以及身边的文化传统融合进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科书
前文中也提到过有关思想理论方面的教科书,数量少,内容乏味,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放宽选书的政策,一些古籍如《大学》、《中庸》以及颇具地方特色的人物志等书籍供学生选择。还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如我校所开科目《历史文化名人略说》作为选修科目,用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这些历史文化名人重点放在广东省的名人,这样就将地域性文化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的部分拓展到教科书中,以例证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体会理论知识。
(四)建立思想理论课教学的评价奖惩制度
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制度的建立可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如让学生填写老师满意度调查,对教师的教案进行实时检查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地域性文化相结合的策略的实施。
五、结束语
我国各地也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在历史时期形成的优秀文化早已和地域的环境融为一体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如此独特优秀的地区文化氛围对高校思想理论的教学也十分有利。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地域性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在当地文化氛围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质量,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作者:杜丽娟 单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第二篇: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浅析
一、我国现代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现状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提出,音乐教育等艺术类的教育教学作用被大家共知,尤其是近年来文艺市场的繁荣也带动了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使音乐教育教学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分类和课程体系的建立也带动了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学科划分使得音乐教育更加专注于专业的建设,建设也更加具有针对性。而音乐课程体系的建设则标志着音乐教育已经从单纯的教育教学向教育教学、音乐研究、人才培养、课题研究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教学转变,教育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因此,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代音乐教育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偏差。
二、我国高校音乐教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偏差。具体表现为:
(一)高校领导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课程的安排规划和管理缺乏合理性。
高校领导在课程安排和教育教学管理的决策作用十分明显,因此,高校领导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决定了音乐教育教学等艺术类课程的走向。通过目前音乐教学教学在大学教育课程的比重可以看出,音乐教育教学的比重还比较低。尤其是对于一些工科类的院校,有些专业虽然也有音乐等艺术类的选修课,但由于课程安排较少,部分学生甚至连乐谱都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其次,部分高校的领导认为音乐的实用性不强,逐渐将音乐等艺术类课程边缘化,而将过多精力和精力投入到热门专业课上。由于缺乏必要的重视和投入,音乐课程的体系和管理制度混乱,课程安排和管理也缺乏合理性和针对性。此外,对课程的反馈和评价也缺乏必要的监督,这样是目前部分高校的大学生音乐素养达不到预期目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软件和硬件资源匮乏,师资力量需要提高
音乐教育教学由于自身专业的特殊性,需要专门的乐器和多媒体等视听设备等,此外,音乐教育教学发展也离不开软件资源的支撑。就目前的音乐教育教学现状来说,音乐教育教学的资源分配还不均衡,各院校的音乐教育资源也不尽相同。艺术类院校的音乐资源比较完善,软件和硬件设施也比较齐备,而工科类院校或科系,音乐教育教学的软件和硬件资源则相对匮乏,甚至部分和民办高校为了节约教育教学资源,没有设定相应的音乐软硬件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音乐教育教学的另一关键因素是师资力量,而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着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成败。艺术类院校的音乐师资相对于其他院校和科系的师资力量来说比较雄厚。而有些院校的音乐教育教师则相对薄弱,甚至部分院校或科系缺乏专业的音乐教育教学的教师,这就使得部分院校或科系无法开展正规的音乐教育教学。部分院校的老师是通过其他专业的教师兼职或转业过来,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也使得音乐教育教学很难取得成效。
(三)现代高校的音乐教育教学的方式单一,缺乏创新
现代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旋律感,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和艺术欣赏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当前音乐教育教学的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就是教育教学的方式单一,缺乏必要的创新。目前音乐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又以教师为中心,高校的音乐教学以理论为主,理论实践课程较少。另一方面,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从而使得教育教学的效率比较低。
三、针对音乐教育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应该对音乐教育有足够的思想认识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缓解学生紧张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思维模式的重要教育课程之一。此外,音乐对于学生心理等方面也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学校应该对音乐教育教学有足够的重视,在课程安排和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方面,也要科学进行规划和科学安排。
(二)提高软件和硬件配置,加大对师资的投入。
提高软件和硬件配置,加大对师资的投入,是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正规化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软硬件的配置和师资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因此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教学视听设备的投入和软件的开发及利用。此外,还需要对音乐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和引进。对音乐教师的评价和监督也需要学校制定科学有效地标准,实行优胜劣汰的上岗制度,对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和必要的在岗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三)丰富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创新能力。
音乐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兴趣培养入手,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例如利用多媒体的影像音乐和传统的舞蹈方式相结合进行授课,既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能从视觉、听觉等感官增加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提高教学的创新能力,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对潜力的挖掘,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创新目的。
四、总结
总之,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音乐教学的重视,音乐教学等艺术类教育教学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尽管现在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偏差,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这些问题也会教学实践中逐步解决。
作者:周莹莹 单位:安徽大学江淮学院
第三篇:高校图书馆有效发挥教育教学服务职能思考
一、高校图书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服务职能
高校图书馆作为教育教学重要组成部门和信息情报中心,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此外,高校图书馆自身所具备的学习环境和藏书资源,能够切实满足广大师生自我学习的需求。同时,图书馆所提供的知识还能补充教师教学中所不能涉及的领域。总之,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的各种文献资源和信息都是其他教学部门所不能代替的。国内外教育学者和专家认为,文献资源、教师队伍以及专业素质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法宝,如果一所高校没有完善的图书文献,高校的专业设置、专业教学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都将受到严重的影响。由此可见,如果高校图书馆的教育教学服务职能能够得到全面发挥,将会显著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从高校图书馆和教学活动的内在联系分析,高校图书馆工作都会积极参与配合高校教学活动,并会将自身的服务职能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图书馆是高校学生课外学习的主要场所,以其丰富的藏书资源为支撑,开展各种各样的文献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服务活动。此外,图书馆中静谧的人文环境和文明的服务氛围,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课和学习的实际效果分析,图书馆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比课堂上教师一味的说教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图书馆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教学方式不能被忽视。因此,高校图书馆应主动积极地适应高等教育的全新发展,明确自身职能服务定位,充分发挥图书馆教育教学服务职能作用,致力于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工作。高校图书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服务职能还体现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中。例如,高校图书馆会根据教学需求和专业设置,对教材等图书出版社的发行情况进行及时地整理和分析,从而采购、订阅各种教辅材料,不断丰富图书馆的藏书资源。编制好新书通报,做好各种书刊资源借阅、图书文献流通的统计和分析工作。熟练掌握现代图书馆图书文献检索方法,帮助读者第一时间找到其所需要的图书文献。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提供参考文献查阅,负责校内和校外图书情报的沟通和交流,定期编制资料目录和专题目录,并将相关信息及时上传给上级部门。特别是对于经常参与到教务处和各个系部教学部门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了解这些部门一学期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然后根据教学方案准备丰富多样的图书文献资源,图书馆可以说是教师名副其实的教学帮手,师生通过图书馆能够收获丰富的知识。
二、高校图书馆发挥教育教学服务职能的途径分析
(一)确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做好教学工作。因此,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工作的重心。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场所,在服务师生过程中必须坚持确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发挥其教育教学服务职能过程中,应从后方走到第一线,从边缘向着教学中心发展,从被动服务向着主动服务转变,从间接参与教学向着直接参与教学,从局部参与教学向着整体参与教学发展。
(二)积极建设符合高校文化的文献信息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得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逐渐向着复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为强化高校图书馆的教育教学服务职能提供了相应的技术保障。高校图书馆复合化和多元化发展保持了传统印刷文献,并增加了数字文献,保证长期文献保存和短期文献及时存取并存。随着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各种电子文献资源,如电子期刊、电子图书以及数据库等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的文献资源信息。网络信息资源收集和整理、电子邮件咨询、电子文献资源版权管理等会逐渐成为常见的工作内容。
(三)调整和重组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机构
为了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对图书馆提出的全新要求,强化自身功能建设,高校图书馆可以和学校计算机中心、印刷服务部门、教材管理机构以及学校其他信息资源管理机构进行合并和重组,调整图书馆的管理机构,将机构中分散的技术、物力和人力资源凝集在一起,避免图书馆和学校其他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因为工作种类而给师生学习造成影响,保证师生能够获得一站式的信息资源服务。高校的图书馆组织机构进行重组或者调整之后,将会成为整个大学的资源供给中心,为师生提供教学服务和资源信息。其主要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对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提供相应的建议,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为教师的教学课件制作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相应的设备和学习辅导等。
(四)建立图书馆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的互信合作机制
为了深化高校图书馆的教育教学服务职能,图书馆加强与任课教师的沟通和互动,寻求与教学合作的机会,从而赢得教师的信任,保证双方能够认同对方各自专业方面的平等性,互相尊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信息资源和教学内容共享,让图书馆工作人员融入到教师团队中。在实际工作中,图书馆在各个系部设立联系人员,负责各个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合作事宜,联系人员要经常和各个系部的任课教师进行沟通,积极参与各个系部的教研活动,向教师提供专业的文献资源,并解决相应的专业问题。
(五)为师生主动学习提供文献资源和服务
为了确保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发展,高校图书馆还应承担起相应的教育服务职能,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供专业的资源信息合并服务指导。首先,应培养学生的信息资源意识,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其次,图书馆要及时改革服务内容和方式,多开展一些专业课程参考咨询服务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高校图书馆展览、教育学者和专家的专题教学活动,切实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作者:卢翔 单位:新疆职业大学图书馆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主轴
思政课的整个理论体系是由多门课程组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整体,其中的每一门课程都是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彼此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这一有机整体的形成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它们紧密结合在一起来实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密切相关,它不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的价值要求和价值表现。因此,思政课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就要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主轴。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政课中的主线地位也显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轴位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政课课程的主线,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发展的价值方向。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全过程
思政课的主要功能就是要促进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养成。而价值观的养成不是停留在价值观本身的宣讲上,更重要的是要将价值观念与理论体系融合,既要用理论来支持价值观,也要用理论体现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让大学生入脑、入心,就必须与思政课教学体系相结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上,要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要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政课的理论体系的结合点,还要找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点,科学规划导引理论,深入研究认同的内化机理。要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哲学前提和逻辑前提,要在课堂教学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在这些理论基石上,在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精神要义的同时,更要弄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精神要义之间一脉相承的必然联系。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思政课实践教学全方位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高校的思政课不仅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更需要切实地践行。思政课在实践教学中首先要准确把握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互动关系,积极寻求和探索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机制和外化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素质拓展等结合起来,通过多渠道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实践教学各个环节,以此来引导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机理,通过实践体验、内心的思辨等活动,将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融入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并不断固化。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校园媒介的主阵地
现代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已发挥出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思政课教育教学也并不局限于课堂的理论教学和课外的实践教学,学校图书馆、网站、广播电台、黑板报、宣传栏等校内媒体在学校德育中发挥着传递教育信息、引导舆论导向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校园媒介也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战场,拓展了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的领域,是不可忽视的“第二课堂”。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一定要增强校园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引领力、带动力,坚持原则、坚守立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占领舆论的制高点;还要建立校园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互动机制,搭建平台,引导师生交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思想原料和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将核心价值观和学生具体个案联系起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五、总结
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生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是人们必须长期遵守的基本价值准则。因此,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必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提供一套清晰而又稳固的价值标准,使学生确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
作者:吴琼 单位: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